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李世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80219912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64页
  • 主题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内容提要7

第一章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的哲学范式11

1.1 哲学范式12

1.1.1 “范式”概念12

1.1.2 哲学范式的含义14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的创建19

1.2.1 康德先验哲学的实践概念19

1.2.2 马克思对康德“理性实践”的改造与颠覆23

1.2.3 “难事”与“苦恼的疑问”:实践范式创建的契机28

1.3 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体统一探索进程的必然结果35

1.3.1 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探索35

1.3.2 马克思实践范式是用“物质生产实践”取代黑格尔“精神外化劳动”的结果41

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式的确立:“大唯物史观”的初创42

1.3.4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实践范式的三种存在形态47

1.4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实践范式的特点与意义51

1.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的特点51

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确立的意义59

第二章 “大唯物史观”在实践范式第一形态内的诞生63

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劳动经济学进到哲学64

2.1.1 从对资产阶级劳动经济学的批判到异化劳动的阐述64

2.1.2 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外化、异化到感性的、对象性实践67

2.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主、客体思想:“大唯物史观”的世界观74

2.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之唯物观:实践主体思想的初步构建75

2.2.2 实践客体思想的初步建构85

2.3 实践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与“大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90

2.3.1 实践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90

2.3.2 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的基本架构99

第三章 “大唯物史观”在实践范式第二、三形态内的发展与完善109

3.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范式“大唯物史观”的写作提纲110

3.1.1 由实践范式第一形态向第二形态的逻辑转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继承与哲学概括110

3.1.2 实践范式“大唯物史观”的写作提纲115

3.1.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实践范式“大唯物史观”的革命性贡献130

3.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运用与完善:以“生产”的实践范式136

3.2.1 “大唯物史观”由“主体性实践”范式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生产”范式136

3.2.2 《德意志意识形态》“大唯物史观”的生产范式中的自然观与自然历史观140

3.2.3 《德意志意识形态》“大唯物史观”的生产范式中的“人”之观143

3.2.4 生产范式内的“人”的历史观150

3.2.5 《德意志意识形态》展示出的“大唯物史观”基本框架156

第四章 “小唯物史观”的首次阐述:“大唯物史观”趋向完善159

4.1 “小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大唯物史观”中的地位160

4.1.1 基本内涵160

4.1.2 研究“大唯物史观”联系“小唯物史观”的必要性161

4.2 马克思“小唯物史观”的形成164

4.2.1 马克思“小唯物史观”的运思线索164

4.2.2 社会史观在生产关系线索中的逐步形成167

4.2.3 社会唯物史观在生产力线索中的逐步形成175

4.2.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条线索的交汇——分工186

4.3 《德意志意识形态》:“小唯物史观”的首次较系统性阐述189

4.3.1 《德意志意识形态》考察社会历史的切入点189

4.3.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5

4.3.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198

4.3.4 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201

4.3.5 “小唯物史观”的首次较系统性概括204

4.4 “小唯物史观”的运用与“简要地表述”208

4.4.1 “小唯物史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208

4.4.2 “小唯物史观”的“简要地表述”212

4.4.3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史观214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219

5.1 科学发展观之规律“科学”220

5.1.1 自然唯物之规律“科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220

5.1.2 社会唯物之规律“科学”: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226

5.2 科学发展观之“价值”科学232

5.2.1 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注重民生建设232

5.2.2 实践辩证法的运用——发展方法的价值标准235

5.2.3 党的建设之价值评价标准237

结语241

参考文献244

致谢2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