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研究
  • 黄文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5553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研究-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研究-西南地区;牧草-栽培-补偿机制-研究-西北地区;牧草-栽培-补偿机制-研究-西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的基本背景1

1.1.1 西部地区的生态质量直接影响东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

1.1.2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缓贫任务依然繁重3

1.1.3 以“一退两还”为核心的生态建设进入成果巩固阶段5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6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8

1.3.1 “一退两还”的内涵8

1.3.2 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8

1.3.3 “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的含义10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11

1.4.1 国内外关于生态重建与缓贫问题研究11

1.4.2 国内外关于“一退两还”补偿问题研究14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20

1.5.1 研究思路20

1.5.2 研究方法21

1.5.3 数据来源23

1.6 研究假设与内容24

1.6.1 研究假设24

1.6.2 研究内容25

1.7 可能的创新点27

第2章 西部地区实施“一退两还”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29

2.1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29

2.2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35

2.3 社会再生产理论38

2.4 要素禀赋理论41

2.5 效率与公平理论43

2.6 制度变迁理论46

2.7 本章小结47

第3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补偿机制实施的背景分析48

3.1 西部地区的基本特点: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48

3.1.1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分布状况49

3.1.2 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分布状况51

3.1.3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区的耦合区53

3.1.4 西部地区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的具体特征54

3.2 西部地区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的互动机理66

3.2.1 PPE怪圈理论66

3.2.2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造成西部地区经济贫困的客观条件70

3.2.3 经济贫困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因素79

3.3 “一退两还”对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分析81

3.3.1 有利于激活农村投资机制,增加当地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82

3.3.2 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82

3.3.3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农民增产增收83

3.4 本章小结84

第4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现行补偿机制实施现状分析86

4.1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补偿机制的演变86

4.1.1 早期动员阶段的“一退两还”补偿机制(1949—1998年)87

4.1.2 规范实施阶段的“一退两还”补偿机制(1999年以后)89

4.2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补偿机制实施效果分析94

4.2.1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回顾94

4.2.2 评价指标的选择97

4.2.3 短期效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99

4.2.4 西部退还地区农业一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评价114

4.2.5 西部退还地区农业产业的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125

4.3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现行补偿机制的缺陷135

4.3.1 补偿标准上,高度统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135

4.3.2 补偿期限上,重短期激励,轻长期激励136

4.3.3 补偿资金来源上,途径单一,缺乏多元化137

4.3.4 补偿主体上,权责不太明确,中东部受益地区缺位137

4.3.5 补偿对象上,主体不全面,县级政府缺位138

4.3.6 补偿方式上,手段单一,缺乏配套的支撑体系138

4.4 本章小结139

第5章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构建所需时长和资源量的预测141

5.1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成果面临的潜在威胁142

5.1.1 研究区概况142

5.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143

5.1.3 退耕农户对“一退两还”政策的认识和态度145

5.1.4 退耕农户对退耕补偿的看法及未来打算146

5.1.5 “一退两还”成果面临复耕的威胁148

5.2 西部地区巩固“一退两还”成果的理论分析149

5.3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153

5.3.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54

5.3.2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EKC”理论157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158

5.4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评价方法的选择161

5.4.1 GM(1,1)模型的基本思路162

5.4.2 GM(1,1)模型的分析步骤163

5.4.3 数据说明164

5.5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得以构建所需时长的预测分析164

5.5.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配置所需时长的预测分析165

5.5.2 农民脱贫致富所需时长的预测分析170

5.5.3 结论与政策含义173

5.6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得以构建所需资源量的预测分析174

5.6.1 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所需资源量的预测分析175

5.6.2 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所需资源量的预测分析178

5.6.3 结论与政策含义180

5.7 本章小结181

第6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的框架设想184

6.1 “一退两还”补偿的国际经验185

6.1.1 美国“一退两还”补偿政策概况185

6.1.2 欧共体国家“一退两还”的补偿政策187

6.1.3 哥斯达黎加“一退两还”补偿政策概况188

6.1.4 巴西“一退两还”补偿政策概况189

6.2 “一退两还”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启示191

6.2.1 以政府的公共财政支付为主,并引入竞争机制191

6.2.2 明晰产权,并允许自由转让191

6.2.3 遵循自愿原则,并依退耕地的生产力及用途实行差别补偿191

6.2.4 采用多种途径实施“一退两还”补偿192

6.2.5 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偿资金的利用效率192

6.3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的构建193

6.3.1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与价值分析193

6.3.2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197

6.3.3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211

6.4 本章小结214

第7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公共财政补偿途径的优化216

7.1 优化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的基本原则217

7.2 拓展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范畴218

7.2.1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主体218

7.2.2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对象220

7.3 调整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和补偿年限221

7.3.1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确定221

7.3.2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期限的确定226

7.4 完善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筹集与补偿方式228

7.4.1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渠道228

7.4.2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方式231

7.5 下游居民对“一退两还”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居民为例232

7.5.1 研究区域概况及CVM调研过程233

7.5.2 下游居民生态补偿意愿支付分析236

7.5.3 结论与政策含义243

7.6 本章小结244

第8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市场化补偿途径的实践分析246

8.1 国内外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的实践246

8.2 以碳汇贸易实现“一退两还”生态补偿的实践分析249

8.2.1 碳汇贸易产生的背景249

8.2.2 国际碳汇市场的交易状况250

8.2.3 开展“一退两还”碳汇贸易的潜力分析253

8.2.4 开展“一退两还”碳汇贸易的对策建议256

8.3 以森林水文服务交易实现“一退两还”生态补偿的实践分析259

8.3.1 国际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开发的实践259

8.3.2 我国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265

8.3.3 开展“一退两还”水文服务交易的几点建议268

8.4 以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实现“一退两还”生态补偿的实践分析271

8.4.1 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271

8.4.2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分析273

8.4.3 我国建设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的优劣势分析275

8.4.4 利用“一退两还”建设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的几点建议277

8.5 本章小结279

第9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支撑体系建设281

9.1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后续产业支撑281

9.1.1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82

9.1.2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续产业发展环境分析286

9.1.3 推进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294

9.2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制度支撑296

9.2.1 优化林(草)业产权制度296

9.2.2 建立“一退两还”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制度299

9.2.3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01

9.3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政策支撑303

9.3.1 实施多样化的管护政策304

9.3.2 完善退还区生活能源供给政策306

9.3.3 实施缓解退还区人口压力政策307

9.3.4 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政策309

9.4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法律支撑311

9.4.1 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312

9.4.2 构建补偿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313

9.5 本章小结313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315

10.1 主要结论315

10.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320

附表1 国外生物柴油发展情况322

附表2 贵州省典型县“一退两还”后续产业发展模式325

附表3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状况329

参考文献332

后记3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