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3038116.jpg)
- 王万民,韦克难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5574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3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5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6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11
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5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17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性19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9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6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30
第四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34
一、意识的起源34
二、意识的本质38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4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47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47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学说47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53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57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61
一、质、量、度61
二、质和量的相互转化64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74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4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2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93
一、肯定和否定94
二、否定之否定99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105
一、原因和结果105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10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13
四、内容和形式116
五、现象和本质11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24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124
一、能动的反映论124
二、实践决定认识129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34
四、逻辑思维的方法142
第二节 真理146
一、真理的客观性146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50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53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5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16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160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160
二、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64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17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7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8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6
第三节 阶级 国家 革命193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194
二、国家200
三、社会革命203
第四节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208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208
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218
三、社会的精神文明223
第五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27
一、人的本质和价值227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31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35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43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243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243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条件243
二、商品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44
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47
四、货币的本质和职能249
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254
第二节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257
一、劳动力商品的买与卖257
二、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259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260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60
二、剩余价值的来源262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64
四、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269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272
第六章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环节278
第一节 个别资本的运动278
一、资本的循环278
二、资本的周转282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285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285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86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88
四、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291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分配与消费292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值293
二、商业利润和利息295
三、资本主义地租297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299
五、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消费303
第七章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307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308
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30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实质和作用316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19
第二节 资本主义政府的经济职能323
一、国有经济成分324
二、国家调节经济328
三、社会福利政策334
四、计划调节335
第三节 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发展337
一、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337
二、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344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354
四、国际经济的局部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357
第八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361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361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作用361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65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73
一、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374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376
三、凯恩斯的危机理论和“反危机”措施380
第三节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382
一、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382
二、资本主义自身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384
三、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主义革命386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388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91
第一节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能性与必要性391
一、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能性391
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3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39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3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01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401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0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0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41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12
二、国家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415
三、集体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421
四、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27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4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430
一、市场机制及其基本特征430
二、市场机制的构成及其作用4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企业制度436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436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439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442
四、国有企业的改革445
五、企业的经济行为4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体系460
一、市场体系的特征与作用460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一般商品市场461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生产要素市场46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467
第一节 经济增长467
一、经济增长因素467
二、经济增长速度469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471
四、经济效益473
五、经济增长方式476
第二节 产业结构479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479
二、第一、二、三次产业480
三、工业和农业483
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486
五、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487
六、产业的地区布局488
第三节 经济发展战略490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490
二、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491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49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收入的分配与消费4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499
一、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499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502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503
四、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5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508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509
二、按劳分配规律的基本要求、性质和作用511
三、现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征及其实现形式513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517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519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519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521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522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5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必然性524
一、经济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发展要求524
二、社会主义国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客观依据5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和方式528
一、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528
二、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方式532
一、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内容53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内容、政策与手段533
二、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政策537
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543
第三篇 科学社会主义549
第十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发展549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549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549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551
三、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555
四、科学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关系558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56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56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56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56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57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依据57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57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57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重要意义580
五、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内容582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5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587
一、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587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最新成果592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实现形式5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596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地位和特征596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600
三、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60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0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60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612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和方法614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和根本保证6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及其同盟者617
一、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617
二、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62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622
一、统一战线的形成622
二、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作用624
三、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626
第三节 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解放条件的根本保证627
一、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627
二、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629
三、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632
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634
后记638
修订后记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