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效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效应
  • 刘广全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4242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植被-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效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概况1

摘要1

1.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4

1.2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5

1.2.1 土石山地5

1.2.2 河谷平原6

1.2.3 高原丘陵6

1.3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8

1.3.1 热量特征9

1.3.2 大气环流9

1.3.3 气温特征10

1.3.4 降水特征11

1.4 黄土高原的土壤特征14

1.4.1 土壤类型和分布14

1.4.2 水土流失状况15

1.5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征18

1.5.1 植被分区及特征18

1.5.2 森林资源及分布21

参考文献22

第2章 “3S”技术在黄土高原植被构建规划中的应用23

摘要23

2.1 “3S”技术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状况24

2.1.1 “3S”技术的发展演变过程24

2.2.1 基于“3S”技术的退耕还林规划方法研究状况26

2.2 “3S”技术在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26

2.1.2 “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26

2.2.2 “3S”技术在退耕还林规划中应用的关键技术28

2.3 “3S”技术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规划中的应用实例35

2.3.1 退耕还林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36

2.3.2 退耕地还林规划地理编码及命名36

2.3.3 GIS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8

2.3.4 退耕还林规划设计结果及分析38

2.4 植被构建规划中常用“3S”技术软件平台简介41

参考文献42

第3章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的景观配置44

摘要44

3.1.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45

3.1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中景观配置的原则45

3.1.2 植被构建景观配置的原则46

3.1.3 黄土高原景观类型的划分47

3.2 植被构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49

3.2.1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原则49

3.2.2 立地条件划分生态因子的选择50

3.3 植被构建景观配置与植物材料的选择53

3.3.1 植物材料选择的依据53

3.3.2 适生植物材料的景观配置54

3.4 植被构建主要植物材料特性概述57

3.4.1 植被构建主要针叶树种特性简介57

3.4.2 植被构建主要阔叶乔木树种特性58

3.4.3 植被构建主要阔叶灌木树种特性61

3.5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关键技术63

3.5.1 推广集流节水新技术64

3.5.2 科学合理栽植苗木65

3.5.3 加强林分抚育管理68

参考文献69

第4章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对水量时空分配的影响71

摘要71

4.1 植被系统水量时空分布国内外研究进展74

4.1.1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研究概述74

4.1.2 黄土高原植被土壤水分研究概述76

4.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77

4.2.1 研究区自然概况77

4.2.2 研究方法77

4.3.1 不同林分类型林冠截留及干流79

4.3 林分类型对大气降水量分配的影响79

4.3.2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获得的净降水83

4.4 林分类型对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85

4.4.1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一般规律85

4.4.2 人工森林植被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点86

4.5 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含量空间分配的影响89

4.5.1 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变化的影响89

4.5.2 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含量水平变化的影响94

4.5.3 影响植被系统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的要素102

4.6 人工森林植被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机理研究104

4.6.1 土壤水分移动原因及其移动形态104

4.6.2 土壤水吸力、扩散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104

4.6.3 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垂直移动的机理106

4.6.4 不同植被土壤水分水平移动的机理108

4.6.5 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原因讨论109

4.7 小结111

参考文献112

第5章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的生态水文效应115

摘要115

5.1 植被建设生态水文效益国内外研究进展118

5.1.1 人工植被根区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及空间分布118

5.1.2 人工植被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及其恢复特征118

5.1.3 植被构建整地对人工幼林径流运移过程的影响119

5.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119

5.2.1 研究区自然概况119

5.2.2 试验布设和研究方法120

5.3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状况122

5.3.1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状况122

5.3.2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状况成因分析123

5.4 人工植被土壤水分亏缺与补偿的度量及其空间分布124

5.4.1 人工植被土壤贮水亏缺与补偿的度量指标124

5.4.2 自然状况下人工植被土壤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125

5.5 人工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与恢复126

5.5.1 不同降水年份人工植被土壤贮水亏缺补偿量与补偿度126

5.5.2 相同水文年不同树种人工植被土壤贮水亏缺的补偿与恢复128

5.5.3 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补偿的空间分布与根系对补偿的作用128

5.6 植被构建整地对人工幼林径流运移过程的影响130

5.6.1 人工林系统坡面径流调控途径分析130

5.6.2 造林整地对坡面径流运移过程的影响131

5.7 小结133

参考文献134

第6章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的土壤肥力效应136

摘要136

6.1 植被构建土壤肥力效应国内外研究进展139

6.1.1 植被构建土壤肥力效应国外研究概况139

6.1.2 植被构建土壤肥力效应国内研究进展140

6.1.3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土壤效应研究进展141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143

