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 2002年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谢瑞智著 著
- 出版社: 文笙书局
- ISBN:957410312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9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 2002年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犯罪学之理论1
第一章 犯罪理论序说1
第一节 心灵的原因1
第二节 自然的因果3
第三节 自由意志之犯罪论4
第四节 被诱导的犯罪行为5
第五节 刑法在决定犯罪行为7
第六节 结论10
第二章 犯罪与刑罚之思想11
第一节 古典学派11
一、希腊罗马时代11
二、中世的欧洲12
三、自由意志之刑事思想13
四、贝加利亚之犯罪与刑罚论14
第二节 新古典学派16
第三节 实证学派18
一、朗布罗梭之犯罪人类学派18
二、斐利之犯罪社会学派21
三、贾罗华洛之自然犯论23
四、现代之实证主义24
第三章 身体特徵与智能之犯罪理论27
第一节 身体特徵理论之创始人27
一、人相学与骨相学27
二、犯罪人类学29
第二节 体型理论33
一、克莱其玛之体质论33
二、史尔顿之体型分类34
三、葛绿格之研究35
第三节 智能理论36
一、智能研究之背景36
二、智能测验与犯罪37
第四章 生物学原因与犯罪39
第一节 遗传缺陷与犯罪39
一、犯罪家族之研究39
二、遗传基因之研究40
三、孪生子之研究41
四、性染色体之异常43
第二节 体内化学作用与犯罪44
第三节 中枢神经之研究46
一、脑波学之研究46
二、癫痫47
第四节 学习之障碍48
第五节 自主神经的作用49
第五章 心理学之犯罪理论51
第一节 精神分析之犯罪理论51
第二节 情绪障碍之犯罪理论53
第三节 条件性回避反应54
第四节 性格检查之应用研究55
第五节 精神病质与社会病质的反社会性格56
第六章 社会心理学之犯罪理论59
第一节 反社会行为之中和理论60
第二节 自我观念之理论63
第三节 标签理论64
第七章 犯罪之生态学67
第一节 人类生态学之理论67
第二节 犯罪区域之研究69
第八章 行为学习理论71
第一节 行为之模仿与学习71
一、犯罪模仿之法则71
二、差别接触理论72
三、社会学习理论74
第二节 文化理论75
一、下层文化论75
二、犯罪之次文化理论76
第九章 社会学之犯罪理论79
第一节 社会的犯罪原因论79
一、社会统计学派79
二、社会环境说80
三、社会解组论81
四、无规范之犯罪理论82
五、紧张犯罪理论84
六、偏差行为论85
第二节 犯罪之冲突理论86
一、文化冲突论87
二、价值冲突论88
三、集团冲突论88
四、肯尼之犯罪社会实体论91
第三节 偏差与社会的反作用93
一、犯罪之反作用的定义93
二、犯罪行为之社会的反作用论9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之犯罪论96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概说96
二、马克思主义之犯罪观97
第十章 规范意识行为之犯罪理论101
第一节 精神分析说101
第二节 认知发展阶段说103
一、杜威的道德认知发展论104
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104
三、柯尔保之道德认知发展论106
第三节 内观法109
第四节 防制偏差行为之社会制裁论110
一、官方之制裁手段110
二、非官方之制裁手段113
第十一章 社会防卫之刑事思想115
第一节 李斯特之刑罚的目的思想115
第二节 相对主义刑事政策116
第三节 新社会防卫论118
第十二章 我国实证调查之犯罪状况及其原因121
第一节 犯罪人数与犯罪人口率121
第二节 法务部调查统计之犯罪原因123
第二编刑事政策与刑罚之基础理论127
第一章 刑事政策之概念127
第一节 刑事政策概念之起源127
