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059922.jpg)
- 王天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3338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经济改革-研究-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1
第一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1
一、改革的起点和起因1
二、改革的战略步骤和主要阶段4
三、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18
四、改革的阻力22
第二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23
一、改革力求有科学充分的理论准备23
二、改革必须始终着眼于解决根本问题和要害问题26
三、改革应当有正确的战略部署28
四、改革需要有必要的条件和有利的环境29
第二章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3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演进32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逻辑展开36
一、通过分析商品来确立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36
二、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37
三、价值形式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9
四、由抽象到具体,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逐步展开42
第三节 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44
一、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永恒范畴还是历史范畴44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是哪种社会的经济关系49
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52
四、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依据是不是一回事55
五、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劳动价值论将会发生何种新变化57
六、第三产业的劳动到底是否创造价值60
七、当前我们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63
第三章 我国所有制改革与基本经济制度6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制理论64
一、所有制一般64
二、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演变:小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股份制70
三、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形式73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所有制形式的变革76
一、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关系新解76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私有制实现形式的变革79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革83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否要以公有制为主体87
第三节 关于所有制问题的争论87
二、是公有制,还是社会所有制92
三、我国现阶段究竟要不要公有制95
四、何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97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98
六、马克思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所有制还是个人所有制100
第四章 我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07
第一节 工业化的基本理论107
一、工业化的涵义及其衡量指标107
二、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11
三、工业化发展战略116
一、工业化道路的几种主要模式124
第二节 工业化道路和中国工业化的过程124
二、我国工业化实践的特殊道路127
第三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31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31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134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137
第五章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理论创新142
第一节 指导中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理论及对它的反思142
一、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理论溯源142
二、工农业关系三个阶段理论143
三、工农业关系三个阶段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144
一、正确的微观经济模型误作宏观调控的依据146
第二节 以农补工理论证伪146
二、剥夺农业的政策违背经济学常识147
第三节 对制造和信奉以农补工理论错误根源的剖析150
一、不能正视实践标准:讳言用计划经济模式搞工业化的失败150
二、不能正确对待历史:否定中国在1949年之前已经开始工业化进程153
三、不能科学分析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杜撰“以农补工”的普遍性158
第四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归结166
一、给农村以资金,给城市以市场166
二、舒尔茨对东亚地区农业发展的看法166
三、依靠市场机制筹措工业化资金170
一、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现状173
第一节 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73
第六章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73
二、国有经济是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174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建设177
一、企业制度与企业类型177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及其特征179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运行方式182
四、我国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特征及缺陷185
五、对传统国有企业的改革187
六、日本国铁改制及其经验借鉴191
七、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192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194
第三节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94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式195
三、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197
四、其他主要措施198
第七章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200
第一节 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200
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200
二、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201
第二节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应关注的两个问题210
一、解决少数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210
二、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分配制度212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涵义214
第三节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214
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215
三、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218
第四节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220
一、社会保障内容220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222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222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224
第八章 我国的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227
第一节 关于就业的一般理论227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227
二、西方就业理论229
第二节 我国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236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236
二、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239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243
一、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244
二、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245
三、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48
第四节 促进就业的战略与政策249
一、我国促进就业的基本战略249
二、促进就业的具体政策250
一、市场失灵与外部性问题259
第一节 财政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259
第九章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59
二、公共物品和共有资源262
第二节 财政政策266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266
二、财政政策目标267
三、财政政策工具267
四、财政政策的类型269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270
六、稳健的财政政策283
二、中央银行284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284
第三节 货币政策284
三、货币政策工具286
四、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288
五、人民币汇率走向分析297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303
第一节 人类对生存与发展道路的探索303
一、关于环境问题的重要著作——《寂静的春天》304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304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313
第二节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318
一、发展与增长318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20
二、“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320
四、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322
第三节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322
一、人与自然关系论322
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系统323
三、可持续发展是三维结构复合系统324
四、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价值论、环境场论324
五、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324
六、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争325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327
第四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327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行动与成就329
三、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进一步解决的问题333
第十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若干问题340
第一节 关于开放的背景和动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340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中国开放的客观基础340
二、在全球化条件下,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342
第二节 关于开放的类型——发展内向与外向结合、以内需为主的开放型经济347
第三节 关于开放领域——完善宽领域开放,注重开放领域的相互结合及其与国民经济的结合349
一、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特别是加快服务业开放349
二、注重“大经贸战略”的各个领域的相互结合351
三、加强开放诸领域与国民经济的结合,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354
一、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WTO框架下的全球多边经济关系359
第四节 关于开放层次——在三个层次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59
二、积极参与区域化——发展APEC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关系360
三、积极参与次区域化——发展中国与东亚合作框架下的更紧密经济关系362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364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意义364
一、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探索364
二、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366
三、准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368
第二节 我国制定的小康生活标准370
一、全国的小康指标370
二、城市的小康指标371
三、农村的小康指标372
四、正确理解我国居民生活总体上述到了小康水平374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375
一、经济目标375
二、政治目标377
三、社会目标378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378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有利及不利条件379
一、有利条件379
二、困难和不利因素380
第五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384
一、全面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384
二、优化经济结构386
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