6.2.1 研究地自然概况143

6.2.2 研究材料和方法144

6.3 退耕还林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化145

6.3.1 退耕还林地土壤肥力垂直变化146

6.3.2 退耕还林地土壤肥力水平变化148

6.4 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的培肥效应149

6.4.1 不同林龄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培肥效应149

6.4.2 不同林龄人工植被土壤培肥效应差异比较150

6.5 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差异156

6.5.1 不同树种土壤主要养分状况的变化157

6.5.2 土壤CEC、CaCO3和pH值158

6.5.3 土壤团聚体和酶活性的变化159

6.6 不同结构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差异160

6.6.1 土壤有机质和主要养分指标的变化160

6.6.2 土壤CEC、CaCO3和pH值的变化163

6.6.3 不同结构林分土壤酶活性特征164

6.7.1 土壤有机质和主要养分指标的变化165

6.7 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65

6.7.2 土壤CEC、CaCO3和pH值的变化168

6.7.3 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的特征168

6.8 小结169

6.8.1 人工林土壤培肥机理探讨169

6.8.2 结论172

参考文献173

第7章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的水分生产效率176

摘要176

7.1 植被物质积累及土壤水分生产效率研究进展180

7.1.1 森林植被物质积累研究发展简史180

7.1.2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物质积累研究综述181

7.1.3 SPAC系统土壤水分利用研究进展182

7.1.4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184

7.2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方法185

7.2.1 研究地概况185

7.2.2 标准地布设186

7.2.3 研究材料和方法186

7.3 人工植被生长过程及生长模型186

7.3.1 不同生境下人工植被生长进程187

7.3.2 人工植被生物量分配及生长模型190

7.4 主要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生产效率193

7.4.1 林地土壤水分生产效率表述方式193

7.4.2 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生产效率计量195

7.5 小结202

参考文献203

摘要206

第8章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的微生物区系206

8.1 人工植被微生物生态研究进展210

8.1.1 格氏栲林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211

8.1.2 人工松树和桉树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212

8.1.3 南亚地区森林植被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214

8.1.4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214

8.2 实验材料与测定方法215

8.2.1 实验材料215

8.2.2 测定方法217

8.3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系统微生物区系220

8.3.1 人工植被不同部位土壤微生物区系220

8.3.2 不同树种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222

8.3.3 不同树种凋落物和树皮微生物区系228

8.4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系统放线菌组成231

8.4.1 人工植被不同部位土壤放线菌组成231

8.4.2 不同植被类型根区土壤放线菌组成232

8.5 人工植被系统拮抗性放线菌初步研究238

8.5.1 根区土壤拮抗性放线菌的分布239

8.5.2 不同树种凋落物中拮抗性放线菌的分布245

8.5.3 黄土高原常见树种树皮中拮抗放线菌分布247

8.5.4 土壤、凋落物与树皮中拮抗放线菌的数量及分布248

8.5.5 土壤有机质及pH值与拮抗性放线菌数量特征的关系250

8.5.6 人工植被系统拮抗性放线菌的拮抗特征及抗菌谱251

8.6 小结253

参考文献254

摘要257

第9章 黄土高原南部昆虫区系及主要害虫防治对策257

9.1 黄土高原昆虫区系研究进展259

9.1.1 黄土高原昆虫区系研究现状259

9.1.2 黄土高原昆虫区系研究260

9.1.3 黄土高原昆虫区划263

9.2 研究材料与方法265

9.2.1 试验地概况265

9.2.2 昆虫区系调查方法265

9.2.3 标本的整理与统计266

9.3 黄土高原南部昆虫区系组成266

9.3.1 植食性昆虫266

9.3.2 肉食性昆虫268

9.3.3 资源型昆虫268

9.4.1 蚜科、蝽科、蝗总科区系269

9.4 黄土高原南部昆虫区系分析269

9.4.2 金龟类、天牛类、瓢虫类和叶甲类区系270

9.4.3 鳞翅目昆虫区系272

9.4.4 黄土高原南部本区昆虫区系特点275

9.5 黄土高原南部主要害虫类别及其防治276

9.5.1 食叶害虫276

9.5.2 枝梢害虫278

9.5.3 蛀干害虫279

9.5.4 种实害虫280

9.6 小结281

参考文献281

附件1 黄土高原南部森林植被种子植物名录284

附件2 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森林植被昆虫名录3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