第二节 刑事政策之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科学131
一、犯罪学与刑事政策131
二、犯罪学与刑事法学132
三、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学133
四、刑事学之范畴134
第三节 刑事政策之意义与原则135
一、政事政策之意义135
二、政事政策之原则137
第二章 刑事政策之国际性141
第一节 犯罪之国际化141
一、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141
二、国际犯罪之类型142
第二节 刑事政策之国际性组织144
第三章 刑罚理论153
第一节 刑罚之意义与本质153
一、刑罚之意义153
二、刑罚之本质153
第二节 刑罚之功能157
一、一般预防功能157
二、特别预防功能158
三、刑罚之社会功能159
第三节 适度之刑罚及其界限159
一、偏向于严刑峻罚之所以无效160
二、法令之规定须符合经济上边际效用始能发挥效力160
第四节 刑罚之种类164
一、依能否独立科处而分类164
二、依被剥夺的法益而分类164
第三编 刑罚与保安处分167
第一章 死刑论167
第一节 死刑之变迁168
一、欧陆死刑之变迁169
二、我国死刑之变迁175
第二节 我国刑法对死刑之规定177
一、绝对死刑之罪177
二、相对死刑之罪177
第三节 死刑之执行181
一、各国执行死刑之方法181
二、死刑执行原则与各国之规定186
三、我国死刑之执行187
第四节 世界各国死刑存废之立法189
一、全面废止死刑之国家189
二、只对一般刑法废止死刑之国家190
三、事实上废止死刑之国家191
四、目前仍有死刑之国家192
第五节 死刑存废论194
一、死刑废止论194
二、死刑存置论196
第六节 对死刑存废论之批判198
一、对废止论之批判198
二、对存置论之批判200
第七节 死刑之刑事政策效果的实证探讨202
第八节 死刑制度之改革203
一、代替死刑之方式203
二、死刑之缓期执行206
第九节 结论207
第二章 自由刑209
第一节 自由刑之概念209
一、自由刑之起源209
二、自由刑之本质211
第二节 世界重要国家之自由刑213
一、欧洲国家之自由刑213
二、日本之自由刑216
第三节 我国之自由刑216
一、无期徒刑217
二、有期徒刑218
三、拘役219
第四节 自由刑之单一化问题220
一、自由刑单一化之起源221
二、各国之立法例221
三、单一刑论之理论基础222
第五节 短期自由刑之修正223
一、短期自由刑之问题223
二、「短期」之意义225
三、短期自由刑之利弊分析226
四、短期自由刑之实证研究229
五、我国执行短期自由刑之情形230
六、改善短期自由刑之制度231
第六节 不定期刑235
一、不定期刑之概念235
二、不定期刑之种类237
三、不定期之立法沿革237
四、不定期刑之赞成与反对论241
五、不定期刑之适用244
第三章 财产刑247
第一节 财产刑之概念247
第二节 罚金刑248
一、罚金刑之本质248
二、改进罚金刑制度250
三、罚金之额数及执行258
四、罚金刑之种类260
第三节 没收260
一、没收之本质260
二、没收之立法主义及其方法264
第四章 名誉刑265
第一节 名誉刑之概念265
第二节 名誉刑之赞成与反对论265
第三节 名誉刑之种类267
一、耻辱刑267
二、权利剥夺刑268
第五章 保安处分论275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概念275
第二节 保安处分之沿革276
第三节 刑罚与保安处分之一元化与二元化284
一、二元化之理由284
二、一元化之理由285
第四节 保安处分之刑事政策意义286
一、保安处分之存置论286
二、保安处分之反对论287
第五节 保安处分之本质288
一、保安处分之法律性质288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异同292
三、保安处分与行政处分之异同294
第六节 保安处分之一般分类295
一、依处分之对象而区分295
