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顾颉刚全集 26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顾颉刚全集 26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1](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3465973.jpg)
- 顾颉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7631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顾颉刚全集 26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读尚书笔记(一)4
于《周诰》见周安殷之难4
周灭殷后即全盘接受殷文化5
“哲人惟刑”即折民惟刑”5
“大卞”即“于变”,“燮和”即“时雍”6
“人”与“民”有别6
《尧典》作于《周官》后6
“扰”7
“咈”7
“象刑”包括军事7
《尚书》今译计画8
“华”与“夏”通8
珠、珊瑚、玳瑁皆被视为玉类8
积石至龙门之黄河不能作贡道9
《盘庚》三篇皆告在位之辞10
《西伯戡黎》为武王伐纣时事11
《西伯戡黎》与《微子》皆周人代殷人作11
《甘誓》出于五德终始说兴起以后12
“象刑”12
《尚书》不可强通14
“玉食”14
流沙植物15
王树民评《禹贡》15
宋堪布与朱锦屏谈黑水16
“积石”18
冀州“白壤”为咸卤地18
“纳言”为乐官18
“象刑”说之来源19
则刑为军刑20
黎民21
古代政长即教长22
敦煌《尚书》卷子23
澨25
汉人以象刑在肉刑前25
“诗言志,歌永言”26
以四岳为一人,始于韦昭,成于蔡沈26
“州十有二师”之户口数26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28
《盘庚》之“民”与“众”为贵族29
盘庚自奄迁殷30
《盘庚》三篇之时代30
“心腹肾肠”与“优贤扬”32
《高宗肜日》之时代33
典祀丰昵与永年34
《西伯戡黎》作于周人35
“戡黎”之黎即汉黎阳,非黎城36
“父师、少师”为乐师;乐师为教师36
战国时人误读《立政》“受德”为纣名37
“周田观”、“割申劝”与“厥乱劝”38
贾逵撰《尚书同异》39
唐代《尚书》之“定本”、“习本”与“字样”39
唐玄宗改“无颇”为“无陂”40
《金縢》今文说之荒谬41
《大诰》中孔《传》误读;“弗吊天”与“洪惟”43
《今译》当分总解与分解44
“王极”与“庶民极”44
“献仪”与“閟毖”;传写之误增44
《尚书》与汉代政治45
《大传》解“孟侯”之谬45
“殪戎殷”与“一戎衣”46
以“不相及”解“不于我政人得罪”46
《酒诰》、《梓材》亦可称《康诰》47
《梓材》今、古文异字47
《无逸》今、古文大异48
读尚书笔记(二)49
《尚书》学工作计画49
井侯虎与《诗》、《书》50
熊、罢可作裘服51
河南有扈52
河南有甘52
冀国52
《水经》沔水过彭蠡泽后又出居巢县南53
天人合一之大文字53
“徐州”55
“冀州”57
雍州,《左传》中之九州说58
江、汉两度分流59
海水倒流入江与逆河59
齐之石门为春秋时水利工程60
《水经》作者对于黄河上游叙述强不知以为知60
郦道元对于《水经》河源说之不赞同61
《水经注》确定昆仑为阿耨达山62
《释氏西域记》与《水经注》对于西域水道之混淆64
敦薨之水是否仅在焉耆境64
“地脉”为山、水脉65
《禹贡》不记洮水66
实际知识与传说之矛盾66
吕梁即夏阳梁山,不在离石66
“积石”之作用67
“陟方乃死”68
“盟津”68
《水经注》说蒗荡渠为禹迹69
《王景传》与《禹贡》69
九河之实定及其摧破70
太原72
平水与晋水72
《尚书》中几篇大文字73
榖租与稾税73
《吕刑》中之故事74
地理脱离数术形法自《禹贡》始74
“丹朱傲”之傲即“募荡舟”之募或即象75
《水经注》言亳殷屈于传统势力76
“于”、“吁”同为叹词77
“五过之疵”77
矫天命以临民77
夫余出貂纳,即“鸟夷皮服”78
少皞以鸟名官,为鸟夷之证79
“孥戮”79
东北诸国之文皮79
“五刑之属三千”为夸大辞80
“分北三苗”与魏武分徙氐人81
河西黑水实际存在,然非大水82
积石、黑水、流沙诸名随地理智识之扩大而移远82
