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与哲学史之间 冯友兰的哲学道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与哲学史之间 冯友兰的哲学道路](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3131900.jpg)
- 方克立主编;郁有学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3730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冯友兰(1895~1990)-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哲学与哲学史之间 冯友兰的哲学道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全面评价冯友兰(代序) 方克立1
导言1
第一章 哲学与哲学史统一的开端——最初的哲学活动与《人生哲学》22
第一节 从柏格森哲学到实用主义再到新实在论——美国留学时期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及其哲学观的变化22
一、研究西方哲学22
二、哲学观的变化25
第二节 哲学者,求好之学也——《人生哲学》中的哲学观30
一、究竟什么是哲学31
二、什么是“较对之人生论”33
第三节 同情的了解与善意的批评——《人生哲学》中的哲学史方法论37
一、同情的了解与善意的批评37
二、比较研究,不分东西39
三、叙述式与选录式之统一40
第四节 重理性、轻直觉——《人生哲学》中的哲学创作方法41
一、重理性、轻直觉41
二、“照着讲”与“接着讲”相统43
第五节 三道十派——中外人生哲学与派别44
第六节 吾人之生活即人生——一个新人生论46
第七节 冯学的源头——《人生哲学》在冯友兰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9
第二章 哲学史家地位的确立——两卷本《中国哲学史》66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66
第二节 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72
第三节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78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78
二、哲学史与写的哲学史80
第四节 研究的态度、立场与方法82
一、同情的态度82
二、释古的立场85
三、宋学的方法86
第五节 史料的处理87
一、史料的取舍87
二、史料的真伪89
第六节 学术贡献及成就91
一、诸子之起源91
二、先秦儒家95
三、道家及新道家97
四、先秦名家99
五、秦汉之际之儒家102
六、宋明道学104
七、清代思想107
八、中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107
一、动力与条件116
第三章 哲学家地位的确立——新理学体系的创立116
第一节 新理学体系的创立116
二、基本原则118
三、创立过程123
第二节 新理学体系的内容126
一、理气论127
二、文化论130
三、人生境界论137
第三节 新理学体系的方法141
第四节 新理学体系是传统哲学的延长和继续145
一、《新理学》是接着中国哲学史中的共、殊关系问题往下讲145
二、《新原人》是对中国哲学史中各派人生哲学的总结和升华148
三、《新知言》是对传统中国哲学方法的总结和开发154
一、哲学的三种类型163
第一节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新观点163
第四章 展开于哲学史中的新理学163
——《新原道》与《中国哲学简史》163
二、以哲学代宗教164
三、哲学与环境的关系167
第二节 新理学方法的哲学史运用169
第三节 新理学观点的哲学史展开171
一、儒家哲学思想的开合发展172
二、道家哲学思想的开合发展173
三、儒家与道家的关系174
四、名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177
五、禅宗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179
第四节 哲学与哲学史的统一180
第一节 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哲学观的初步形成193
一、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193
第五章 新哲学观与重写哲学史(一)——《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193
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199
三、由“理在事先”到“理在事中”,完成由客观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209
四、新哲学观的初步形成212
第二节 在新哲学观的指导下尝试重写哲学史216
一、研究方法216
二、学术观点228
三、简单评价233
第六章 新哲学观与重写哲学史(二)——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243
第一节 对《新编试稿》的反思及重写《新编》的内在动力243
一、对《新编试稿》的反思243
二、重写《新编》的内在动力247
第二节 新哲学观的形成249
一、哲学的定义、方法与作用249
二、哲学史观258
三、哲学史方法论261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发展的线索和规律269
一、中国哲学发展的线索269
二、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274
第四节 具体学术贡献与成就278
一、关于先秦诸子278
二、关于两汉经学283
三、关于魏晋玄学288
四、关于隋唐佛学289
五、关于宋明道学294
六、关于现代新道学299
第五节 哲学史与哲学的统一301
一、玄学的精神境界302
二、道学的精神境界305
三、孔颜乐处309
第六节 冯学之集大成311
一、《新编》与《新编试稿》311
二、《新编》与《中国哲学简史》和《新原道》315
三、《新编》与新理学体系317
四、《新编》与两卷本《中国哲学史》318
五、《新编》与《人生哲学》320
第七章 哲学与哲学史之间——从中国哲学史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作用以及世界哲学的未来337
第一节 哲学的性质和作用338
第二节 世界哲学的未来343
结束语 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353
附录360
后记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