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与规范实务全书 第2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清华大学,吴密,陈远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 ISBN:750520338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35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与规范实务全书 第2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通信网络技术综述3
第一章 概述3
第一节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3
一、通信系统的组成3
二、通信网的概念及构成要素5
三、通信网的分类6
四、通信网的基本结构6
第二节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9
一、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9
二、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9
三、网路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10
第三节 通信网的发展10
一、数字化11
二、综合化11
四、个人化12
五、网络发展的趋势——三网合一12
三、智能化12
第四节 通信网的组成与功能16
一、通信网组成和功能16
二、网与交换18
三、网的互联19
第五节 现代通信技术所支撑的电信新业务20
一、分组交换业务20
二、数字数据业务23
三、帧中继业务25
四、ATM业务27
五、因特网(Internet)业务31
一、通信网网络体系结构基本理论36
第一节 概述36
二、建立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应完成的工作36
第二章 通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36
第二节 通信网络体系结构37
一、网络体系结构(NA)37
二、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39
三、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46
四、Internet TCP/IP协议分层结构49
五、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50
六、七号(NO.7)信令电信网络体系结构50
七、电信管理网(TMN)模型52
八、传送层功能结构——传送网体系结构61
第三章 信号与频谱92
第一节 信号的种类和性质92
第二节 频率与频谱的概念93
一、频率的含义93
二、频谱的含义94
第三节 傅里叶级数与傅里叶变换94
二、对称性98
一、线性98
三、相似性98
第四节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98
五、时间位移99
六、时间微分与时间积分99
四、频率位移99
七、卷积性质100
第二节 频谱与信号处理101
一、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101
二、理想滤波器102
三、窗函数103
第一节 通信网路结构优化设计106
一、图论简介106
第四章 通信网路的优化设计106
二、路径选择116
三、站址选择124
第二节 通信网路流量优化设计130
一、排队论的基本概念130
二、M/M/1排队系统135
三、M/M/m(n)排队系统139
四、M/M/m(m)排队系统140
第三节 通信网路优化设计可靠性理论142
一、可靠性数学概要143
二、通信网的可靠性150
第一节 通信网传输质量指标和传输标准153
一、质量标准153
第五章 通信网传输质量指标与规程153
二、传输标准155
第二节 传输媒质——信道156
一、无线信道156
二、有线信道158
三、信道复用159
第三节 信道访问方式163
第四节 传输方式164
一、单、双工方式164
二、传输控制方式165
第五节 传输规程166
一、物理层标准接口166
二、数据链路层协议179
三、X.25197
四、分组装拆(PAD)207
五、X.75211
六、信令系统215
第一节 通信网局所规划与设备选择的综述232
一、通信网规划设计的目的与任务232
第六章 通信网局所规划与设备选择232
二、通信网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233
第二节 通信网业务量的预测234
一、通信业务预测的基本概念234
三、通信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234
二、用户预测和业务量预测的常用方法235
三、局间业务流量的预测方法243
第三节 通信网局所规划与局址确定246
一、最经济局所容量247
二、交换区界的划分和交换局址的确定252
第四节 通信网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255
一、一般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255
二、数字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259
一、程控交换机的选型原则261
第五节 通信网交换设备的选择261
第六节 通信网用户线路的规划与设计262
二、程控交换机话务处理能力的核算262
一、用户线路网的构成263
二、配线方式264
三、用户线路的传输设计265
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271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271
第二篇 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271
第一章 概述271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74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276
四、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278
五、计算机网络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影响281
