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粮食作物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粮食作物卷
  • 董玉琛,刘旭主编;董玉琛,郑殿升分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10876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05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44页
  • 主题词:作物-种质资源-简介;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简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粮食作物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1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1

二、中国当代作物的多样性2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与进化4

一、作物起源的几种学说4

二、几个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8

三、与作物进化相关的基本理论11

四、与作物进化有关的性状演化13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14

一、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学名15

二、作物的用途分类18

三、作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分类18

四、作物品种的分类19

第四节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19

一、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20

二、遗传多样性的度量22

三、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应用25

四、用野生近缘植物拓展作物的遗传多样性27

一、粮食是农业起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30

第一节 粮食作物的意义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0

第一章 粮食作物概述30

二、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1

第二节 世界粮食作物的生产概况32

一、“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就33

二、世界谷物生产概况35

第三节 中国粮食作物的生产概况37

一、中国粮食作物生产55年的发展历程37

二、中国粮食产量的结构39

三、中国三大粮食作物55年的发展分析41

一、粮食作物种类多样性43

第四节 粮食作物的多样性43

二、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多样性44

三、中国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类型丰富45

第五节 中国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46

一、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在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巨大作用46

二、拓宽粮食作物的遗传基础是种质资源的重要任务47

第二章 水稻50

第一节 水稻作物生产概况50

一、水稻的世界地理分布、生态类型与主要产稻国家的收获面积和产量50

二、我国水稻的重要地位、稻作区划与生产发展概况54

一、根、茎、叶、花、穗、粒的主要形态特征58

第二节 水稻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特性58

二、主要生物学特性65

第三节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演化与分类67

一、稻属的两个栽培种及其起源演化67

二、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69

三、中国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及籼粳亚种的演化70

四、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71

五、稻属与亚洲栽培稻的分类73

第四节 我国水稻品种的演变82

一、农家品种自发种植至地方品种评选推广阶段82

二、现代改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阶段83

三、常规稻品种与杂交稻组合并存阶段84

四、水稻品种的几次重大突破及单产潜力的飞跃85

第五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87

一、三系法杂交水稻87

二、两系法杂交水稻95

三、化学杀雄法两系杂交稻99

第六节 中国的野生稻100

一、中国野生稻的种类与地理分布100

二、中国野生稻的植物学特征与生态学特性103

三、中国野生稻的重要基础研究106

四、我国普通野生稻在育种上的利用成就109

第三章 小麦114

第一节 小麦的生产概况114

一、世界小麦生产概况114

二、中国小麦生产概况115

第二节 小麦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特性117

一、小麦根、茎、叶、花、果的主要形态特征117

二、小麦的主要生物学特性120

第三节 小麦的分类122

一、小麦属的形态学分类122

三、小麦属各个种的分布区和主要特性128

二、小麦属的细胞遗传学分类128

四、山羊草属的分类131

第四节 小麦的起源和进化139

一、一粒系小麦(二倍体物种)A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139

