图书介绍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试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试验](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800251.jpg)
- 陈怀瑾主编;吴北生,梁晋才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宇航出版社
- ISBN:7800347719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60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试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陈怀瑾2
1.1防空导弹的发展历史2
1.2防空作战的任务和防空体系5
1.2.1防空作战的任务5
1.2.2防空体系6
1.3防空导弹技术上的特点6
1.4防空导弹总体设计和试验工作7
1.4.1定义和内容7
1.4.2指导原则8
1.4.3总体设计和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1
1.5防空导弹的分类14
1.5.1按空域划分14
1.5.2按载体划分15
1.5.3按主要分系统的体制或技术途径划分16
参考文献16
第2章 目标特性及战场环境&陈怀瑾17
2.1概述17
2.2空袭兵器及其飞行作战性能18
2.2.1直接作战飞机18
2.2.2各种支援飞机27
2.2.3战术导弹和无人驾驶飞行器31
2.3目标和环境的电磁散射和辐射特性40
2.3.1目标的雷达散射特性42
2.3.2目标的光学辐射特性55
2.3.3雷达目标特征控制(隐身技术)62
2.3.4红外隐身技术66
2.3.5自然环境的光电散射和辐射特性67
2.4光电对抗74
2.4.1光电侦察(电子情报)74
2.4.2电子支援措施(ESM)75
2.4.3电子干扰措施(ECM)76
参考文献84
第3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组成&吴北生86
3.1概述86
3.2导弹89
3.2.1弹体89
3.2.2推进系统92
3.2.3弹上制导及控制系统95
3.2.4引信及战斗部系统96
3.2.5弹上能源及供电系统99
3.2.6弹上电缆网100
3.3目标探测系统100
3.3.1目标搜索指示系统100
3.3.2目标跟踪系统101
3.4地面制导系统102
3.4.1遥控指令制导系统组成103
3.4.2驾束制导系统组成104
3.4.3寻的制导的地面制导系统105
3.4.4复合制导系统组成106
3.5指挥、控制、通信(C3)系统108
3.5.1防空导弹武器C3系统的组成109
3.5.2指挥控制中心111
3.5.3通信系统112
3.6发射装置与发控设备114
3.6.1防空导弹的发射方式114
3.6.2发射装置的组成和类型117
3.6.3发控系统与发控设备118
3.7作战支援装备120
3.7.1运输装填设备120
3.7.2维修检测设备121
3.7.3能源和供电设备122
3.7.4模拟训练设备123
3.7.5后勤保障设备124
参考文献125
第4章 型号研制程序与总体工作&吴北生126
4.1概述126
4.2型号研制程序126
4.2.1规划预研阶段128
4.2.2型号工程研制阶段131
4.2.3生产定型及装备部队阶段136
4.3型号研制的总体工作137
4.3.1型号总体工作的特点和作用138
4.3.2型号总体工作流程142
4.3.3型号的可行性论证144
4.3.4工程研制阶段的型号总体工作145
4.4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及设计要求155
4.4.1作战任务与对象155
4.4.2典型目标和威胁环境156
4.4.3作战空域156
4.4.4制导精度和杀伤概率157
4.4.5电子对抗能力159
4.4.6作战容量及火力密度160
4.4.7系统快速反应能力160
4.4.8发射方式161
4.4.9指挥、控制、通信系统(C3)功能要求161
4.4.10机动性和隐蔽性162
4.4.11可靠性、可维修性、可用性163
4.4.12维修体制和配套性要求164
4.4.13作战使用环境条件165
4.4.14其他作战使用要求166
参考文献167
第5章 导弹&郑德斋168
5.1概述168
5.2导弹飞行中所受的力和力矩169
5.2.1导弹飞行中所受的力169
5.2.2作用在飞行导弹上的力矩172
5.2.3静态平衡及平衡升力173
5.2.4静稳定度的概念与定义175
5.3导弹弹体的纵向动态特性175
5.3.1弹体纵向传递函数176
5.3.2TD、ξD、KD、TQD的物理意义及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178
5.3.3改善TD, KD,TQD的技术途径184
