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栽培学: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作物栽培学:上
  • 湖南省常德农业学校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16144·2073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528页
  • 文件大小:171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栽培学: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第一节 作物栽培的意义1

一、作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

二、我国作物栽培的成就与发展2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4

一、作物栽培学的内容4

二、作物栽培学的学习方法5

第二章 农业“八字宪法”及作物栽培科学化7

第一节 农业“八字宪法”7

一、农业“八字宪法”的意义7

二、农业“八字宪法”的内容8

第二节 作物栽培科学化12

第三章 种植制度14

第一节 作物布局14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和意义14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15

三、南方主要作物的布局趋向16

第二节 轮作换茬18

一、轮作换茬的概念18

二、轮作换茬的增产原因18

三、轮作换茬的一般原则22

第三节 间(混)、套作23

一、间(混)、套作的概念23

二、间(混)、套作的增产原因24

三 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27

第四节 复种30

一、复种的概念及其作用30

二、我国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31

三、复种的技术措施34

第四章 水稻36

第一节 概述36

一、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36

二、我国水稻生产概况及提高产量的措施37

三、我国稻作区域的划分38

四、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38

第二节 水稻的形态特征43

一、根43

二、茎44

三、叶45

四、穗和花47

五、谷粒和米粒49

第三节 水稻的生长发育52

一、发芽52

二、稻根的生长55

三、叶的生长59

四、分蘖63

五、茎的生长69

六、稻穗的分化形成71

七、抽穗开花81

八、灌浆结实83

九、水稻的生育期及其变化规律84

第四节 水稻高产栽培的肥、水条件及其管理原则95

一、水稻的需肥规律及施肥原则95

二、水稻的需水规律及水浆管理103

笫五节 早稻栽培110

一、选用良种,合理布局和搭配110

二、培育早稻?秧111

三、稻田整地和施基肥136

四、适时插秧 合理密植139

五、早稻田间管理151

第六节 连作晚稻栽培173

一、连作晚稻生产的意义及有利条件173

二、品种的选择和搭配173

三、培育连晚壮秧177

四、及时抢插 保证质量184

五、连作晚稻田间管理185

第七节 杂交水稻栽培特点190

一、杂交水稻的优势190

二、杂交水稻的发育特性192

三、目前推广的杂交组合194

四、杂交水稻栽培特点196

第八节 中稻栽培要点202

一、中稻的优良特性和生育特点202

二、栽培要点204

第九节 单季晚稻栽培205

一、单季晚稻的生育特性206

二、单季晚稻的高产群体结构与看苗诊断技术207

三、单季晚稻栽培技术209

第十节 直播稻和再生稻栽培213

一、直播稻栽培213

二、再生稻栽培213

第十一节 水稻特殊生理障碍及其诊断219

一、酸害219

二、盐碱害220

三、烟害222

第五章 小麦(附大麦)224

第一节 概述224

一、小麦生产的重要意义224

二、小麦生产概况225

三、我国小麦区划226

第二节 小麦的特征特性228

一、小麦的分类228

二、小麦的生育期229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230

四、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236

第三节 小麦的栽培技术263

一、整地263

二、“四沟”、“三暗”配套264

三、施肥265

四、播种267

五、冬季培育管理273

六、春季培育管理278

七、收获与贮藏282

附:大麦283

一、大麦的形态284

二、大麦的类型284

三、大麦的生长发育特点285

四、大麦栽培技术要点290

第六章 玉米300

第一节 概述300

一、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300

二、玉米的栽培简史和分布302

三、玉米的生产概况304

第二节 玉米的特征特性304

一、玉米的生长发育304

二、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324

第三节 玉米的类型与品种选用329

一、玉米的类型329

二、品种的选用330

第四节 玉米的栽培技术332

一、玉米的间作套作322

二、深耕改土、培肥土壤333

三、适时播种339

四、合理密植342

五、田间管理345

六、玉米空秆、秃顶和缺粒产生的原因及防止途径351

七、收获与贮藏353

附:青贮和青饲料玉米栽培354

第七章 高粱357

第一节 概述357

一、高粱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357

二、高粱的分布和国内外生产概况358

第二节 高粱的特征特性360

一、高粱的植物学特征360

二、高粱的生物学特性364

第三节 高粱的分类和品种374

一、高粱的分类374

二、南方高粱主要品种及杂交种376

第四节 高粱栽培技术378

一、栽培制度378

二、整地施肥379

三、直播和育苗移栽380

四、田间管理382

五、适时收获与贮藏386

六、再生高粱栽培要点386

第八章 甘薯390

第一节 概述390

一、发展甘薯生产的重要意义390

二、甘薯的分布和生产概况391

第二节 甘薯的形态特征391

一、根392

二、茎393

三、叶393

四、花、果实、种子393

第三节 甘薯的生物学特性395

一、蔓叶的生长395

二、块根的形成与膨大396

三、蔓叶生长与块根产量的关系401

四、甘薯生长与外界条件的关系405

第四节 甘薯的育苗410

一、对甘薯育苗的要求410

二、薯块萌芽特性与薯块育苗411

三、薯蔓育苗423

第五节 甘薯大田栽培427

一、深耕改土作垄427

二、栽插429

三、施基肥432

四、田间管理434

第六节 甘薯收获和贮藏439

一、收获439

二、贮藏440

第九章 马铃薯450

第一节 概述450

一、马铃薯的经济价值450

二、我国马铃薯的栽培简史和生产概况450

三、我国马铃薯的分布区域451

第二节 马铃薯的性状452

一、形态特征452

二、生长发育特性459

第三节 春马铃薯栽培465

一、轮作间作与套种465

二、播前准备466

三、播种470

四、田间管理471

五、收获473

第四节 秋马铃薯栽培要点473

一、选择适宜品种474

二、防止烂种,确保全苗474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476

四、施用速效肥,促进快发477

五、加强管理,保证健壮生长477

六、适时收获留种478

第五节 马铃薯的贮藏479

一、块茎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过程479

二、块茎安全贮藏的基本条件479

三、贮藏方法480

第六节 马铃薯的退化及其防止措施482

一、马铃薯退化现象和原因482

二、马铃薯常见的退化类型484

三、防止退化的措施485

第十章 大豆488

第一节 概述488

一、发展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488

二、国内外大豆生产概况489

三、我国大豆栽培简史和区域划分490

第二节 大豆的形态特征和分类491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491

二、大豆的类型496

第三节 大豆的生物学特性498

一、生育期498

二、大豆的生长发育498

三、大豆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503

四、大豆的光周期特性510

五、大豆的花荚脱落511

六、大豆的褐斑粒513

七、大豆的瘪粒515

第四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516

一、轮作、间作和隙地种植516

二、深耕整地516

三、播种517

四、田间管理522

五、收获贮藏5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