六、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84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89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289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90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92
一、点到点通信方式293
第三节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293
二、广播式通信方式294
一、局域网(LAN)295
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95
三、城域网(MAN)296
二、广域网(WAN)296
第一节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98
第二章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298
一、模拟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300
第二节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达标技术300
二、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301
一、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302
第三节 数据传输方式与技术302
二、通信线路连接方式303
三、线路通信方式304
四、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306
一、概述307
第四节 数据通信的差错控制与检验技术307
二、信道编码311
三、常用的简单检错码314
四、线性分组码321
五、卷积码339
一、终端设备340
第五节 数据通信设备与传输介质技术应用340
二、调制解调器344
三、通信控制器351
四、多路复用器357
五、其他设备362
六、传输介质364
第六节 数据交换技术369
一、空分线路交换370
二、时分线路交换372
三、报文交换374
四、分组交换375
五、帧中继交换(Frame Relay)376
六、异步传输方式(ATM)378
一、物理层协议380
第一节 物理层380
第三章 网络通信协议380
二、物理层协议举例382
一、网络层功能389
第二节 网络层389
二、网络层提供的服务390
三、路由选择的不同策略392
四、阻塞控制394
一、运输层的作用与功能396
第四节 运输层及高层协议396
二、会话层的引入与功能399
三、表示层403
四、应用层406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409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409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409
二、分层次的体系结构410
一、协议和体系结构411
第二节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411
二、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412
一、TCP/IP参考模型414
第三节 TCP/IP参考模型414
三、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414
二、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417
一、局域网的定义和组成419
第一节 局域网概述419
第五章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集成与应用419
第二节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与应用技术420
二、局域网的分类420
一、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法421
二、令牌访问控制方式422
三、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423
一、局域网参考模型424
第三节 局域网体系结构424
二、IEEE802标准426
一、以太网427
第四节 局域网组网技术427
二、快速以太网428
三、千兆位以太网430
四、令牌环网络434
五、FDDI光纤环网435
六、ATM局域网437
二、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分类440
一、网络操作系统概述440
第五节 局域网操作系统应用技术440
三、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443
二、3+网444
一、以太网444
第五节 几种典型的局域网技术简介444
四、Novell网445
三、StarLAN网445
一、网络互连的概念446
第一节 网络互连与互连设备446
第六章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集成与应用446
二、网络互连设备447
一、Internet的基本概念450
第二节 Internet的连接技术450
三、Internet的连接方式451
二、Internet的组成451
四、Internet地地址454
五、Internet网络基本服务458
六、WWW服务462
七、Internet其他应用工具464
一、光纤局域网的拓扑结构467
第一节 光纤局域网467
第七章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技术467
二、FDDI与介质访问控制协议471
三、FDDI-Ⅱ474
二、宽带ISDN(B-ISDN)基本结构476
一、窄带ISDN(N-ISDN)基本结构476
三、ATM工作原理477
第三节 快速以太网技术480
四、IEEE802.65与ISDN480
一、100VG-AnyLAN网络拓扑结构与传输介质481
第四节 千兆位以太网482
一、千兆位以太网的特点483
二、千兆位以太网协议结构和媒体访问控制协议484
三、千兆位以太网设备与应用485
第五节 同步光纤网技术486
第一节 网络安全概述492
第八章 网络安全技术492
二、安全问题493
一、概述493
第二节 TCP/IP协议安全和安全协议。493
一、UNIX主机安全496
第三节 主机安全防范技术496
二、Windows95/NT安全498
三、NOVELL安全499
一、服务安全500
第四节 服务与应用系统的安全防范技术500
二、应用系统安全502
二、防火墙体系结构和理论504
一、概述504
第五节 防火墙介绍504
三、包过滤防火墙505
四、代理服务器506
五、防火墙技术发展趋势507
