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领导干部学习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领导干部学习读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175103.jpg)
- 李庚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台海出版社
- ISBN:780141205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25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630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领导干部学习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一篇 领悟“七一”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621
第一章 学习“三个代表”,掌握科学的政治学理论621
一、国家的职能与结构621
(一)国家职能621
(二)国家结构623
(三)国家管理形式625
(四)我国的国家结构与管理形式628
二、政治主体633
(一)人民633
(二)阶级636
(三)政党639
(四)政治领袖643
三、政治体制646
(一)政党体制646
(二)立法体制650
(三)行政体制654
(四)司法体制657
四、政治权力659
(一)政治权力的运行659
(二)政治权力的制约661
五、政治行为663
(一)政治决策663
(二)政治参与664
(三)政治斗争667
六、政治民主669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669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671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673
第二章 正确认识“三个代表”的思想,树立科学的政治观675
一、邓小平的政治观675
(一)邓小平政治观的基本内容676
(二)邓小平政治观的逻辑结构679
(三)邓小平政治观的精髓680
二、政治的重要性和有限性683
(一)政治的重要性683
(二)政治的有限性687
三、走出政治认识误区694
(一)政治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694
(二)政治认识误区的表现形式695
(三)摒弃政治认识误区698
四、坚持首先从政治角度看问题700
(一)坚持首先从政治角度看问题的必要性700
(二)从战略上、大局上看问题701
(三)坚持“讲政治,干经济”703
五、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704
(一)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704
(二)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706
(三)反对两种错误倾向709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711
一、领导干部应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711
第三章 掌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711
(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主要内容712
(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本要求714
二、领导干部要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716
(一)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的重要性716
(二)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的主要内容717
(三)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的基本要求720
三、领导干部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722
(一)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的重要性722
(二)鲜明的政治观点的主要内容723
(三)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的基本要求726
四、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727
(一)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重要性727
(二)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主要内容729
(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730
(一)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的重要性732
五、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732
(二)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的主要内容733
(三)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的基本要求738
六、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741
(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重要性741
(二)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主要内容741
(三)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的基本要求744
七、领导干部要自觉改造主观世界745
(一)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745
(二)领导干部要实践、实践、再实践747
第十二篇 以“七一”讲话的精神 为理论,按党性和党的原则办事751
第一章 党的性质751
一、党性的含义751
二、无产阶级党性的主要特征751
(一)无产阶级党性是工人阶级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751
(二)无产阶级党性是和人民性相一致的751
(三)党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由千百万共产党员集合起来的坚强战斗组织752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性753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753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756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757
(四)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759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762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762
二、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为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到底762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764
四、坚持高度自觉地维护和遵守党的纪律765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765
六、坚持严肃地而不是敷衍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766
第三章 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意义767
一、加强党性修养是成为合格领导者的必要条件767
(一)学好邓小平理论,必须提高对共产党员党性的科学认识767
(二)面向新世纪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771
(三)加强党性修养,有利于同淡化党性、违反党性等错误倾向进行斗争775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777
(一)党员队伍的素质是党的战斗力的根基778
(二)提高党员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党性修养781
(三)增强党性是建设好党风的根本环节784
(四)加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87
第四章 加强党性修养的内容和要求791
一、掌握新时期党性修养的内容和要求,自觉加强党性锻炼791
(一)新时期党性修养内容和要求具有时代性791
(二)党性修养的基本内容796
(三)新时期党性修养的新要求802
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805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805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是当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首要任务807
(三)坚定不移地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的任务落到实处813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815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邓小平的两大历史性贡献816
(二)全面深入地领会和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818
(三)良好的主体素质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备条件820
四、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23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新时期党性的基本要求823
(二)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826
(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坚定不移829
五、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832
(一)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832
(二)关键是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规矩办事835
(三)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838
六、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840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840
(二)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843
(三)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845
(四)正E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847
(一)廉洁从政、反对腐败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的体现849
七、廉洁从政,反对腐败849
(二)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现状854
(三)增强党性是廉洁从政反对腐败的根本保证858
八、严守纪律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862
(一)只有增强纪律观念才能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862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严格党的纪律867
(三)遵守政治纪律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870
九、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872
(一)共产党员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872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874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877
十、解决好世界观问题883
(一)世界观决定着干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884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888
(三)努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反对形而上学,防止和克服片面性893
(一)学习求知是增强党性的第一途径897
第五章 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与方法897
一、学习、学习、再学习897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900
(三)学习现实生活中的英模事迹,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902
(四)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903
二、实践、实践、再实践905
(一)坚强的党性观念要靠在实践中刻苦磨炼905
(二)坚强的党性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锻造905
(三)坚强的党性要在各种社会斗争的风浪中锤炼907
(四)坚强的党性要在严格健全的党内生活中培养巩固909
三、严于自我解剖,贵在坚持自觉911
(一)加强党性修养要严于解剖自己911
(二)加强党性修养贵在高度自觉911
(三)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持之以恒912
一、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保持和体现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914
第六章 坚决保持党的性质和原则不变914
二、坚持党的原则,抓紧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916
第七章 增强党性,积极认真地进行“三观”教育918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918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918
(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918