二、依处分之目的或手段而区分296
三、依对象之年龄而区分300
第七节 我国保安处分之分类300
一、感化教育处分301
二、心神丧失人、精神耗弱人及瘖哑人之监护处分303
三、吸用烟毒人及酗酒人之禁戒处分304
四、常习犯或游荡懒惰之劳动场所的强制工作处分306
五、花柳病与麻疯病人之强制治疗处分308
六、保护管束处分309
七、驱逐出境处分314
第八节 保安处分与法人314
第九节 结论315
第四编 犯罪者之司法处理317
第一章 起诉裁量主义317
第一节 起诉裁量主义之概念317
第二节 各国起诉裁量主义之法律规定318
第三节 我国起诉裁量主义之法律规定319
一、不起诉处分319
二、缓起诉处分321
三、不起诉或缓起诉之裁量事项322
第四节 我国实施起诉裁量主义之概况323
一、普通刑法犯及特别刑法犯不起诉概况324
二、检察官依职权不起诉实行之绩效325
第五节 起诉裁量主义之管制方式326
一、防止检察官滥用不起诉处分326
二、对不起诉案件声请再议时如何仿照他国制度补救328
第二章 刑之量处331
第一节 量刑之重要性331
第二节 量刑之意义332
第三节 量刑之基准333
一、行为责任与行为者责任之综合与量刑基准333
二、刑罚理论与量刑基准334
三、各国之立法例335
四、我国之量刑基准336
第四节 我国之量刑政策与判决情形337
一、量刑政策337
二、我国判决情形338
第五节 结论340
第三章 宣告犹豫制度341
第一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概念341
第二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沿革342
一、英国之发展过程343
二、美国之发展过程344
第三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赞成与反对论346
一、赞成论346
二、反对论347
第四节 宣告犹豫制度之法律构成348
一、一般论说348
二、日本之改正刑法准备草案之规定349
第五节 结论350
第四章 刑之执行犹豫353
第一节 刑之执行犹豫的概念353
一、缓刑之沿革353
二、刑之执行犹豫之刑事政策作用355
第二节 刑之执行犹豫之法律要件356
一、日本之执行犹豫356
二、德国之执行犹豫357
三、我国执行犹豫之法律要件357
第三节 缓刑期间与保护管束360
一、宣告缓刑之期间360
二、缓刑期间之保护管束361
第四节 缓刑制度之运用363
一、缓刑实施政策363
二、缓刑期间及原判决情形366
第五节 缓刑宣告之撤销368
一、缓刑宣告撤销之原因368
二、缓刑宣告之撤销370
第六节 缓刑宣告之效力371
第五章 刑事诉讼与起诉状一本主义373
第一节 日本战前与我国同采职权进行主义373
第二节 起诉状一本主义之特点374
第三节 起诉状一本主义不会延误审判375
第四节 采起诉状一本主义可保障人权375
第五编 犯罪者之处遇377
第一章 警察制度与犯罪防治377
第一节 警察体制与人事之统一377
一、政府体制与警察体制377
二、日本之警察体制378
第二节 警察之管理与政党政治之关系379
一、我国警察之管理受地方自治之影响379
二、日本警察之民主管理与政治中立380
第三节 警察预算之独立381
一、我国警察预算之编列问题381
二、日本警察预算之独立制度382
第四节 建立犯罪防治制度383
一、我国警察缺乏完备之犯罪预防制度383
二、日本设有完整之犯罪预防组织384
三、计程车之管理与犯罪防治385
第五节 结论387
第二章 警察执法与人权389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与警察角色389
一、警察任务之分析389
二、警察应有犯罪侦查权390
第二节 警政措施问题391
第三节 盘诘与取缔393
一、盘诘与取缔之原则393
二、盘诘与取缔之技巧394
第四节 警察之犯罪侦讯方法394
一、合法之侦讯方法394
二、不合法的侦讯方法396
第五节 重要物证的搜集397
一、指纹的发现397
二、地上痕迹的搜查400
三、毛发、纤维、灰尘402
四、工具痕、射击痕的侦查403
五、笔迹鉴定404