5.3.4弹体弹性对制导控制系统的影响186
5.4静稳定度Cma选择187
5.4.1导弹飞行过程静稳定度的变化188
5.4.2压心随攻角的变化及俯仰力矩的非线性194
5.5导弹的操纵性和机动性196
5.5.1导弹的操纵性197
5.5.2导弹的机动性200
5.6导弹的气动外形203
5.6.1导弹的转弯机动控制方式与弹翼舵面在弹身周侧的配置型式203
5.6.2弹翼和舵面沿弹身纵轴方向的配置型式205
5.6.3导弹的最大可用攻角选择210
5.6.4升阻比212
5.7导弹的总体布局214
5.7.1发动机在弹上的安放位置选择214
5.7.2弹上设备的部位安排215
5.7.3合理安排外部构件的位置和受力形式215
5.8导弹的速度特性216
5.8.1典型的防空导弹速度特性216
5.8.2杀伤区高远点的平均速度Vav218
5.8.3初速V0及助推段的推重比219
5.8.4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Vmax220
5.8.5末速Vk222
5.8.6改善导弹速度特性的技术途径224
参考文献226
第6章 探测制导系统&张祖扬227
6.1概述227
6.2目标搜索指示系统体制的选择229
6.2.1目标搜索指示系统种类及特点229
6.2.2选择目标搜索指示系统体制应考虑的因素234
6.3目标搜索指示系统总体指标的确定235
6.4制导体制的选择244
6.4.1制导体制的种类及特244
6.4.2确定制导体制的一般方法248
6.5制导系统总体指标的确定250
6.5.1指令制导系统总体指标的确定250
6.5.2寻的制导系统总体指标的确定255
6.5.3复合制导设计中的特殊问题264
6.6武器系统抗干扰设计266
6.6.1典型干扰环境分析266
6.6.2系统抗干扰要求及抗干扰设计267
参考文献270
第7章 制导控制系统&张望生272
7.1概述272
7.2制导控制系统的性能及组成274
7.2.1制导控制系统的性能274
7.2.2制导控制系统的工作阶段和组成276
7.3姿态稳定控制系统278
7.3.1姿态稳定控制系统的功用278
7.3.2滚动姿态稳定控制回路283
7.3.3初始制导状态俯仰姿态稳定控制回路287
7.3.4制导状态俯仰姿态稳定控制回路291
7.4指令制导控制系统298
7.4.1指令制导控制系统的组成298
7.4.2指令制导控制系统的特点300
7.4.3指令制导控制的导引误差310
7.5寻的制导控制系统313
7.5.1寻的制导控制系统的组成313
7.5.2寻的制导控制系统的特点314
7.5.3寻的制导控制系统的脱靶量计算和导引误差320
7.6制导控制系统的发展323
7.6.1垂直发射引起的控制问题323
7.6.2“发射后不管”的控制问题324
7.6.3复合制导的主要问题324
7.6.4精确制导的一般概念325
参考文献326
第8章 发射与支援设备&梁晋才 郑德斋327
8.1概述327
8.2发射装置328
8.2.1对发射装置的主要战术技术要求331
8.2.2倾料发射及其发射装置333
8.2.3垂直发射及其发射装置345
8.3发射控制设备353
8.3.1发控设备的功能353
8.3.2发控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53
8.3.3导弹发射过程的约束条件355
8.4后勤支援设备356
8.4.1技术阵地作业流程357
8.4.2导弹武器系统的维护体制359
8.4.3完成导弹技术阵地作业流程及武器系统的三级维护需要配套的专用技术设备359
8.5发射阵地电源配置362
8.6发射阵地布置364
8.7发射阵地装备的展开与撤收366
8.8武器系统的机动性367
参考文献370
第9章 射击效能&徐品高371
9.1概述371
9.2效能准则与决定效能的主要因素373
9.2.1效能准则373
9.2.2决定武器系统射击效能的主要因素375
9.3单发杀伤概率376
9.3.1单发杀伤概率的一般表达式376
9.3.2战斗部特性380
9.3.3引信特性384
9.3.4引信与战斗部的配合特性387
9.3.5战斗部杀伤效应及目标坐标杀伤规律389
9.3.6单发杀伤概率的近似计算方法392
9.4单次射击杀伤概率396
9.4.1不计可靠性时的单次射击杀伤概率396
9.4.2计入战斗可靠性时的单次射击杀伤概率397
9.4.3战备程度对单次射击杀伤概率的影响406
9.5对单个目标的射击效能411
9.5.1对单个目标的射击效能准则411
9.5.2一次连射(齐射)nD发导弹与单发连续射击nD发导弹的杀伤概率412
9.5.3对单个目标多次连射(齐射)和多个目标通道集中火力射击的杀伤概率415
9.6对单个目标群的射击效能416
9.6.1对单个目标群的射击效能准则416
9.6.2对单个目标群射击效能的一般表达式417
9.6.3小杀伤区武器系统对单个目标群的射击效能420
9.6.4大杀伤区武器系统对单个目标群的射击效能424
9.6.5对单个密集目标群的射击效能425
9.6.6影响对单个目标群射击效能的主要因素427
9.7对持续入侵目标的射击效能428
9.7.1排队论在射击效能计算中的应用428