第三篇 电话系统工程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513
第一章 电话系统工程相关技术标准513
一、电话交换机型号命名方法513
二、电话交换附属设备型号命名方法515
三、数字程控用户电话交换机质量分等标准518
四、程控机电制用户线路集中器528
五、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质量分等标准536
六、程控用户交换机进网检测方法545
七、公用电话网局用数字电话交换设备进网检测方法594
八、公用电话网局用模拟法723
九、公用电话网数字排队机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775
第二章 电话通信网概述800
第一节 通信网的基本构成800
一、电话通信网的一般构成800
二、我国电话网的分级结构801
三、通信网的构成要素803
第二节 电话通信网的技术与发展804
一、电话业务及其发展804
二、交换技术及其发展810
三、传输技术及其发展813
四、信令接口及其发展821
第三节 电话通信网的发展825
一、通信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825
二、同步数字系列829
三、智能网834
第四节 电话通信网传输质量达标技术838
一、全程参考当量838
二、长途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839
三、本地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840
第一节 程控交换机的构成与原理845
一、程控交换机的基本构成845
第三章 电话系统工程的技术集成与应用845
二、交换网络的结构与接续原理850
一、典型配置855
二、系统功能855
第二节 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的典型配置及功能855
第三节 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的入网方式858
一、中继方式的确定858
二、中继线数量的确定859
第四节 电话系统设计要点861
一、电话用户数量的确定861
二、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容量的确定862
三、程控数字用户交换软件功能配置863
四、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的工程设计要点866
第四章 网络电话的技术集成与应用869
第一节 网络电话的发展与前景869
第二节 网络电话的分类870
一、电脑到电脑870
三、电话机到电话机871
第三节 网络电话的软件和硬件871
二、电脑到电话机871
一、网络电话软件872
二、电脑硬件配置873
第一章 移动通信工程相关技术标准877
一、25~1000MHz陆地移动通信网的容量系列及频道配置877
第四篇 移动通信工程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877
二、25~1000MHz陆地移动通信网通过用户线接入公用通信网的接口参数880
三、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体制883
四、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AP规范901
一、目的990
第一节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990
二、原理990
第二章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技术990
三、实现方式991
四、典型范例991
第二节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993
一、窄带和宽带通信系统993
二、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994
三、直扩式码分多址DS-CDMA995
四、跳频997
五、直扩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997
第三节 扩频通信的主要优缺点998
一、主要优点998
第四节 多址码的分类与设计要求999
一、CDMA中多址码类型999
二、主要缺点999
二、CDMA中地址码设计的基本要求1000
三、多址码的设计与实现1000
一、Walsh函数的基本性质1001
二、Walsh-PN复合码特性1001
第五节 Walsh函数与Walsh正交码1001
第六节 IS-95中的多址码设计1002
一、用户地址码1003
二、信道地址码1004
三、基站地址码1004
第七节 可变扩频比正交码(OVSF码)1005
一、OVSF码基本原理1005
二、OVSF码的选用1007
第一节 功率控制准则1010
一、功率平衡准则1010
第三章 移动通信的功率控制技术1010
二、信号干扰比SIR平衡准则1011
第二节 功率控制方法1013
一、反向功控与前向功控1013
三、功率平衡和SIR平衡混合体制及其他1013
二、集中式功控与分布式功控1014
三、开环功控与闭环功控1015
第三节 IS-95中的功率控制1016
一、IS-95中功控的必要性与功控方案1016
二、前向(下行)功率控制1017
三、反向(上行)功率控制1017
第四节 IMT-2000中的功率控制1019
一、WCDMA中的上行(反向)功率控制1021
二、WCDMA中的下行(前向)闭环功率控制1022
第四章 移动通信的软件无线电技术1024
第一节 概述1024
一、软件无线电产生的背景1024
二、软件无线电概念的逐步发展与深化1025
第二节 美国军用软件无线电系统SPEAKeasy技术1027
一、SPEAKeasy Ⅰ期工程1027
二、SPEAKeasy Ⅱ期工程1029
第三节 软件定义的数字无线电SDR系统1031
一、SDR的主要组成部分1031
二、实现SDR的关键技术1033
第四节 虚拟无线电技术1037
一、虚拟无线电产生背景1037
二、虚拟无线电的提出1038
三、基于网络交换平台的虚拟无线电1039
一、概况1040
第五节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1040
二、IMT-2000中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1041
一、引入多载波的原因1042
第一节 多载波技术的基本原理1042
二、多载波传输系统原理图1042
第五章 多载波传输技术1042
三、多载波传输技术的几种等效提法1043
四、子载波的三种设置方案1043
五、多载波的主要优点1044
第二节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1045
七、多载波系统的实际应用1045
一、采用正交多载波的扩频系统1045
六、多载波系统的主要缺点1045