二、二粒系小麦(四倍体)具AB基因组物种的起源和进化140

三、普通系小麦的起源和进化141

四、提莫菲维系小麦的起源和进化142

第五节 小麦的近缘植物143

一、旱麦草属144

二、无芒草属144

七、黑麦属145

六、大麦属145

三、带芒草属145

四、异型花属145

五、类大麦属145

八、簇毛麦属146

九、冰草属146

十、偃麦草属或薄冰草属147

十一、鹅观草属148

十二、披碱草属149

十三、赖草属149

十四、新麦草属150

一、北部冬麦区151

十五、猬草属151

第六节 中国小麦品种的演变151

二、黄淮冬麦区154

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57

四、西南冬麦区158

五、华南冬麦区161

六、东北春麦区161

七、北部春麦区163

八、西北春麦区164

九、青藏春冬麦区165

十、新疆冬春麦区166

十一、杂交小麦与核不育小麦167

附录1 小麦各个种的变种检索表170

附录2 山羊草(Aegilops L.)同种异名对照表215

第四章 大麦217

第一节 大麦的生产意义和生产概况217

一、大麦生产的重要意义217

二、大麦的分布和生产概况219

第二节 大麦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21

一、根、茎、叶、花、果实的主要形态特征221

二、主要生物学特性226

第三节 大麦属的分类228

一、大麦属的分类228

二、栽培大麦亚种和变种群的划分和鉴定依据231

第四节 栽培大麦的起源与进化232

一、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232

二、栽培大麦的始祖野生大麦234

三、中国栽培大麦和它的始祖野生大麦的遗传距离的测定241

四、大麦的种系发生学说242

第五节 中国栽培大麦的品种及遗传资源的研究244

一、中国栽培大麦品种的特点244

二、中国大麦各生态区品种类型的特点及其代表性品种245

第五章 燕麦250

第一节 燕麦的生产意义及生产概况250

一、燕麦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250

二、燕麦在世界的分布、面积和产量概况252

三、燕麦在中国的分布、面积和产量概况253

四、燕麦生产的发展趋势253

第二节 燕麦的特征特性254

一、主要植物学特征254

二、生长发育特性258

三、生物学特性260

第三节 燕麦属的分类262

一、燕麦分类的依据263

二、燕麦分类的不同体系263

第四节 燕麦的起源271

一、砂燕麦的起源演化271

二、阿比西尼亚燕麦的起源演化271

三、普通栽培燕麦和地中海燕麦的起源演化272

四、大粒裸燕麦(莜麦)的起源演化272

第五节 中国燕麦的多样性及品种演变273

一、中国燕麦的多样性273

二、中国燕麦品种的演变274

第六章 玉米278

第一节 玉米生产概况278

一、世界玉米的生产概况278

二、中国玉米的生产概况279

第二节 玉米的分类、起源与进化282

一、玉米的植物学分类282

二、玉米的起源和进化284

三、玉米的传播287

一、玉米的植物学特征及其多样性288

第三节 玉米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特征特性288

二、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与种质资源繁种290

三、玉米野生近缘种的特点与应用价值292

第四节 中国玉米的种族及品种演变295

一、中国玉米的种族295

二、玉米种质资源的应用及中国玉米品种演变296

第七章 粟302

第一节 谷子的利用价值和生产概况302

一、世界谷子生产和利用概况302

二、我国谷子生产概况和区划302

一、谷子的植物学特征304

第二节 谷子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304

二、谷子的生物学特性307

第三节 谷子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分类311

一、狗尾草属的分类311

二、狗尾草属内种间遗传关系316

三、谷子种内遗传关系317

第四节 谷子的起源演化与传播318

一、谷子的起源318

第五节 中国谷子的遗传多样性及品种演变320

一、中国谷子的遗传多样性320

二、谷子的传播320

二、中国谷子品种的类型及模式品种321

三、中国不同时期谷子品种的演变324

第六节 其他粟类作物的种类、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325

一、珍珠粟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326

二、龙爪稷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326

三、食用稗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327

四、马唐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328

五、台夫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328

六、小黍的分布与研究利用概况329

一、黍稷在世界的分布和主产国的面积、产量331

第一节 黍稷的生产概况331

第八章 黍稷331

二、黍稷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生态区划及生产概况332

第二节 黍稷的起源和演化335

一、黍稷是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作物335

二、黍稷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338

第三节 黍稷的特征和特性340

一、黍稷的植物学特征340

二、黍稷的生物学特性345

不同时期黍稷推广品种及其主要特点350

第四节 我国黍稷品种的演变350

第五节中国黍属的种353

一、组1.黍组——Sect.Panicun353

二、组2.二歧黍组——Sect.Dichotomiflora Hitchc.et A.Chase354

三、组3.匍匐黍组——Sect.Repentia Stapf356

四、组4.攀匍黍组——Sect.Sarmentosa Pilger356

五、组5.皱稃组——Sect.Maxima Hitchc.et A.Chase357

