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创新 中关村走向未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创新 中关村走向未来](https://www.shukui.net/cover/8/33150199.jpg)
- 王德禄主编;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组织撰写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3030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8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创新 中关村走向未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立足创新研究,服务创新中国 王德禄1
一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概要1
1 中关村地区初步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区域1
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剖析6
3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加强、完善与维护18
4 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25
二 中关村地区大学和科研院所调研情况总结32
1 中关村地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现状33
1.1 长期的历史文化积累33
1.2 学科及专业设置与高新技术产业呈一一对应关系34
1.3 科研队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条件良好37
1.4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大,且逐年增加39
1.5 科研成果密集40
2 大学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调整与变化41
2.1 高校由两个中心向三个中心的转变41
2.2 学科及专业设置的调整42
2.3 经费来源和结构的变化43
2.4 管理组织制度的调整44
2.5 本土化趋势日益加强45
2.6 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式的多种探索46
3 大学和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式分析47
3.1 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式概述47
3.2 案例分析51
3.3 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56
4 大学和科研院所自办高新技术产业情况分析58
4.1 历史与发展59
4.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60
4.3 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65
5 中关村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内外联系分析67
5.1 与企业界的联系67
5.2 与本地的联系68
5.3 与北京试验区政府的联系70
5.4 与外地的联系70
5.5 与国外的联系72
6 结论73
三 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中关村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76
1 大学职能由一个中心向三个中心的转变76
2 目前高等学校科研活动的基本情况79
2.1 科技人力80
2.2 科技经费81
2.3 研究与开发机构83
2.4 科技课题84
2.5 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85
2.6 科技企业87
2.7 北京市15所重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89
3 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91
3.1 学科综合91
3.2 人才集中92
3.3 信息灵通92
3.4 (投入大)成果多93
4 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中关村区域创新过程中的重大作用94
4.1 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学科领域与产业之间的对应关系95
4.2 教师和学生在公司兼职对区域创新的影响96
4.3 大学或科研院所衍生公司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97
4.4 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区域经济的其他影响101
5 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产业界之间存在的问题103
5.1 科研成果众多与现实需求相对不足形成矛盾103
5.2 人为地把小企业组合成大企业104
5.3 大学和科研院所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本土化问题105
5.4 高校与产业的关系应转变成相互渗透的合作关系107
5.5 中关村没有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科技资109
源109
6 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合作的几种形式111
6.1 建立大学(或院所)与企业合作委员会112
6.2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设备和成果,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与工业界的联系113
6.3 与企业及地方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和科研基金116
6.4 发展校(院所)办高科技产业,建立科技园区118
1.1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边界128
四 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128
1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的理论框架128
1.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模型129
1.3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框架132
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参与者的行为研究132
2.1 科研院所的行为特征132
2.2 大学的行为特征137
2.3 企业的行为特征142
2.4 试验区政府的行为特征147
3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参与者之间的联系149
3.1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50
3.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联系的形式和内容153
4.1 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162
4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网络绩效162
4.2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163
4.3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联系绩效176
4.4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绩效的总体评价180
五 关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82
1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目标182
2 创新性区域的识别标志185
3 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内行为主体植根性薄弱的主要表现186
4 区域创新网络187
5 区内企业的植根性190
6 本地化的观念191
7 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193
8 社会资本和精神文明建设195
9 生产方式创新196
10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197
1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198
12 新企业的衍生200
13 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辩证关系202
14 政府行为204
15 产业化与商业化207
16 中关村区域发展道路210
附录1 区域创新课题组第一次会议纪要213
附录2 区域创新课题组工作汇报会会议纪要222
附录3 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33
附录4 区域创新课题专家研讨会纪要263
附录5 关于北京试验区发展的政策建议272
后记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