二、多载波与CDMA的结合方式与分类1047
第三节 MC-CDMA多址技术1049
一、OFDM的时域表示1049
二、OFDM的等效频域表示1051
三、MC-CDMA的基本方案1053
四、MC-CDMA与DS-CDMA的关系1054
第四节 MC-CDMA的主要关键技术1055
一、MC-CDMA的信号检测技术1055
五、MC-CDMA与OFDM的异同1055
二、MC-CDMA中的信道估计1059
第五篇 卫星通信与卫星电视信号接收系统工程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第一章 卫星通信与卫星电视信号接收系统工程相关技术标准1065
一、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1065
二、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地面接号要求1083
三、无线、微波及卫星通信设备型号命名方法1097
四、国内卫星通信时分多址(60Mhit/s)方式进网技术要求1103
五、国内卫星通信传输的D2-MAC/Packet制彩电电视信号的技术要求1114
六、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1125
七、可搬移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通用技术条件1152
第一节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90
一、卫星通信的概念1190
第二章 卫星通信信号接收应用技术1190
二、卫星通信的特点及发展概况1191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方框图1193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1193
第二节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1193
第三节 卫星通信的多址方式及信道分配技术1194
一、频分多址(FDMA)方式1195
二、时分多址TDMA方式1197
三、空分多址(SDMA)方式1199
四、码分多址(CDMA)方式1200
五、信道分配技术1201
第四节 卫星通信用的频段与电波传播特点1202
一、工作频段的选择1202
二、电波传播的特点1204
三、传播方程1205
四、卫星通信线路的噪声1206
五、载波噪声功率比与地面站性能指数1208
一、静止卫星1209
二、静止卫星的观察参数1209
第五节 通信卫星与卫星转发器1209
三、确定静止卫星通信范围的因素1212
四、通信卫星的组成1213
五、转发器的分类及组成1213
第六节 VSAT卫星通信系统1214
一、VSAT卫星系统的组成1215
二、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1217
三、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选型考虑1219
四、卫星通信地球站站址选择原则1221
第一节 室外部件的安装1223
一、抛物面天线的安装1223
第三章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1223
二、极化的判断1224
二、室内设备的布置1226
一、室内部件与室外单元的配置1226
三、室内设备的连接1226
第二节 室内部件的安装1226
第三节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调试1228
一、接收天线的调试1228
二、接收机的调试1229
第一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相关技术标准1233
一、ISDN的管理原则1233
第六篇 综合业务数字网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1233
二、ISDN(2B+D)NT1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1248
三、N-ISDN第二类网络终端(NT2)设备ISDN用户交换机技术规范1274
四、ISDN远程信息处理业务终端的特性和协议1293
第二章 ISDN核心技术与要求1313
第一节 概述1313
一、ISDN的概念1313
二、ISDN的特点1315
三、ISDN的Ⅰ系列建议1316
第二节 ISDN的网络功能及ISDN业务1319
一、ISDN的网络结构1320
二、ISDN的网络功能体系结构1320
三、ISDN业务1322
第三节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1324
一、对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要求1324
二、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1325
三、信道类型和接口结构1327
四、数字用户环路1330
第四节 ISDN交换机及终端1332
一、ISDN交换机1332
二、ISDN终端1335
第一节 ISDN交换机1340
一、ISDN交换机的主要功能1340
第三章 ISDN中使用的交换技术1340
二、ISDN交换机的结构1341
第二节 ISDN用户交换机1344
一、ISPBX的接口1345
二、ISPBX的基本功能1345
三、ISPBX的应用1346
第三节 B-ISDN中使用的ATM交换机1347
一、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和任务1347
二、ATM交换机的系统结构1349
第四节 ISDN宽带交换产生的原因1353
一、电路交换1353
二、分组交换1354
三、ISDN交换技术1356
第四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1357
第一节 B-ISDN的基本概念1357
第二节 B-ISDN协议参考模型1358
一、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物理层1361
二、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层1366
三、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适配层(AAL)1368
四、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用户层1379
第三节 B-ISDN中使用的ATM通信技术1381
一、ATM通信技术定义1381
二、B-ISDN中ATM交换的基本原理1382
三、B-ISDN中ATM的典型应用1393
第一节 ATM在B-ISDN中网络互连的基本特性1395
一、提供的无连接服务1395
第五章 ATM在B-ISDN中的网络互连技术1395
二、永久/交换虚拟连接1397
