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汪征鲁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24003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60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绪论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所处的历史序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系统及其演化的一种理论模式3

一、中国古代选官系统理论模式3

二、西周以世官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7

三、战国、秦王朝以荐举制、军功爵制、客卿制、以吏入仕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16

四、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察举制、征辟制为代表的选官系统27

五、隋唐以科举制为先进的选官系统49

六、结语58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之社会等级结构62

第一节 魏晋南朝之社会等级划分62

一、两汉之际的豪强地主阶层62

二、“士、庶”之辨64

三、高门、一般士族、寒门68

第二节 北朝之社会等级划分69

一、鲜卑贵族与汉族门阀士族之关系69

二、“虏姓”、“郡姓”之辨74

三、高门、新贵、一般士族、寒门84

第二章“吏”之研究85

第一节“吏”的层次与社会属性85

一、“吏”的定义85

二、法定的官府属吏85

三、在官府服役性的吏91

第二节 若干观点之商榷101

一、官府属吏与“吏民”101

二、“吏民”与“募吏”、“白衣吏”106

三、役吏之性质107

四、吏名、吏姓、吏门、吏家之社会属性109

第三节州、郡官府大吏、小吏的品级、性质及入仕的最低标准113

一、州、郡官府大吏、小吏之辨113

二、任州、郡官府大吏即已入仕117

三、州、郡官府大吏品级之推断118

四、北朝州、郡官府大吏性质的变化120

五、北朝州别驾、治中地位的上升122

六、入仕的最低标准126

第三章 官职的“言秩”与“不言秩”127

第一节 选举权的属性127

一、选官类型与正史所采用的选举动词127

二、“板官”的来龙去脉131

三、“王官”与“私属吏”之辨141

第二节 魏晋南朝官职的“言秩”与“不言秩”144

一、“言秩”与“不言秩”的典型状况144

二、“言秩”与“不言秩”之个案研究175

第三节 禄秩之制与“不言秩”官职的经济收入179

一、魏晋南朝的有关状况179

二、北朝的有关状况186

三、“言秩”与“不言秩”的社会意义194

第四章 入仕状况之量化分析与研究202

第一节 量化分析202

一、中央政府与官员个人联合选举类型之量化分析202

二、中央政府选举类型之量化分析213

三、官员个人选举类型之量化分析227

四、中央政府与官员个人混合选举类型之量化分析234

五、各种选官类型诸因素综合整理、探究236

第二节 升迁、平转与降品之关系241

一、官职既迁(转)又降品的现象241

二、由闲职、加官迁(转)为稍低品级之实际执掌243

三、由将军号迁(转)为稍低品级之实际执掌247

四、由私属吏或属吏迁(转)为稍低品级之王官248

五、由州、郡属吏迁(转)为稍低品级之军府属吏249

六、由浊官或一般官职迁(转)为稍低品级之清官250

七、例外情况251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选官系统析论252

第一节 入仕最基本资格之审查认定系统252

一、诏令中关于入仕资格的规定252

二、门阀士族的入仕特权与入仕资格254

三、实践表明选官范围广至自由民阶层255

第二节 教育培训系统259

一、官学演化状况概述259

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演化及其对选官特殊标准的影响263

第三节 考核系统及选士系统270

一、考核系统270

二、选士系统277

第四节 授官系统277

一、各层次的选官权277

二、各层次专司选举、授官的机构281

第六章 九品中正体制294

第一节 九品中正体制之产生295

一、九品中正体制的历史渊源295

二、九品中正体制的萌芽与确立297

第二节 魏晋南朝九品中正体制的结构299

一、中正的组织结构299

二、中正的类型与级别302

三、中正的任命、升迁与罢免311

四、中正与正式官职的关系328

第三节 魏晋南朝九品中正体制的机制342

一、魏晋之际九品中正体制的主要机制342

二、非中正系统的非正式品评和定品350

三、乡品与官品的关系353

四、九品中正体制在不同类型选官体制中的不同作用361

五、东晋南朝之际九品中正体制的日趋僵化382

六、为军人、寒人而设的资品——勋位及萧梁时的蕴位401

结语423

下编424

甲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传主入仕状况定量分析表424

一、西汉时期(表1至表22)424

二、东汉时期(表23至表42)435

三、曹魏时期(表43至表67)451

四、西晋时期(表68至表80)461

五、东晋时期(表81至表104)470

六、刘宋时期(表105至表134)484

七、南齐时期(表135至表150)496

八、萧梁时期(表151至表179)503

九、陈朝时期(表180至表193)516

十、北魏时期(表193至表272)519

十一、东魏北齐时期(表273至表292)559

十二、西魏北周时期(表293至表316)566

乙 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类型中正状况定量分析表578

一、西晋时期(表317至表318)578

二、东晋时期(表319至表320)580

三、刘宋时期(表321)581

四、南齐时期(表322)584

五、萧梁时期(表323)586

六、陈朝时期(表324)588

七、北魏时期(表325至表328)590

八、东魏北齐时期(表329至表332)598

九、西魏北周时期(表333至表336)602

后记6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