(三)加强世界观建设要着力于精神文明建设921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925
(一)科学的人生观是共产党人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925
(二)科学人生观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926
(三)领导干部要自觉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929
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932
(一)人的价值的本质在于创造932
(二)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观念形态上对其自身价值认识上的一种自觉超越933
(三)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与非科学价值观934
(四)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942
第十三篇 按照“七一”讲话精神,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947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947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947
(一)哲学947
(二)哲学基本问题948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94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953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955
一、世界的物质性955
(一)物质955
(二)运动和静止955
(三)时间和空间956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956
(一)精神956
(二)意识957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958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958
第三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958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958
二、世界的发展和变化959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959
(二)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960
第四章 世界的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962
一、对立统一规律962
(一)对立统一规律962
(二)矛盾和有关矛盾的几对概念963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65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67
二、质量互变规律968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968
(二)质、量、度的含义968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969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971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971
(二)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972
(三)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规律972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974
一、内容和形式974
二、现象和本质975
三、原因和结果976
四、相对与绝对977
五、全局和局部977
六、自发与自觉978
七、必然和偶然979
八、可能和现实979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981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81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981
(二)几种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982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985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985
(二)马克思认识论986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988
四、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989
(一)非辩证的思维方法989
(二)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990
第七章 真理993
一、客观真理993
(一)真理的定义993
(二)真理和谬误的关系993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994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995
(一)历史观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含义997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997
(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997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997
一、历史观997
二、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998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998
(二)英雄史观998
(三)历史循环论999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1000
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1001
(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001
第九章 社会的存在、发展及其基本规律1001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002
(三)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003
二、社会基本矛盾1005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1005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005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007
(四)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1009
(二)阶级斗争1011
(一)阶级1011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1011
第十章 阶级、国家、革命1011
二、国家1012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1012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1013
三、革命1014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1015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1015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101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1015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1016
(一)艺术和美学1016
(二)道德和伦理1017
(三)政治和法律思想1018
(四)科学和宗教1019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020
三、社会的精神文明102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21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的作用1023
一、社会进步1023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1023
(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的解放程度1023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025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025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025
(三)群众观点1027
(四)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1028
第十四篇 认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03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031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03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1031
(二)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1033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1034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038
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1039
四、邓小平理论的特点1042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1043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043
(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1044
六、把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1047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1050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050
(一)开拓全新事业的必然要求1050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源与释义1051
(三)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功勋1053
(四)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1054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055
(一)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057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057
(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058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06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106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062
(一)我国国情的基本状况106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06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066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067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1069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1071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071
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072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074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75
(一)实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对外开放1077
(二)我国已形成全国性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1077
五、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1077
(三)实行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1078
六、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079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083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1083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083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084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85
(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086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088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089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1089
(二)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1090
四、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091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过程1095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095
