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机械动力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机械动力学史
  • 张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8134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机械学-动力学-技术史-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机械动力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机械动力学的发展历史梗概1

二、机械动力学发展的背景与环境3

第一篇 机械动力学的早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第一章 理论基础:经典力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9

第一节 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创立9

一、经典力学创立的时代背景9

二、经典力学创立之前的理论准备11

三、经典力学的创立12

四、分析力学的建立14

五、弹性力学的建立16

六、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6

第二节 与机械动力学相关的早期数学理论的发展17

一、微积分理论的创立18

二、微分方程理论的建立和发展19

三、变分法的建立20

四、矩阵特征值问题21

五、概率论22

六、其他23

七、小结24

参考文献25

第二章 历史背景: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27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27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27

二、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28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发明29

四、铁路时代30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31

一、电气时代31

二、汽轮机的诞生和发展33

三、内燃机的发明和进步33

四、钢铁时代35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发明36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7

第三节 从动力学角度看机械发展的若干趋势38

一、机械和运载工具的高速化和大功率化38

二、机械的精密化40

三、机械的轻量化41

四、机械的自动化41

参考文献42

第三章 机械振动学、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早期发展45

第一节 振动理论的建立与发展45

一、振动理论研究的萌生45

二、线性振动理论的发展46

三、非线性振动理论的发展49

第二节 转子动力学研究的起步52

一、刚性转子平衡技术的发展52

二、转子动力学的早期研究53

三、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的萌生54

第三节 机构学的建立和机构结构学、运动学的发展55

一、机构学学科的形成56

二、关于理论运动学的研究56

三、机构学的德国学派57

四、机构学的俄苏学派59

第四节 机构的演进、发展和创新60

一、机构的演进60

二、传动装置的演进64

第五节 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形成67

一、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的早期发展67

二、早期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69

三、机械动力学综合方法的早期发展69

四、变质量系统动力学72

参考文献73

第二篇 机械动力学的近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第四章 发展条件:科学与技术的全面进步79

第一节 横断科学——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80

一、信息论80

二、控制论81

三、系统论82

四、横断科学的历史地位82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83

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83

二、电子计算机的演变历程84

三、电子计算机在机械工程中的广泛应用85

四、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86

第三节 现代数值计算方法的进展88

一、常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89

二、求解矩阵特征值问题的数值方法90

三、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90

四、优化设计方法92

第四节 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和发展93

一、混沌现象的发现93

二、非线性科学的形成94

第五节 振动理论的新进展95

一、从简单的离散系统发展到复杂的连续系统95

二、加强对两类反问题的研究96

三、随机振动理论96

四、非线性振动理论研究的新进展97

第六节 多体动力学的诞生与发展99

一、多刚体动力学99

二、多柔体动力学101

第七节 现代机构学的发展102

一、机构学的美国学派102

二、半个世纪以来现代机构学的进展103

三、机构学在中国的发展简介107

第八节 信号分析方法的形成与发展108

一、以Fourier变换为基础的经典信号分析方法108

二、以小波变换为基础的现代信号分析方法108

参考文献109

第五章 历史背景:对机械设计的要求全面提升115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械工业发展的总趋向115

一、机械工业几个有代表性领域的发展状况116

二、机械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变化120

第二节 对机械设计的要求全面提升122

一、新时期机械产品发展的总趋向122

二、现代设计方法要解决的两大根本问题124

参考文献127

第六章 机械动力学在纵向发展为内容丰富的综合学科129

第一节 机械动力学建模方法的多样化130

一、多刚体系统的建模方法130

二、微幅振动弹性系统的建模方法131

三、实验建模方法133

四、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133

五、键合图方法134

第二节 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精细化135

一、精细地估计系统的刚度、阻尼和摩擦135

二、计入材料非线性136

三、计入几何非线性136

四、关于冲击振动的研究137

五、复杂机械系统中多种物理场的耦合138

第三节 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的发展139

一、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软件140

二、有限元分析软件141

三、虚拟样机技术142

第四节 动力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142

一、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142

二、两大类动态设计方法143

三、动态设计方法的发展143

第五节 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147

一、多种多样的阻尼减振方法147

二、主动控制减振方法的发展149

第六节 动态测试和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简介150

一、动态测试技术的发展150

二、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152

参考文献154

第七章 机械动力学在横向形成多个分支领域159

第一节 机构动力学159

一、机构动力平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60

二、高速凸轮机构动力学的产生和发展163

三、连杆机构弹性动力学的产生和发展166

四、含间隙机械系统的动力学问题171

第二节 机械传动动力学173

一、齿轮动力学的发展概述174

二、齿轮动力学的起步——关于动载系数的研究175

三、关于齿轮系统线性动力学的研究177

四、关于齿轮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181

五、齿轮系统的动态设计和减振降噪研究185

六、齿轮系统动力学当前的研究趋向和重点186

七、其他机械传动领域的动力学研究187

第三节 转子动力学189

一、新时期转子动力学的发展背景及其主要内容189

二、固有特性和振动响应的计算190

三、柔性转子的动平衡技术191

四、转子系统的动力稳定性192

五、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194

六、转子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196

七、转子系统的振动控制197

八、机电耦合造成的轴系扭转振动198

第四节 机器人动力学199

一、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梗概199

二、机器人机构学研究内容简介203

三、机器人动力学简介205

四、刚体机器人动力学的发展206

五、柔性机器人动力分析方法的发展207

六、柔性机器人的振动控制209

七、更复杂的一些机器人动力学问题的研究210

第五节 机床动力学212

一、机床的振动212

二、关于机床颤振问题的早期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213

三、关于机床颤振问题的近期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215

四、关于机床动力学一般问题的研究216

五、主轴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218

第六节 汽车动力学219

一、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219

二、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梗概220

三、操纵动力学的研究历史222

四、行驶动力学的研究历史224

五、汽车动力学控制的进展227

六、汽车纵向动力学230

七、关于汽车碰撞问题的研究230

八、当代汽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发展231

九、非线性汽车动力学的研究232

十、关于轮胎特性的研究233

第七节 铁路车辆动力学233

一、经典的铁路车辆动力学234

二、铁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235

三、铁路车辆与桥梁的动力相互作用238

四、高速列车的动力学问题239

参考文献240

结束语255

人名索引257

中英术语对照表277

后记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