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下
  • 路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ISBN:780079949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480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03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693

第十三章 家庭人口693

第一节 新中国家庭的类别比例分布及变化695

一、按户内社会关系结构的类别比例的分布及其变化696

二、按户内人数和户内代数的类别比例分布的变化698

第二节 新中国平均户规模的发展变化700

一、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两大阶段701

二、平均户规模扩张阶段中的两个特殊时期704

三、新中国50年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712

四、若干年份户均人口结构变化的比较713

第三节 中国人口立户模式的特点和水平717

一、中国家庭户人口性别年龄别户主率的主要特点718

二、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户主率模式的比较720

三、分化立户水平的国际比较723

四、中国1990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模式的比较725

五、中国1990年市镇县人口分家立户水平的总体比较728

第四节 中国人口立户水平的变化动态731

一、中国1950~1980年之间若干年份立户水平的间接标准化比较732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户主率水平的直接标准化比较735

第五节 中国家庭的养老功能745

一、从人口按年龄在不同家庭类型中的分布比例看家庭养老的重要性746

二、从老年人口户居状况变化看中国的主导家庭模式749

三、市镇县老年人口户居安排的差异及变化趋势751

四、老年人户居类型的人口影响因素752

五、20世纪90年代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交流状况756

历史的结论760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人口764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765

一、旧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人口特点765

二、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地位和人口数量的巨变767

三、各民族人口变动的原因774

四、对策和建议775

第二节 人口分布及其变动776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777

二、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动779

三、省(区市)民族人口的构成786

第三节 性别年龄构成789

一、性别构成的特点与变化789

二、各民族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与良性转变793

第四节 婚姻、家庭800

一、婚姻800

二、家庭810

第五节 出生率与生育率的变化814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的变化814

二、出生孩次构成的变化815

三、总和生育率的变化817

四、生育模式的加速转变820

五、早育率的变化823

第六节 受教育水平的变化827

一、各民族受教育水平的变化828

二、各民族成人文盲下降831

历史的结论835

第十五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839

第一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状况842

一、劳动力资源和劳动适龄人口842

二、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与变化844

三、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845

四、劳动适龄人口的地区差异846

第二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利用848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848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850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851

四、改革发展时期(1977~2000年)852

五、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的劳动力资源利用856

第三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86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862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867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869

四、改革时期(1977~1988年)871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0年)876

第四节 新中国的就业88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882

二、“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6年)88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887

四、改革前期(1977~1988年)890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0年)893

历史的结论904

第十六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909

第一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债务和隐性再累积(1949~1957)910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和历史债务910

二、生态环境的局部修复和保护913

三、人口高增长压力和资源环境问题的隐性再累积914

第二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的凸现和全面加剧(1958~1971)917

一、1958年大跃进导致资源环境恶化917

二、1959~1961年的人口生态状况919

三、十年动乱开始导致生态危机全面加剧920

四、人均耕地锐减,人地关系日趋紧张922

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继续恶化和行动转折(1971~1977)924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继续加剧924

二、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928

三、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政策终于启动929

一、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931

第四节 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和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现(1978~1989)931

二、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压力加重933

三、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现:第三次环境恶化935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和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1990~2000)943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943

二、人口控制的成效及其资源和环境效益946

三、环境保护的进展950

四、人口与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955

历史的结论965

第十七章 计划生育事业971

第一节 提出计划生育972

一、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节制生育的提出972

二、中共中央第一次发出关于节制生育文件975

三、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提倡节制生育977

四、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982

五、初步开展节制生育984

六、节育活动遭受挫折988

第二节 以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为重点开展990

计划生育990

一、加强计划生育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领导人发出一系列指示990

二、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996

三、以城市为重点,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展开998

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001

第三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全面实行1005

一、计划生育再次发动1006

二、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形成1009

三、加强计划生育组织建设、避孕药具生产供应、节育技术服务1011

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避孕节育活动在城乡全面展开,控制人口增长成绩显著1014

五、人口学术活动复生,两种生产理论成为开展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1015

六、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国际交往与合作1017

一、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019

第四节 实行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1019

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法规1021

三、研究制定人口规划和控制目标1024

四、计划生育组织建设、科学技术、国际交往进一步加强1026

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总结推广“三为主”经验1029

六、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人口学会、人口福利基金会1031

第五节 计划生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033

一、中央坚持不懈地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1033

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1039

三、总结“三结合”经验,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工作1043

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避孕节育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全面开展1047

五、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计划统计、国际交往等项工作有更大的发展,非政府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1050

历史的结论1058

第十八章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1065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1066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1067

二、主要调查结果1070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1072

四、主要收获1073

第二节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1074

一、普查的组织实施1074

二、主要调查结果1077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1079

四、主要收获1079

第三节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1080

一、普查的主要特点和组织实施1080

二、主要调查结果1083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1086

四、主要收获1088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1093

第四节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1093

二、主要数据1097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1101

四、主要收获1103

第五节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08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1108

二、主要数据1111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1115

四、主要收获1117

第六节 人口抽样调查1118

一、定期的人口抽样调查1119

二、开展专项抽样调查1122

历史的结论1138

第十九章 户籍管理制度1142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1143

第一节 户口登记制度的形成1143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114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1149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152

一、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酝酿与试行1152

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正式确立1153

三、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逐步完善1156

第三节 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1157

一、户口统计体制的演变1157

二、户口统计以户口登记为基础1163

三、户口统计以报表制度为主渠道1166

四、对户口统计年报质量的检验1168

第四节 户口迁移制度的发展1170

一、户口迁移制度以控制城镇人口增长为特征1171

二、户口迁移制度的政策、法律依据1176

三、户口迁移制度的实施1179

四、“农转非”控制指标的形成1182

第五节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1186

一、户口迁移政策的逐步放开1186

二、“农转非”控制办法的调整1190

三、流动人口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1193

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1194

五、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1196

六、人口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进程1197

历史的结论1198

第二十章 新中国领导者人口思想1207

第一节 毛泽东人口思想1207

一、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中国吃饭问题1207

二、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210

三、人口非控制不行,要有计划地生育1213

四、实行计划生育,一要政府认真抓,二要坚持群众路线1215

五、提倡男女平等,改变重男轻女风俗1217

六、人口素质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219

第二节 周恩来人口思想1221

一、计划生育是伟大的事业1221

二、把人口生产纳入国家计划1224

三、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1226

四、搞好避孕药具的研制工作1229

第三节 邓小平人口思想1230

一、人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的难题1230

二、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1233

三、人均水平的重要意义1234

四、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237

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1239

六、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1242

第四节 江泽民人口思想1244

一、充分认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1244

二、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48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属于政府调控职能1254

四、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1256

五、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1259

六、综合治理人口问题1262

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生育文化1268

第二十一章 人口科学研究进展1272

第一节 1949~2000年中国人口研究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1272

一、1949~1957年:初期探索阶段1273

二、1957~1977年:挫折和相对停滞阶段1276

三、1977~1982年:复苏和重新探索阶段1279

四、1982~1992年:日趋繁荣和学科建设阶段1285

五、1992~2000年:扩展与深化阶段1289

第二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上)1293

一、控制人口增长研究1294

二、生育和生育率研究1299

三、死亡和死亡率研究1310

四、人口素质研究1317

第三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中)1323

一、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1323

二、女性人口理论研究1328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理论研究1333

四、家庭人口学研究1344

第四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下)1349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1350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1356

三、民族人口学研究1362

四、历史人口学研究1367

第二十二章 人口大事记1380

主要参考著作1457

后记14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