二、“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1097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100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100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102
四、先富带动共富的发展战略1103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0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1106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109
(一)跨世纪发展战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因1109
(二)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1109
(三)农村联产承包是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起点1110
(四)经济特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110
(五)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特征1111
(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1111
(八)完善金融体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1112
(九)对外开放是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1112
(七)搞活国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1112
(十)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11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11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1118
五、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112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12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112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1121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1122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122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1125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26
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1129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129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1130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1132
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1133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1137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137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137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1138
(三)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的前提条件1139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1140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1140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1141
(三)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1143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1145
(五)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145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146
(一)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1147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1149
(三)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150
(四)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151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1153
第十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1153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与依据1156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涵义和实现的前提1156
(二)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1158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1159
第十五篇 认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大力加强党风教育1165
第一章 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正确认识党风1165
一、党风概述1165
(一)党风的概念1165
(二)决定党风的主要因素1165
(三)党风的性质1166
(四)执政党党风的重要性1166
二、党风涉及的相关问题1167
(一)党风与党性1167
(三)党风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168
(二)党风与改革1168
(四)党风建设与廉政建设1169
(五)党风与党纪的关系1169
(六)党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1170
(七)党风与行业风气的关系1170
三、党风的根本问题及党风估价1171
(一)党风的根本问题1171
(二)党风估价的基本方法1172
(三)正确认识党风现状1173
第二章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1175
一、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含义1175
二、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1175
(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175
(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1178
(三)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1180
(二)艰苦奋斗的作风1182
(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1182
三、继承和发扬我党的其他优良作风1182
(三)严守纪律的作风1183
(四)马克思主义的学风1183
(五)马克思主义文风1184
四、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论述1184
(一)充分认识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重大意义1184
(二)把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新的时代内容和要求1186
(三)新时期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190
(四)以邓小平同志党风建设理论为指针,进一步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191
第三章 严厉打击党内不正之风1193
一、党内不正之风的特点1193
二、党内不正之风的表现1193
(一)教条主义1193
(五)自由主义1194
(四)本本主义1194
(二)主观主义1194
(三)形式主义1194
(六)官僚主义作风1195
(七)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作风1195
(八)思想不纯1195
(九)组织不纯1195
(十三)安插私人1196
(十五)利用职权搞特殊化1196
(十四)讲排场比阔气1196
(十二)假公济私1196
(十一)以权谋私1196
(十)作风不纯1196
(十六)公款请客送礼、大吃大喝1197
(十七)腐败现象1197
(十八)腐化堕落1197
(十九)共产风1197
(二十)浮夸风1197
(一)党内不正之风产生的经济根源1198
三、党内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1198
(二)党内不正之风产生的政治根源1199
(三)封建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驱使一些掌权者以权谋私1200
(四)腐朽的地主阶级“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是奢靡之风的诱因1201
(五)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变更中的误区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涌入为腐败之风推波助澜1202
(六)在对传统道德批判中出现的片面性,导致了道德观念的沦丧1202
(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改革开放中的适应性缺乏理解,降低了对社会生活中道德标准的要求1203
(二)党风建设的基本内容1204
二、党风建设的意义1204
一、党风建设的内容1204
(一)党风建设的含义1204
第四章 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党风建设1204
(一)加强党风建设,是维护党的性质,保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1205
(二)加强党风建设,对于形成和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05
(三)加强党风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1205
(四)加强党风建设是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的重要保证1205
(二)党风建设必须把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1206
三、新时期党风建设的思路1206
(一)党风建设必须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来进行1206
(三)党风建设必须走上制度化的轨道1207
(四)党风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1207
四、建好党风的根本环节是增强党性1207
(一)党性决定党风,党风体现党性1207
(二)党性修养的艰巨性表明党风建设的严峻性1208
(三)建好党风,要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1210
五、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1210
(一)改革开放使党风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1210
(二)在改革开放中反腐蚀,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1211
(三)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搞好党风建设的改革1212
六、科学地认识党风形势扎扎实实地抓好党风建设1213
(一)科学地认识党风状况1213
(二)科学地分析党内不正之风滋生的原因1215
(四)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风建设1216
(三)抓住根本,综合治理,扎扎实实地抓好党风建设1216
七、加强党风建设是改善党群关系,使我们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措施1218
八、纪检工作要抓好党风建设1219
(一)党纪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准则,它与党风相互联系、相辅相成1219
(二)纪检机关要协助党委管好党风,充分发挥其纪检作用1219
(三)纪检工作要集中精力做好党风建设1220
第五章 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1222
一、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表现及危害1222
(一)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涵义1222
(二)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特征1223
(三)当前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及危害1224
二、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要坚持专项治理1226
(一)专项治理是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有效途径1226
(二)开展专项治理的基本步骤和做法1227
三、需要注意解决涉及体制制度方面的问题1229
(一)当前体制、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229
(二)切实注意解决涉及体制、制度方面的问题1230
第六章 大力加强党风教育1232
一、党风教育的地位和特点1232
(一)党风教育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1232
(二)党风教育的基本特点1233
二、党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1235
(一)党风教育的基本原则1235
(二)党风教育的指导思想1238
三、党风党纪教育的任务和要求1239
(一)党风教育的主要任务1239
(二)党风教育的基本要求1242
四、党风教育的主要内容1245
(一)党纪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1245
(二)党纪规范教育1246
(三)党纪条规教育1248
(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教育1249
(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