濂貊地广,今山西、河北、东北、朝鲜皆有其迹84
段玉裁校勘学85
商代都邑86
盘庚自奄迁殷恐与东夷有关87
司马迁、司马贞对于商都之误释87
“吕命”与“说命”89
齐、鲁间人作《尚书》89
《墨子》四引《太誓》而四不同;《太誓》有用韵之一本90
交址与幽都表示极南极北90
沈括对流沙之两解91
玄为赤黑色91
古人不瞭长江下游形势,漫以为先灌太湖而后入海92
《尚书》本子源流表93
汉人仍以“象刑”为异章服93
宋陈大猷《书集传》之发现93
读尚书笔记(三)97
“巴、蜀亦关中地”,故各家九州说多无梁州97
汤不迁夏社97
《尚书纬》保存佚《书》98
齐八神与《尧典》98
《吕刑》中之“皇帝”98
类祀100
五色土之应用100
“絶地、天通”由神话转为人事101
《尧典》“修五礼、五乐”101
“桑谷生庭”有汤、太戊、武丁三说103
辛树帜《禹贡新解》105
《禹贡》评价106
畎、沧与河网化107
童书业与辛树帜书论《禹贡》时代108
臧琳《尚书集解》111
蔡《传》不尽合朱子意112
禹治水分两事117
“锡贡”与“纳锡”117
“威侮五行”与左、右攻118
“金縢”与“禾尽起”118
《多士》所诰之对象119
《君奭》之“召公不说”120
《多方》兼诰殷侯与殷士121
《立政》“司徒司马司空亚旅”122
《吕刑》罚锾122
《费誓》勿逐马牛、臣妾123
《费誓》甲戌之事124
《尚书》三体124
康叔为司寇125
庄存与卫护《古文尚书》125
《大诰》之“宁考”与《康诰》之“朕其弟”127
碣石与底柱均为大石名而非山名127
《史记》虽引《尚书》,实未明了《尚书》义;《金縢》篇横截为三段尤不合情理128
《平准书》与《尚书》之关系;“率”与“锾”为今古文之异而数量相差甚远131
“子明辟”132
多罪逋逃为大夫卿士133
《甘誓》与《禹誓》,《汤说》与《汤誓》134
正始三体石经《尚书》残存字数136
前儒解经,好解字以通其读,致前后不相照顾137
《史记》用《尚书》文而不同于今本者138
古人所以改经字之故139
章炳麟不信石经《书序》139
“宁王”有文、武二说140
“天工人其代之”是荀卿时代思想140
读尚书笔记(四)141
《大诰》等篇代名词位次141
君、父与臣、子有相对之道德142
《左传》中之十二章142
《左传》中之定鼎郏墉说142
“夏翟”与《大夏》143
赎刑144
碣石145
四神图147
祭祀用挂璧149
“相壤定籍”149
官守籍财物149
“箫”与“箾”150
“苍生”、“黔首”、“苍头”、“黎民”150
法律之繁简151
王莽实行象刑151
于省吾论《尚书》文字函152
“州十有二师”153
唐玄宗改《尚书》文字之年153
近世《尚书》学家153
雁之冬令营地154
“召卜”为“绍”之本字155
《盘庚》篇真伪156
周公与孔子156
《盥鼎》之“丰伯”,《乡射记》之“丰”,《今本纪年》之“丰侯”157
“雩”与“粤”、“越”159
陈以纲《汉志武成日月表》159
叔向不令晋昭公丧中见诸侯大夫,与《顾命》礼絶异159
“有”字训状物之词160
“太子发”161
《三统历》与《伪泰誓》所以说伐纣为武王十三年之故161
《淮南》记武王问太公疑录自太公《阴谋》162
《世俘》时代早163
《书》舛异最甚163
陈爰、郢爰164
亚马孙河涨潮情状与“逆河”164
“歌永言”165
“大王肇基王迹,文王诞膺天命”之争辨166
《多士》、《多方》之“王”即周公,成王未尝践奄167
有扈何罪?伐者何人?168
洪迈论共工;扬禹不得不抑鲧169
楛矢、石砮170
十二分野说171
王绍兰论《君奭》文字171
朱熹、龚元班论《大诰》主卜172
近代研究古文法者173
天宝改字诏173
“六宗”疑为“天宗”误文174
章炳麟说“康功”174
苗民、九黎与蚩尤之关系175
楚羽、毛、齿、革销至晋176
杜预解“赋纳以言”三句177
风马牛177
不祀为首罪178
“十”与“九”同为虚数178
“复”为报命178
司里与里君180
记事先日,次月,又次年之方式180
“十朋又四朋”,“十月又一月”180
“颉密”即“劼毖”181
“蹑司”即“夏后”,“后稷”为司稷181
“讯”为生禽馘”为死割181
“畮百畮”、“羊册八羊”182
变贝用金182
卿大夫亦可用“前文人”称其祖考183
“帝考”与“皇神祖考”184
章鸿钊论三正论不足信184
月出为月一日186
“秸、服”为粟与稃187
读尚书笔记(五)189
借“赤”为“尺”189
