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面向主体的软件开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面向主体的软件开发](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3105414.jpg)
- 毛新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0868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软件开发-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面向主体的软件开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绪论1
1.1 产生背景1
1.1.1 应用需求的变化2
1.1.2 用户期望的变化5
1.2 对软件工程化开发提出的要求6
1.3 面向主体的软件工程7
1.4 小结8
第2章 基本概念和思想10
2.1 什么是主体11
2.1.1 主体概念11
2.1.2 主体例子15
2.1.3 主体环境17
2.1.4 主体与对象19
2.2 什么是多主体系统22
2.2.1 多主体系统例子24
2.2.2 多主体系统的特点27
2.3 面向主体的软件开发29
2.3.1 软件开发思想29
2.3.2 基本机制和原则30
2.3.3 软件开发过程35
2.4 应用38
2.5 进一步阅读41
2.6 小结43
第3章 主体的体系结构44
3.1 主体的设计和实现问题45
3.2.1 顶级抽象体系结构47
3.2 主体的抽象体系结构47
3.2.2 纯反应式的抽象体系结构50
3.2.3 具有感知部件的抽象体系结构51
3.2.4 具有状态部件的抽象体系结构53
3.3 主体的实现体系结构55
3.4 知识型体系结构56
3.4.1 什么是知识型体系结构56
3.4.2 案例分析58
3.4.3 知识型体系结构的实现62
3.4.4 评价63
3.5 反应式体系结构63
3.5.1 什么是反应式体系结构64
3.5.2 案例分析66
3.5.3 反应式体系结构的实现69
3.5.4 评价70
3.6 认知型体系结构71
3.6.1 什么是认知型体系结构71
3.6.2 案例分析78
3.6.3 认知型体系结构的实现82
3.6.4 评价83
3.7 混合型体系结构84
3.7.1 什么是混合型体系结构84
3.7.2 混合型体系结构的实现86
3.8 进一步阅读89
3.9 小结90
第4章 主体间的交互和协作91
4.1 主体间的相关性92
4.1.1 结构相关性92
4.1.2 行为相关性95
4.2.1 什么是协作98
4.2 主体间的协作98
4.2.2 协作的作用99
4.2.3 协作类型100
4.2.4 协作机制101
4.3 主体通信语言102
4.3.1 什么是主体通信语言102
4.3.2 言语行为理论104
4.4 KQML105
4.4.1 KQML语法106
4.4.2 KQML消息例子110
4.4.3 支持KQML交互的软件参考模型112
4.4.4 KQML的语义114
4.5 FIPA的ACL117
4.5.1 FIPA ACL的语法117
4.5.2 FIPA ACL消息例子120
4.5.3 FIPA ACL的交互协议121
4.5.4 FIPA ACL的语义124
4.6 KIF和本体论125
4.7 主体间的通信方式127
4.7.1 消息传递127
4.7.2 黑板方式128
4.7.3 邮箱方式128
4.8 多主体系统的协作模型129
4.8.1 主体协作的公共描述框架129
4.8.2 请求/服务合作模型132
4.8.2.1 直接/被动合作模型135
4.8.2.2 间接/被动合作模型136
4.8.2.3 直接/主动终止合作模型138
4.8.2.4 间接/主动终止合作模型139
4.8.2.5 直接/主动非终止合作模型140
4.8.2.6 间接/主动非终止合作模型141
4.8.3 合同网模型143
4.9 进一步阅读145
4.10 小结146
第5章 面向主体的分析和设计148
5.1 分析、设计和建模149
5.2 面向主体的分析和设计方法151
5.3 MaSE方法154
5.3.1 建模核心概念156
5.3.2 建模活动和建模语言157
5.3.3 建模过程161
5.3.4 方法小结170
5.4 Gaia方法171
5.4.1 建模核心概念172
5.4.2 建模活动和建模语言174
5.4.3 建模过程178
5.4.4 方法小结184
5.5 Tropos方法184
5.5.1 建模核心概念186
5.5.2 建模活动和建模语言188
5.5.3 建模过程191