三、点对点连接1399
四、点对多点连接1400
一、智能大厦中的网络互连结构1401
二、网络互连的层次结构1401
第二节 ATM在B-ISDN中的网络互连结构1401
三、中继互连结构1402
第三节 ATM在B-ISDN中的局域网互连技术1404
一、局域网仿真1405
二、虚拟LAN(VLAN)1412
第四节 ATM在B-ISDN中的广域网互连技术1415
一、与帧中继的互连1415
二、与其他网络的互连1416
三、ATM集成于园区和WAN干线环境1418
第六章 ADSL接入网核心技术与发展1421
第一节 ADSL接入网概述1421
一、选择ADSL的原因1423
二、与电缆调制解调器之间的竞争1424
三、市场概况1425
四、ADSL的发展1426
五、ADSL技术简介1432
第二节 ADSL传输模式1433
一、ADSL传输模式背景1433
二、相关概念1434
三、传输模式1440
四、ADSL的基本应用1444
五、用户前端ATM结构1454
第三节 传输机制与调制技术1456
一、ADSL的传输机制1456
二、调制技术1465
三、ADSL调制解调器的调制流程1470
四、DMT ADSL技术1476
第七章 电信支撑网1495
第一节 概述1495
第二节 No.7信令网1496
一、No.7信令系统简介1496
二、No.7信令网的组成及网路结构1504
三、我国信令网的网路结构及组网原则1511
第三节 数字同步网核心技术1519
一、数字同步网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网同步方式1519
二、基准时钟源及受控时钟源1528
三、我国同步网的网路结构及组网原则1540
第四节 电信管理网核心技术1548
一、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1548
二、电信管理网的体系结构1555
三、我国电信网路管理实施系统及向TMN演进1563
第七篇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标准1579
基于包的多媒体通信系统上的呼叫信令协议及媒体流打包技术(YD/T 1131-2001 idt ITU-H.225.0)1579
电信电源维护规程(报批稿)1649
NO.7信令与IP互通的技术要求(YD/T1127-2001)1682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1716
适用于电信网网络环境的机顶盒(STB)技术要求(YD/T 1129-2001)1776
国内No.7信令网信令转接点(STP)设备技术规范(YD/T1144-2001)1799
电信电源维护技术指标1820
光波分复用系统(WDM)技术要求—16×10Gb/s、32×10Gb/s部分(YD/T 1143—2001)1835
固定无线链路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YD 1138—2001)1870
国内NO.7信号方式技术规范——2Mbit/s高速信令链路(YD/T 1125—2001)1891
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第二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YD 1139—2001)1906
基于IP网的信息点播业务技术要求(YD/T 1130—2001)1930
防火墙设备技术要求(YDIT 10132-2001)1965
帧中继设备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YD/T1137—2001)1984
号码可携带业务技术要求(YD/T 1124—2001)2043
综合交换机技术规范YD/T 1123—20012077
数字数据网(DDN)节点机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YD/T 1135—2001)2140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本速率终端适配器(TA)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YD/T 1136-2001)2164
IP电话网守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142-2001)2244
数据通信名词术语(YD/T 1133-2001)2360
电信电源维护技术指标2473
电信电源维护技术指标测试手册2488
工程选用主要设备技术要求2530
接入网电源技术要求2547
第八篇 最新通信网络常用法律法规26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6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2636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暂行办法2642
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2646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654
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657
电信用户申诉处理暂行办法2660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2664
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2668
通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2675
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管理暂行办法2681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684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2688
从事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审批管理暂行办法2690
电信终端设备进网审批管理规定2693
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暂行规定2697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2702
专用网与公用网联网的暂行规定2703
电信服务标准(试行)2707
电信设备进网检测取样管理规定2719
电信设备进网生产质量保证审核办法2723
电信设备进网专家评审管理规定2726
进网电信终端设备改型管理规定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