六、法医之检验409
七、各种毒物及其中毒410
第六节 犯罪侦讯中辩护人之权限415
一、法定辩护人之权限415
二、辩护人权限之检讨416
第七节 警察执法可能遭遇之干预417
第八节 结论418
第三章 监狱与受刑人419
第一节 近代监狱之诞生419
一、监狱之建筑419
二、劳役场之设置421
三、劳役场之普及423
第二节 狱政革新424
一、英国之监狱改革运动424
二、美国之新监狱425
三、我国现代监狱行刑制度之建立与革新运动427
第三节 受刑人之法律地位434
一、行刑之意义434
二、受刑人之特别权力关系的理论435
三、受刑人权利之界限437
四、受刑人权利被侵害之救济439
第四章 善时制度441
第一节 善时制度之概念与起源441
一、善时制度之意义441
二、各国善时制度之起源441
第二节 我国之善时制度443
一、外役监条例之善时制度443
二、行刑累进处遇条例之善时制度444
第三节 善时制度之性质445
一、善时制度之作用445
二、善时制度之优劣点445
三、善时制度与假释446
第四节 善时制度之适用447
第五章 假释449
第一节 假释之概念449
第二节 假释之沿革449
一、欧美各国之假释制度的演进449
二、日本假释制度之发展453
三、我国假释制度的演进453
第三节 假释之本质454
第四节 假释之赞成与反对论455
一、假释之赞成论455
二、假释之反对论457
第五节 假释之法定要件458
一、外国立法例458
二、我国假释之法定要件与各国之比较462
第六节 假释之撤销465
一、外国之立法例465
二、我国之撤销假释规定467
第七节 假释之效力468
一、外国立法例468
二、我国刑法之规定469
第八节 假释与保护管束469
一、外国立法例469
二、我国刑法之规定470
第九节 考验期间之运用471
一、考验期间之概念471
二、外国立法例471
第十节 我国办理假释情形472
一、办理假释应行注意事项472
二、办理假释实况474
第十一节 结论476
第六章 更生保护479
第一节 引言479
第二节 更生保护之概念479
第三节 更生保护之理论基础480
第四节 各国更生保护及其沿革481
一、英国之更生保护481
二、美国之更生保护482
三、日本之更生保护483
第五节 我国之更生保护484
一、我国更生保护之沿革484
二、更生保护之对象486
三、更生保护之程序487
四、更生保护之方式488
五、更生保护之经费490
六、台湾更生保护会491
七、台湾更生保护之实施情形492
第六节 结论495
一、组织方面495
二、直接保护方式之加强496
三、社会观念之加强496
第六编 犯罪者与刑事政策497
第一章 青少年犯罪之防制497
第一节 青少年活动之违法性497
一、青少年年龄之分类497
二、青少年犯罪之人口比率498
三、少年儿童的犯罪趋势498
第二节 青少年的不法行为类型500
一、少年儿童保护事件500
二、少年刑事案件501
三、虞犯少年之行为503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年龄与教育504
一、少年犯罪年龄之分析504
二、少年犯罪之教育程度506
第四节 少年犯罪之原因507
一、我国实证统计分析507
二、各个少年犯罪因素508
第五节 少年事件之处理510
一、少年法院处理之案件511
二、少年刑事案件511
三、少年事件之执行511
第二章 女性犯罪与对策517
第一节 女性犯罪之现况518
一、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之比率518
二、女性犯罪人数及犯罪种类百分比518
第二节 女性犯罪之特徵519
一、女性之犯罪种类与男性之比较519
二、女性犯罪之特质520
第三节 女性之犯罪性521
第四节 女性犯罪疏导522
一、通奸罪应予除罪化522
二、赌博犯罪亦应予除罪化523
三、窃盗犯罪应了解原因523
四、伪造文书与犯毒品危害防制之罪亦不可忽视524
第三章 老人犯罪之防制525
第一节 老人学与犯罪学525
一、老人犯罪与被害之原因525
第二节 犯罪与老人526
一、老人犯罪概况526
二、老人犯罪之理论基础527
第三节 老人之为犯罪被害人531