5.5.4 方法小结202
5.6 进一步阅读203
5.7 小结205
第6章 面向主体的程序设计207
6.1 面向主体的程序设计思想208
6.2 面向主体的程序设计语言210
6.2.1 基于LISP技术210
6.2.2 基于逻辑技术213
6.2.3 基于对象技术215
6.3.1 主体的组成217
6.3 并发METATEM217
6.3.2 语法218
6.3.3 程序的执行221
6.3.4 案例分析223
6.4 AGENT-0225
6.4.1 主体的组成226
6.4.1.1 主体的认知部件226
6.4.1.2 部件属性228
6.4.2 语法229
6.4.3 程序的执行234
6.4.4 案例分析236
6.5 JAL239
6.5.1 主体的组成242
6.5.2.1 事件243
6.5.2 语法243
6.5.2.2 规划246
6.5.2.3 信念248
6.5.2.4 能力251
6.5.2.5 主体253
6.5.3 程序的执行254
6.5.4 案例分析255
6.6 进一步阅读259
6.7 小结260
第7章 面向主体的CASE工具和环境262
7.1 面向主体的CASE工具和环境263
7.1.1 基本概念263
7.1.2 主要产品266
7.1.3.1 面向主体软件系统的异构性267
7.1.3 异构性和技术标准267
7.1.3.2 FIPA标准集268
7.1.3.3 MASIF270
7.1.3.4 Agentcities网络271
7.2 面向主体CASE工具和环境的分类272
7.2.1 分类方法272
7.2.2 分类结果275
7.3 面向主体CASE工具和环境的评价276
7.3.1 评价框架SEF276
7.3.2 评价结果281
7.4 典型的面向主体CASE工具和环境291
7.4.1 JACK292
7.4.1.1 开发模型293
7.4.1.2 系统组成295
7.4.1.3 开发实例297
7.4.1.4 开发过程与工具305
7.4.2 Zeus310
7.4.2.1 开发模型311
7.4.2.2 系统组成313
7.4.2.3 开发实例315
7.4.2.4 开发过程与工具316
7.4.3 MadKit325
7.4.3.1 开发模型326
7.4.3.2 系统组成327
7.4.3.3 开发实例329
7.4.3.4 开发过程与工具334
7.5 进一步阅读336
7.6 小结337
第8章 主体逻辑339
8.1 意向观点作为抽象工具340
8.2 逻辑作为数学工具342
8.2.1 命题和一阶谓词逻辑343
8.2.2 模态逻辑344
8.2.3 动态逻辑347
8.2.4 时序逻辑347
8.3 主体逻辑349
8.3.1 Cohen和Levesque的意图理论349
8.3.1.1 形式化语言350
8.3.1.2 形式化模型351
8.3.1.3 形式化语义352
8.3.1.4 主体的意图353
8.3.2 Rao和Georgeff的BDI逻辑354
8.3.2.1 形式化语言354
8.3.2.2 形式化模型355
8.3.2.3 形式化语义357
8.3.2.4 主体的信念、期望和意图358
8.3.2.5 BDI公理和模型约束358
8.3.3 Linder的KARO框架361
8.3.3.1 形式化语言362
8.3.3.2 形式化模型363
8.3.3.3 形式化语义363
8.3.3.4 一些重要的性质365
8.4 进一步阅读369
8.5 小结371
第9章 多主体系统计算的理论框架373
9.1 多主体系统逻辑374
9.1.1 形式化模型讨论374
9.1.2 形式化语言376
9.1.3 形式化模型378
9.1.4 形式化语义379
9.1.5 模型约束382
9.1.6 一些重要结论384
9.2 主体的自主计算理论385
9.2.1 信念386
9.2.2 意图387
9.2.2.1 意图概念的非形式化讨论388
9.2.2.2 实现型意图389
9.2.2.3 维护型意图391
9.2.2.4 主体的意图393
9.2.3 能力395
9.2.3.1 规划树396
9.2.3.2 主体的能力398
9.2.4 承诺405
9.2.5 主体的抽象计算模型407
9.3 联合意图理论408
9.3.1 联合实现型意图410
9.3.2 联合维护型意图413
9.4 通信行为的形式化语义415
9.4.1 直接/被动合作模型417
9.4.2 间接/被动合作模型418
9.4.3 直接/主动终止合作模型419
9.4.4 间接/主动终止合作模型419
9.4.5 直接/主动非终止合作模型420
9.4.6 间接/主动非终止合作模型421
9.5 进一步阅读422
9.6 小结423
附录 研究资源信息425
参考文献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