羲、和四子与秦人攻胡、越之关系190
邵雍说《书》殿《秦誓》为孔子知秦将继周而兴190
林之奇与吕祖谦两书衔接191
朱熹评王安石、吕祖谦两家《尚书》著作192
宋代之《尚书集解》193
朱熹对《周诰》诸篇无法处理194
汉以前说《书》之《故》、《训》、《传》195
“不佞”197
臧琳《尚书集解》亡佚之因197
鸟鼠同穴之新观察198
辟、甓、璧199
“乃同”与“升科”201
《大诰》同一“僭”字而分为“僭”、“替”二字201
沼泽地改造成肥沃田202
“所”有“时”义202
韵文体之《尚书》203
从吴秋辉《商代迁都始末考》研究商都204
吴秋辉说“殷”名与“有娀方将”及其事略218
《伪孔传》行于晋初之证219
“锾”与“锊”之数量及二字之传讹220
于省吾说“绥多士女”为缚系壮年男女奴隶,强迫从事劳动223
《尧典》“慎徽五典”由楚制五官之典来226
读尚书笔记(六)230
“有攸不惟臣”之各种解释230
“有攸不惟臣”之新解释234
少皡鸟名官各家说表及竹添光鸿《会笺》语236
据《说文》释“扈”与“顾”、“雇”、“鄠”诸字之关系243
《左传》之“帅甸”与《祭义》之“甸徒”、《禹贡》之“甸服”244
州与甸、巷、里245
尧为皋陶之分化,陶唐氏为皋陶与汤之合称246
卉服与葛布246
莱夷与厘都247
并与屏248
以“绥”为“退”,河北口语尚有之249
鲁国之秦氏250
郑樵以秦与赢为例,论氏、姓之别250
鸟夷旧居及迁居251
称武丁为“高宗”非商代事251
济水流域之戎疑即有娀;鲁之唐邑疑即陶唐之名所由来251
亚与旅252
鲁、旅并训嘉254
格、格、造之本字为“図”255
“若”为顺、善义,亦即唯诺字255
“唐”为汤之本字257
“寡妻”与“寡兄”258
戈地所在258
殷、周人称群为多259
本字与借字杂用;借字有同声、同韵之异260
古人以贝、玉事神261
岁祭与延年262
“蔡、杀、窜、岳(祟)”音近通假262
甲文“?”即《洪范》之“霁”263
毓(育)、后、后本一字而分为三;“居稷”即“后稷”之误文264
“册用”与“祝用”;“祝与用”268
“又”有右、友、有、又诸谊,亦有侑祭、受福之谊269
妹邦见于卜辞269
“?族”犹言“友邦”;“虫友”读为“有佑”;“???”读为“五十又六”270
甲文中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271
殷人称年曰“祀”,又假“司”作祀272
“?”即“?”、“鄙”,亦即“否”272
“檝”、“犆”、“特”三字通用273
“衣”即“殷”274
“亩”、“?”即“惟”、“维”275
“雝”与“淮”277
于省吾《释非、?》277
尚书学杂记283
精神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83
方言文学284
奴隶制、封建制之初期286
所287
少梁、夏阳287
宗周287
商于、上庸、汉中、武关288
统一前夕之计画288
孺子其朋289
《周书·阴符》289
《禹贡》与苏秦说290
吴(虞)、羸、姚290
波兰人法国人酗酒291
陶唐291
唐、汤293
可能为鸟夷所居而留下的地名293
“大”与“天”295
周政权与周文化296
殷商统治集圑内部矛盾的尖鋭化296
周公东征的对立面296
道统297
《尚书》工作297
所谓“人类之爱”298
“舜让于德弗嗣”298
《禹贡》与《九共》300
“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300
《周诰》八篇的分析302
汤起亳302
广东之蓝关303
陶弘景之妄303
揆叙《鸟鼠穴》诗304
读尚书随笔307
《禹贡》作者不瞭三峡地理307
不谙巴境地理之故307
由梁州一章可知三峡水路当时尚未畅行307
三峡水路为军事设308
河源与昆仑308
周人禁酒309
殷以酗酒致亡311
周人对于酗酒之批评311
由元泰定帝即位诏书看《尚书》难读之故312
《大雅》文体313
论鲁之受封及周公成为道统之中心人物的条件313
黄以周《释尚书又曰例》315
孤、寡之异说316
桂馥、王观国释“皡”、“晖”异体同义319
秦始皇祭蟫山以拜祀其始祖少皞320
“三亳、阪尹”之“尹”即“郡”320
王树民《区夏试释》321
非《滕王阁序》者自欧阳修起323
王观国辨河源324
食玉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