9.7.2目标受到射击的概率429
9.7.3平均停留时间和平均射击时间的计算430
9.7.4影响射击效能的主要因素分析432
9.8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射击效能分析在设计中的应用436
9.8.1射击效能分析在设计中的应用范围436
9.8.2射击单个目标群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参数的求解方法437
9.8.3射击持续入侵目标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参数的求解方法439
9.8.4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射击效能与方案选择的关系440
参考文献440
第10章 武器系统的杀伤区和发射区&徐品高442
10.1概述442
10.1.1基本定义442
10.1.2决定杀伤区的主要因素444
10.1.3杀伤区的类型及其特点445
10.2需用杀伤区的确定447
10.2.1需用杀伤区的高界和最大航路捷径448
10.2.2小杀伤区武器系统的需用杀伤区远界448
10.2.3大杀伤区武器系统的需用杀伤区远界450
10.2.4影响需用杀伤区远界的主要因素454
10.3杀伤区的低界455
10.3.1杀伤区低界的设计原则455
10.3.2低空目标的发现距离456
10.3.3杀伤区低界的确定459
10.4杀伤区的近界462
10.4.1杀伤区近界的设计原则462
10.4.2杀伤区的低近界463
10.4.3杀伤区的高近界和侧近界468
10.5杀伤区的高界和远界472
10.5.1杀伤区高界和远界的形成472
10.5.2导弹杀伤区的高界和远界473
10.5.3雷达容许杀伤区的远界481
10.5.4杀伤区远界的构成486
10.5.5杀伤区的修正491
10.6尾追杀伤区492
10.6.1尾追杀伤区的构成492
10.6.2尾追杀伤区的特点494
10.6.3对航向机动目标的射击497
10.7发射区498
10.7.1射击平直飞行目标的发射区498
10.7.2保险发射区499
参考文献503
第11章 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徐品高504
11.1概述504
11.1.1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的定义504
11.1.2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的主要任务505
11.1.3指挥控制和通信任务的实现508
11.2情报和数据的采集510
11.2.1情报和数据的需求510
11.2.2情报和数据的采集设备513
11.2.3扩大情报和数据采集的途径514
11.3信息处理和显示515
11.3.1显示控制台515
11.3.2信息处理516
11.3.3显示控制系统519
11.4决策指挥521
11.4.1决策指挥的内容521
11.4.2空中目标的威胁评定522
11.4.3拦截方案的选择530
11.5通信与信息传输537
11.5.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对通信与信息传输的基本要求537
10.5.2通信与信息传输的技术指标538
参考文献539
第12章 系统试验&梁晋才540
12.1概述540
12.2系统仿真试验544
12.2.1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545
12.2.2数字仿真计算548
12.2.3模拟仿真计算555
12.2.4半实物系统仿真试验558
12.3系统地面(舰面)对接试验567
12.4飞行试验573
12.4.1研制性飞行试验573
12.4.2鉴定性飞行试验579
12.4.3批抽检飞行试验579
12.4.4靶场测量设备582
12.4.5靶标589
12.4.6靶标装载的特种装备591
参考文献595
第13章 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向&陈怀瑾596
13.1现代战争的特点和空袭防空作战的重要性596
13.1.1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596
13.1.2总体战、立体战、导弹战、电子战597
13.2未来战争中的空袭600
13.3防空体系的发展趋向601
13.4探测制导系统的发展趋向602
13.4.1雷达探测602
13.4.2无源探测和光学探测604
13.4.3多种探测制导手段的综合应用605
13.5拦截导弹的发展趋向605
13.6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拦截607
13.7指挥控制通信和战场管理系统的发展608
参考文献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