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人之变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怀承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27396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人之变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导论:道德的发展与转型10
第一节 传统道德与近代道德11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1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转型16
三、近代道德与近代的道德19
四、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伦理道德的理论形态区别24
第二节 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与道德转型26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26
二、道德转型的原因和条件30
三、道德转型的实质34
一、“早期启蒙”:天人之变的前奏37
第三节 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37
二、时代转折:天人之变的历史动因41
三、西学东渐:天人之变的文化变数43
第二章 本天与立人:从天人之辨到天人之变47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之辨48
一、天与人:内涵和意义48
二、早期觉悟:人的价值的发现51
三、天人相分:人的价值的定位55
四、天人合一:人的价值的返本60
第二节 天人之辨的伦理蕴涵67
一、主体与本体的合一:天为德之本67
二、主体与客体的合一:差序中的和谐74
三、存在与本性的合一:德性的植入79
第三节 天人之变的实质87
一、从天到人:价值本原的转换87
二、崇天尊人:时代精神的变革93
三、别天立人:思维模式的改易96
第三章 从天到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102
第一节 心学与启蒙: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危机103
一、僵化与腐朽103
二、分化与瓦解109
三、叛逆与启蒙114
一、近代的伦理道德发展的阶段120
第二节 体中与用西: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进程120
二、近代的伦理道德发展的转折129
三、近代的伦理道德产生的逻辑进程135
第四章 天道与人道:道德精神的变革139
第一节 得与德:道的伦理意义140
一、道的产生与发展140
二、道为德之本148
三、近代道的变革152
第二节 天与人:道的价值分歧156
一、天道中涵括的人道156
二、人道中展现的天道162
三、天道的崩溃和人道的重建165
一、天道的人文精神169
第三节 人易天:道的人文精神与人本观念169
二、人道的人本观念172
三、人道主义的矗立与张扬174
四、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的中西之别180
第五章 天理与公理:道德原则的更替184
第一节 天与理:道德原则的绝对肯定184
一、理的产生与涵义184
二、理的发展与演变188
三、天理的绝对化192
第二节 公与理:道德原则的相对主张197
一、天理的式微与瓦解197
二、近代公理的产生202
三、天理的绝对性与公理的相对性207
第三节 公代天:近代道德原则的确立213
一、自由、平等、博爱的新原则213
二、公理的批判与自我批判218
第六章 天性与质性:主体自觉的提升229
第一节 性本天:天人合德的内在根据230
一、性的产生与涵义230
二、性的发展与定型234
三、主体的觉悟与复归240
第二节 性自然:利益原则的确立244
一、近代性的改造与发展244
二、利益原则的引申与论证248
三、理欲之辨与天人之别252
第三节 性本人:个性觉悟的主体精神257
一、人性平等与社会平等257
二、人性自觉与个性自觉260
三、人性完善与自我完善264
第七章 终论:从天人之变再看天人之辨270
第一节 变天为人: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实质和特点271
一、近代伦理道德转型的实质271
二、近代伦理道德转型的特点281
第二节 即人即天:道德价值的根源与定位286
一、本于自然创造自然的主体价值286
二、天与人的相互规定289
三、道德价值的定位293
第三节 得与失:近代伦理道德转型的评价296
一、传统道德近代转型的历史和理论意义296
二、近代道德建构的历史和理论局限300
三、几点启示304
第四节 综合创造:道德传统的超越与更新306
一、传统与人: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306
二、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精神与局限310
三、综合创造:文化传统的超越与更新314
参考文献317
人名索引320
后记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