六、组6.点稃组——Sect.Trichoides Hitchc357

第九章 高粱360

第一节 高粱生产概况360

一、发展高粱生产的经济意义360

二、高粱的世界分布及其主产国生产概况361

三、中国高粱生产分区和生产发展362

第二节 高粱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63

一、形态特征363

二、生物学特性370

第三节 高粱分类375

一、高粱属的分类376

二、栽培高粱的分类378

三、中国高粱的分类地位385

第四节 高粱起源和演化386

一、栽培高粱的起源387

二、栽培高粱的传播和发展392

三、关于中国高粱来源和起源问题393

第五节 高粱的野生近缘种396

一、苏丹草397

二、突尼斯草397

三、约翰逊草398

四、哥伦布草398

五、拟高粱398

第六节 中国高粱品种的演变399

一、中国高粱地方品种的特点399

二、中国高粱品种的多样性及其改良402

三、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及其主要特点403

第十章 食用豆类406

第一节 食用豆类作物的种类和生产意义406

一、食用豆类作物的种类406

二、食用豆类作物的重要性408

三、世界食用豆类产量与分布409

四、中国食用豆类产量、分布及发展410

第二节 豇豆属的种412

一、豇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演化412

二、豇豆属栽培种的主要特征特性415

三、我国豇豆属的种质资源421

四、我国豇豆属栽培种的品种演变422

五、豇豆属的主要野生种423

六、豇豆属种间进化关系425

第三节 菜豆属的种426

一、菜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演化426

二、菜豆属栽培种的主要特征和特性429

三、我国菜豆属栽培种的品种演变435

四、菜豆属的主要野生种436

第四节 蚕豆属的种441

一、蚕豆属栽培种的地理起源与分类441

二、蚕豆的主要特征特性443

三、我国蚕豆的品种演变446

第五节 豌豆属的种447

一、豌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分类447

二、豌豆的主要特征特性451

三、我国豌豆的品种演变455

第六节 木豆属的种456

一、木豆属栽培种的起源与分类456

二、木豆的主要特征特性459

三、木豆的品种464

四、木豆属的主要野生种465

一、鹰嘴豆属的种470

第七节 鹰嘴豆属、小扁豆属的种470

二、小扁豆属的种474

第十一章 甘薯480

第一节 甘薯的用途和生产概况480

一、甘薯的用途480

二、甘薯在世界的分布和面积、产量的变化480

三、甘薯在我国的分布和面积、产量的变化481

第二节 甘薯的主要特征和特性482

一、根482

三、叶485

二、茎485

四、花487

五、果实和种子488

六、繁殖特性488

第三节 我国甘薯品种及其演变489

第四节 甘薯的起源和演化490

一、甘薯的地理起源和传播490

二、甘薯的物种起源和进化491

第五节 甘薯的野生近缘植物493

一、甘薯组植物的分类和染色体组493

二、甘薯组第Ⅰ系植物的特性495

三、甘薯组第Ⅱ系植物的特性499

四、我国的甘薯属植物500

第十二章 马铃薯506

第一节 马铃薯的生产意义506

一、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及其利用506

二、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利用及其发展507

第二节 马铃薯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509

一、马铃薯生物多样性概述509

二、马铃薯植株主要特征510

三、马铃薯主要生物学特性516

第三节 马铃薯的起源、进化和分类519

一、马铃薯的地理起源和传播519

二、马铃薯组的分类522

三、马铃薯重要野生种的特征特性526

四、马铃薯栽培种的演化和分类533

第四节 我国马铃薯品种的演变542

一、我国马铃薯地方品种的形成及其特点542

二、我国各时期育成的马铃薯主栽品种及其特点544

第五节 马铃薯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在品种改良中的利用552

一、马铃薯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的育种价值553

二、马铃薯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在品种改良中的利用556

第十三章 木薯561

第一节 木薯生产概况561

一、世界木薯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561

二、我国木薯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562

三、国内外对木薯产品需求量潜力巨大563

第二节 木薯的起源和演化565

一、木薯的地理起源565

二、木薯在我国的栽培历史566

一、木薯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567

第三节 木薯的主要特征特性567

二、根、茎、叶、花、果的简述568

三、木薯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适应性570

第四节 我国木薯品种的演变573

一、木薯的栽培种及其类型573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573

三、不同年代推广品种及其主要特点576

第十四章 荞麦580

第一节 荞麦的生产概况580

一、荞麦的世界分布和主要生产国概况580

二、荞麦在中国的分布、生产和发展581

第二节 荞麦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特性582

一、荞麦的形态特征582

二、荞麦的农艺性状586

第三节 我国的荞麦品种591

一、我国荞麦地方品种的特点591

二、荞麦的生产区与品种593

三、荞麦推广品种及其特点594

第四节 荞麦的起源、演变与分类596

一、荞麦的起源596

二、荞麦的栽培与传播596

三、荞麦的分类和演化5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