一、老人被害之特徵531
二、老人对犯罪之反应531
第四节 各种犯罪预防与对策533
一、老人与犯罪预防533
二、对老人被害之补偿535
三、其他犯罪对策535
第四章 白领犯罪之防制537
第一节 白领犯罪之概念537
一、白领犯罪之意义537
二、白领犯罪之类型537
三、白领犯罪之特徵539
第二节 白领犯罪之对策541
一、一般对策541
二、个别对策541
第五章 精神障碍者犯罪之防制543
第一节 精神障碍者之概念543
一、精神障碍者之定义543
二、精神障碍之分类543
第二节 精神障碍者之犯罪547
一、精神障碍者犯罪特徵547
二、精神障碍者之犯罪类型548
第三节 精神障碍者犯罪之对策550
第六章 常习犯罪与累犯553
第一节 常习犯罪与累犯之概念553
一、常习犯罪之概念553
二、累犯之概念554
第二节 再犯与累犯之犯罪种类及比例555
一、再犯与累犯之犯罪概说555
二、再犯与累犯之犯罪种类及次数556
三、再犯与累犯之犯罪种类及所占比例557
第三节 常习犯与累犯之刑事政策558
一、学者对常习犯之认识558
二、常习犯与累犯之立法政策558
三、常习犯累犯之重点处理559
第七编 各种犯罪之对策561
第一章 政治犯罪与处罚561
第一节 政治犯罪之概念561
一、政治犯罪概念之分析561
二、政治犯罪之目标562
第二节 政治犯罪之性质562
一、政治犯罪之刑事责任562
二、政治犯罪与言论自由564
三、内乱罪之本质565
第三节 内乱犯罪规范之要件566
一、规范之目的566
二、规范之方法567
三、内乱犯罪之处罚568
四、结论569
第二章 违法选举与对策571
第一节 选罢法的贡献571
第二节 暴力介入选举及其防制572
一、暴力介入的种类与性质573
二、检举暴力犯罪的原则573
第三节 如何消除贿选575
一、日本取缔贿选之实情575
二、在我国取缔贿选之困难576
三、建立监察小组之公正权威会同警察共同取缔贿选576
四、起诉之控制577
第四节 、建立现代化之选举伦理579
第三章 贪污犯罪与对策583
第一节 贪污犯罪之方式583
第二节 检举贪污之困难586
第三节 贪污罪所保护之法益587
第四节 整肃贪污政策588
一、各国之整肃贪污对策588
二、我国之整肃贪污政策589
第五节 消灭贪污之方法592
第四章 暴力犯罪与对策595
第一节 我国之暴力犯罪概况595
一、台湾地区犯罪的暴力化595
二、台湾地区暴力犯罪之趋势596
第二节 性犯罪与刑罚599
一、欠缺性抑制之犯罪种类600
二、刑法的处罚602
第三节 各国之暴力犯罪防制对策603
一、就美国方面言603
二、就日本方面言605
第四节 我国之防制暴力犯罪对策608
一、贯彻警察防制工作608
二、有关机关配合办理工作610
三、从检肃流氓条例到组织犯罪防制条例612
四、组织犯罪防制条例之规定613
五、组织犯罪条例之法律效果617
第五节 暴力犯罪之实证调查对策618
一、一般对策618
二、提高基层员警士气622
三、改进刑事政策623
第五章 从法制上防制窃盗犯罪625
第一节 中、英两国防制盗贼之法律对策625
一、普通窃盗罪625
二、加重窃盗罪628
三、强盗罪629
四、恐吓取财罪630
五、赃物罪631
六、假释制度632
七、结论632
第二节 窃盗防制对策633
一、窃盗犯罪之概况633
二、窃盗犯之特性634
三、窃盗问题之因素分析635
四、防制对策之探讨637
五、其他尚有建议事项639
第六章 药物滥用与对策641
第一节 药物滥用之状况641
一、烟毒犯罪641
第二节 药物滥用之类型643
第三节 药物滥用之管制646
第四节 药物滥用防制对策651
第七章 公害犯罪与对策653
第一节 公害犯罪之概念653
一、公害犯罪之意义653
二、环保问题的现状654
第二节 公害犯罪之对策654
一、公害有关法令之公布655
二、行政的取缔与刑事制裁657
三、开发好山好水之观光资源,以维护环保657
第八章 色情犯罪与对策659
第一节 色情交易之历史渊源660
第二节 取缔色情以消除犯罪温床661
第三节 特种营业之管理662
第四节 对从事色情营业之处罚663
一、刑法上规定663
二、社会秩序维护法之规定664
第五节 成立特别风化区之正反理论665
一、赞成成立特别风化区之论点665
