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上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3000292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3

一、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及其民族性和时代性3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哲学基础7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化和当代化”的认识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在西欧和俄国的演进15

一、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15

二、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20

三、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在中国35

一、近代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5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新强调38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49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21—1949

导言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5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0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思想界的新启蒙60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4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几次论争71

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实际的价值取向75

五、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78

第二章 列宁东方民族革命理论的运用和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早期成果83

一、革命阶段思想的提出和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83

二、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无产阶级领导地位问题的明确87

三、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国民革命思想的推进93

四、关于“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的讨论99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05

一、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端105

二、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08

三、城市中心还是农村重点的争论112

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116

第四章 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23

一、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思想的历史演进123

二、人民军队建设思想129

三、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把握135

四、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138

第五章 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145

一、列宁争取大量同盟者的思想和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145

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三阶段”论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149

三、从打击中间势力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154

四、对中国资产阶级的科学分析和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体系的建立160

第六章 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共产党167

一、从强调党的工人成分到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167

二、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173

三、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创立178

四、提出和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182

五、党的民主制度和作风建设185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192

一、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和中国共产党国情认识的深化192

二、理论学习的开展和对三民主义的评析199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204

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212

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12

二、党的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正式确立218

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中国革命的胜利225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49—1978

导言 新中国29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239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实施和新民主主义建设思想的丰富245

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设想245

二、在贯彻实施《共同纲领》过程中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252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效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认识的若干不确定性264

第二章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思考及其实施271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思路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271

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281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与苏联模式的影响287

第三章 “第二次结合”任务的提出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92

一、20世纪50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尝试292

二、“第二次结合”任务的提出295

三、探索初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构想303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构建315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初度迷误与初步反思323

一、反右派斗争和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认识的改变323

二、“大跃进”运动——一种极端化的赶超战略326

三、超越历史阶段的人民公社化运动331

四、初步纠“左”的努力和积极探索的成果337

五、反右倾斗争和继续读书的反思343

第五章 大调整与端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方向351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端正思想路线351

二、全面调整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354

三、“七千人大会”及其后进一步的深入调整360

四、指导思想的不同发展趋向导致的矛盾格局367

第六章 探索执政党建设的不懈努力37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初步探索376

二、中共八大对党的建设理论的贡献383

三、1957年整风运动的初衷与后果388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的建设的曲折392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迷误399

一、形势认识和理论追求的错位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399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的背离404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若干重要方针和举措410

四、坚持回归马克思主义正确趋向的不懈抗争415

第八章 在徘徊中前进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酝酿424

一、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两个凡是”方针与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理念的提出425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430

三、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酝酿436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2008

导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改革开放30年447

第一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辟和历史转折的实现450

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历史转折450

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458

三、改革开放的启动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初冲击463

第二章 拨乱反正的完成与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472

一、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与重申四项基本原则472

二、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展开475

三、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发展爱国统一战线479

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483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次提出和以实现小康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初步形成490

二、经济体制改革纲领的制定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93

三、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501

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08

五、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511

六、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开启和平统一进程51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52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522

二、经受国内外复杂局势的考验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527

三、南方谈话: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理论文献530

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指导地位的初步确立53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541

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和行动纲领的制定54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546

三、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55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形成554

第六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58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558

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564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566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69

第七章 改革开放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576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576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580

三、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585

四、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590

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595

第八章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602

一、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继续进行新的伟大工程603

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606

三、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609

四、加强党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616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622

第九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628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628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针632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636

四、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642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644

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建立和谐世界647

第十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5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652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与“四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654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的新部署660

四、改革开放30年的总结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665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第一章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673

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673

二、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对立676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682

第二章 真正地了解中国现实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690

一、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是制定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本根据690

二、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根本路径693

三、不断分析中国国情,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699

第三章 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704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形态,要求并能够吸纳中国优秀历史文化705

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光荣传统709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原则714

第四章 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720

一、坚持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要求720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724

三、坚持世界眼光,辨析人类文明成果,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730

第五章 总结实践经验,让理论掌握群众来改造中国736

一、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源736

二、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变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740

结束语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46

一、党的伟大奋斗目标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辩证科学理解746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51

后记 7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