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108539.jpg)
- 张舜徽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2854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3
前言3
第一章 历史书籍的范围5
第二章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书籍11
第一节 总的说明11
第二节 地下发现的书籍13
(甲)甲骨文字13
(乙)金石刻辞20
第三节 纸上已有的书籍26
(甲)政事方面的26
(乙)礼制方面的38
(丙)思想方面的43
附记 关于中国古代史经济方面的史料问题50
第三章 百科全书式的通史52
第一节 通史所肩负的任务和它的体例52
第二节 编纂通史的创始者司马迁和他的著作《史记》58
第三节 编纂通史的继承者郑樵和他的著作《通志》72
第四章 仿效《史记》写作形式编成的断代史77
第一节 总的说明77
第二节 断代史的分别介绍79
第三节 断代史总的内容和读法100
第五章 断代编年体的实录111
第一节 实录的体例和价值111
第二节 《实录》的不可尽据113
第六章 专详治乱兴衰的政事史116
第一节 总的说明116
第二节 《资治通鉴》的编述118
第三节 《资治通鉴》的续修120
第四节 《资治通鉴》的改编——纪事本末体的出现122
第七章 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125
第一节 总的说明125
第二节 《通典》和《文献通考》的内容和体例126
第三节 历代会要及近人所编各种专史的作用128
第八章 传记体的学术史131
第一节 学说思想史131
第二节 科学发明史133
第九章 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136
第一节 方志的源流和体例136
第二节 方志在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39
第十章 和研究历史有密切关系的沿革地理与地图143
第一节 中国学者研究沿革地理的流派及其重要著作143
第二节 中国学者制绘地图的发展情况及其成就146
第十一章 史评书籍的代表作品152
第一节 刘知几的《史通》152
(甲)分析了旧史体例的得失153
(乙)揭发了旧史记载失实的原因156
(丙)批判了历代史家模拟著书的错误158
(丁)明确了封建统治者领导修史的弊病159
(戊)提出了文人不可修史的主张并反对文史混淆162
(甲)扩大了史学范围164
第二节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164
(乙)明辨了史书编述工作中的不同功用167
(丙)提高了方志在史学中的地位170
第十二章 史辨书籍的代表作品173
第一节 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173
第二节 崔述的《考信录》176
第十三章 史论书籍的代表作品179
第一节 李贽的《藏书》、《续藏书》179
第二节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182
第十四章 史考书籍的代表作品187
第一节 考证专篇或专史的书籍187
第二节 考证全史的书籍189
附录 研究中国历史的常用书、参考书和工具书简目193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209
序言209
第一节 认识文字213
第一编 通论——校读古代史籍的基本条件213
第一章 掌握一些阅读古籍的技能213
第二节 辨明句读223
第三节 分析篇章233
第四节 钻研传注245
第二章 熟悉古代书籍的一般情况256
第一节 古书的流别256
第二节 古书的部类262
第三节 古书的传播269
第四节 古书的版本276
第二编 分论上——关于校书287
第一章 书籍为什么必须校勘287
第一节 何谓校勘,它的取材范围怎样287
第二节 古书辞句误夺一字、误衍一字的关系292
第三节 古书字体误增一笔、误减一笔的关系296
第四节 古书迭经传写、翻刻,脱落文字太多的关系299
第一节 依据本书内在的联系,发现问题,订正讹误305
第二章 校书的依据305
第二节 类书和古注的不可尽据309
第三节 宋元旧本的所以可贵和不可尽据313
第四节 明代刻本存在的缺点316
第五节 尽量倚靠清代学者的精校本和精刊本318
第六节 尽量利用近人校书的成果321
第三章 校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324
第一节 重视集体力量、分工合作324
第二节 了解古代书籍中衍、脱、讹、倒的一般规律327
第三节 对通行的、常见的古籍,务求比较精熟330
第四节 掌握历代避讳方面的知识332
第四章 怎样进行校书339
第一节 不可再走过去藏书家们校书的老路339
第二节 不可妄逞臆见,轻于改字342
第三节 书籍致误的来源弄清楚后,从广泛的材料中找校勘的根据345
第四节 校书的具体方法350
第一节 远古的书,都找不到作者主名356
第三编 分论下——关于读书356
第一章 了解古人写作中的一般现象356
第二节 有些书原来本没有篇题和书名359
第三节 有些书是后世写的,却把作者远托古人361
第四节 有些书的内容,杂入了后人附加的话363
第二章 认识古人著述体要366
第一节 体现在编述工作中的所谓“成一家之言”366
第二节 古代历史书籍中,有并存异说、变易旧文之例372
第三节 古代历史书籍中,有自加注语之例375
第四节 古代历史书籍中,不可能没有疏忽、牴牾和错误378
第三章 怎样阅读全史384
第一节 全史在史料中的价值和具体读法384
第二节 阅读时,注意篇与篇之间、书与书之间的联系389
第三节 历代史中的表、志,是和纪、传相互经纬、彼此联系着的,务须详究394
第四节 取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几种综合研究以后,只宜勤作札记,未可轻言注述398
第一节 多读原本古书、勤考原始材料403
第四章 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403
第二节 把一些内容相同、相近的书,合拢来读407
第三节 把内容丰富的书,拆开来读410
第四节 关于传说时期史料的来源问题415
第五节 从联系的观点理解事物421
第六节 有些重要文字,可手钞以助记忆427
第四编 附论——辨伪和辑佚431
第一章 关于辨识伪书的问题431
第一节 伪书是怎样出现的431
第二节 汉代学者替辨伪工作开辟了道路434
第三节 辨识伪书的方法,和我们处理伪书的态度438
第二章 关于搜辑佚书的问题442
第一节 古书为什么散佚了的442
第二节 辑佚工作的展开和取材的依据447
第三节 过去学者在辑佚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和我们今后应有的认识451
张舜徽主要著作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