二、反对成立特别风化区之论点667
第六节 结论668
第九章 经济犯罪与对策669
第一节 经济犯罪之特质669
第二节 经济犯罪之形态与影响671
一、经济犯罪之形态671
二、经济犯罪之情形672
三、经济犯罪之影响675
第三节 引渡犯人回国之可能性675
一、引渡犯人之通则675
二、引渡犯人之限制675
三、目前引渡犯人之可能性677
第四节 押解犯人回国之可能性678
一、强制押解回国之可能性678
二、透过国际刑警组织押解回国之可能性679
第五节 老鼠会之兴起与没落680
一、老鼠会之起源与发展680
二、老鼠会之基本型态681
三、贩卖商品型老鼠会684
四、多阶层贩卖方式684
五、老鼠会之特性与法律规范685
第十章 电脑犯罪与对策687
第一节 电脑犯罪概况687
一、电脑犯罪之定义687
二、电脑犯罪之分类688
第二节 电脑犯罪之立法689
一、日本之立法例689
二、规定在分则690
三、我国之法制691
四、结论693
第十一章 道路交通违规与对策695
第一节 交通事故之原因与警察对事故之处理696
一、交通违规与事故696
二、交通事故现场之鉴识698
三、警察机关处理事故之缺失702
第二节 交通违规之法律性质704
第三节 道路交通之趋势与处罚706
第四节 道路交通事故与过失之认定707
一、过失认定之论理构造707
二、信赖原则708
第五节 交通违规之对策708
一、交通环境之对策708
二、对驾驶员之安全教育之政策708
三、制定完整交通法规之政策709
四、社会政策709
第十二章 飙车问题与对策711
第一节 飙车行为之概念711
一、飙车行为之发生711
二、飙车行为之影响711
三、飙车行为之界定712
四、飙车之车种713
第二节 飙车之动机与飙车者组织714
一、参加飙车之动机714
二、飙车者之组织716
第三节 飙车之防制717
一、防制飙车之基本原则717
二、防制飙车之具体措施718
三、防制飙车具体措施之近程与中长程方案722
第十三章 医疗纷争与法律725
第一节 医疗行为与医疗纠纷725
一、医疗纠纷与诉讼725
二、医疗纠纷的原因726
三、医疗纠纷聚增之原因727
四、医疗行为之适法性要件727
第二节 医疗契约与医疗过失729
一、医疗契约729
二、医疗过失之概念732
三、医疗过失之成立要件733
四、医疗过失之种类735
五、医师过失与刑事责任739
六、医疗行为与刑法741
七、专断的治疗行为之法律责任746
第三节 其他问题747
一、其他医疗上问题747
二、安乐死等问题748
三、人工受精与法律问题750
第八编 犯罪之预防与预测及被害人751
第一章 犯罪之预防与预测751
第一节 犯罪之遏止与犯罪预防751
一、犯罪处遇之效果751
二、犯罪之预防752
第二节 犯罪之预测754
一、犯罪预测之意义754
二、犯罪预测研究之萌芽755
三、犯罪预测法之分类755
四、预测表之有效性与界限756
第二章 无被害人犯罪之除罪化757
第一节 无被害人犯罪之概念757
一、修尔之论点757
二、盖斯之见解758
三、比特之论点759
第二节 无被害人犯罪之类型759
第三节 无被害人犯罪的除罪化763
一、除罪化之三种形态763
二、决定除罪化之理论依据764
第三章 犯罪被害人与补偿制度767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之概念767
第二节 犯罪原因与被害人767
一、被害人有关之学说767
二、被害者学之扩大768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救济制度之缘起769
一、适用国家赔偿法请求赔偿之可能性770
二、引进犯罪被害人救济制度771
第四节 犯罪被害人救济制度之沿革772
一、欧美各国之救济制度772
二、日本救济制度产生之背景773
第五节 犯罪被害救济制度之理论774
第六节 我国对犯罪被害的赔偿775
一、由加害人赔偿775
二、犯罪被害人请求国家补偿777
三、性侵害犯罪防治之补偿781
第七节 结论781
附录783
索引—人名部分787
索引—名词部分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