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健康评估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吕探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771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健康-评估-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健康评估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健康评估的起源和发展1
二、健康评估的内容3
三、健康评估的学习方法和要求4
二、问诊的方法与技巧5
一、问诊的目的5
第二章 问诊5
第一节 概述5
三、问诊的内容6
四、特殊情况的问诊7
一、发热9
第二节 临床常见症状问诊9
二、疼痛12
三、水肿17
四、脱水18
五、皮肤粘膜出血19
六、咳嗽与咳痰20
七、咯血22
八、发绀23
九、呼吸困难25
十、心悸26
十一、恶心与呕吐27
十二、呕血与黑便29
十三、便血30
十四、腹泻31
十五、便秘32
十六、黄疸33
十七、抽搐与惊厥36
十八、意识障碍37
(二)触诊40
(一)视诊40
第三章 体格检查40
第一节 概述40
一、体格检查的目的40
二、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40
三、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40
(三)叩诊41
(五)嗅诊42
(四)听诊42
三、生命征43
二、年龄43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43
一、性别43
五、营养状态44
四、发育与体型44
七、面容与表情45
六、意识状态45
九、步态47
八、体位47
一、颜色48
第三节 皮肤48
五、水肿49
四、弹性49
二、湿度49
三、温度49
(三)皮下出血50
(二)压疮50
六、皮肤损害50
(一)皮疹50
第四节 浅表淋巴结51
(四)蜘蛛痣51
三、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52
二、检查方法52
一、浅表淋巴结的分布部位52
二、头颅53
一、头发和头皮53
第五节 头部53
(一)眼54
三、颜面部54
(二)耳55
(三)鼻56
(四)口57
三、甲状腺59
二、颈部血管59
第六节 颈部59
一、颈部外形与运动59
第七节 胸部60
四、气管60
一、胸部的体表标志61
二、胸壁、胸廓与乳房62
(一)视诊65
三、肺和胸膜65
(二)触诊66
(三)叩诊67
(四)听诊69
(一)视诊71
四、心脏71
(三)叩诊72
(二)触诊72
(四)听诊74
(五)心脏功能分级78
二、血压79
一、脉搏79
第八节 周围血管79
三、周围血管征80
(一)体表标志81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81
第九节 腹部81
(一)腹部外形82
二、视诊82
(二)腹部分区82
(三)腹壁静脉曲张83
(二)呼吸运动83
(五)皮疹、色素和腹纹84
(四)胃肠型及蠕动波84
(二)肝脏与胆囊叩诊85
(一)腹部叩诊音85
三、听诊85
(一)肠鸣音85
(二)振水音85
(三)血管杂音85
四、叩诊85
五、触诊86
(五)移动性浊音86
(三)肾脏叩诊86
(四)膀胱叩诊86
(三)肝脏触诊87
(二)压痛与反跳痛87
(一)腹壁紧张度87
(四)脾脏触诊88
(一)病人体位89
一、肛门与直肠89
(五)胆囊触诊89
(六)膀胱触诊89
第十节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89
(二)检查方法90
(一)外生殖器91
二、男性生殖器检查91
(一)脊柱弯曲度92
一、脊柱92
(二)内生殖器92
第十一节 脊柱与四肢92
(一)四肢与关节的形态93
二、四肢与关节93
(二)脊柱活动度93
(三)脊柱触诊与叩诊93
(二)四肢与关节的运动95
一、脑神经96
第十二节 神经系统96
(一)肌力97
二、运动功能97
(五)共济运动98
(四)不随意运动98
(二)肌张力98
(三)去脑强直98
四、神经反射99
(三)复合感觉99
三、感觉功能99
(一)浅感觉99
(二)深感觉99
(二)深反射100
(一)浅反射100
(四)脑膜刺激征101
(三)病理反射101
六、自主神经功能102
五、Lasègue征102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103
第十三节 全身体格检查103
(一)一般观察103
(二)自主神经反射103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104
三、重点体格检查106
三、实验室检查在健康评估中的作用107
二、现代实验室检查的特点107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107
第一节 概述107
一、现代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内容107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108
(一)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108
四、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108
(三)尿液标本的采集110
(九)阴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111
(八)前列腺液标本的采集111
(四)粪便标本的采集111
(五)脑脊液标本的采集111
(六)浆膜腔积液标本的采集111
(七)精液标本的采集111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112
一、红细胞检查112
(十)痰液标本的采集112
五、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112
第二节 血液一般检查112
(三)红细胞平均值参数113
(二)红细胞比容测定113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114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14
(六)外周血红细胞形态116
(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117
二、白细胞检查117
(二)外周血白细胞形态119
三、红细胞沉降率120
四、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121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124
一、溶血性贫血的一般检查124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124
二、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125
(四)尿含铁血黄素试验125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125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125
(二)检测红细胞酶缺陷的试验126
(一)检测红细胞膜缺陷的试验126
(三)检测珠蛋白异常的试验127
(四)检测免疫性溶血的试验128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129
(三)检查内容129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129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129
(一)适应证129
(二)禁忌证129
(一)贫血132
三、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132
(二)白血病133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136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6
(三)血小板计数137
(二)出血时间测定137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功能检测137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137
(六)血小板聚集试验138
(五)血小板粘附试验138
(四)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补体的测定138
(七)血块收缩试验139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40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140
二、凝血和抗凝血功能检测140
(四)血浆抗凝血酶测定141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141
(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142
(一)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142
(五)血浆蛋白C测定142
三、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检测142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诊断143
(四)血浆D-二聚体测定143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143
(一)血型鉴定144
一、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144
第六节 血型检查144
(二)交叉配血试验145
一、尿液一般检查146
第七节 尿液分析146
二、血型检查的临床意义146
(二)尿沉渣分析仪151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仪151
二、尿沉渣定量检查151
三、尿液自动化检查151
(三)尿淀粉酶测定152
(二)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检查152
四、尿液特殊化学检查152
(一)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2
(六)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153
(五)乳糜尿与脂肪尿检查153
(四)尿本周蛋白测定153
一、一般性状检查154
第八节 粪便检查154
二、显微镜检查155
第九节 脑脊液检查156
三、化学检查156
二、化学检查157
一、一般性状检查157
三、显微镜检查158
六、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特点159
五、免疫学检查159
四、细菌学检查159
第十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160
二、化学检查161
一、一般性状检查161
六、染色体检查162
五、细菌学检查162
三、显微镜检查162
四、免疫学检查162
七、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163
二、生化检查164
一、一般性状检查164
第十一节 关节腔积液检查164
六、常见关节炎关节腔积液的特征165
五、免疫学检查165
三、显微镜检查165
四、细菌学检查165
一、一般性状检查166
第十二节 痰液检查166
二、显微镜检查167
一、一般性状检查168
第十三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168
三、细菌学检查168
四、免疫学检查168
三、病原体检查169
二、阴道清洁度检查169
一、一般性状检查170
第十四节 精液检查170
三、化学检查171
二、显微镜检查171
六、精子功能检查172
五、细菌学检查172
四、免疫学检查172
二、显微镜检查173
一、一般性状检查173
七、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173
第十五节 前列腺液检查173
一、一般检查174
第十六节 羊水检查174
三、细菌学检查174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175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175
二、胎儿成熟度评价175
第十七节 肾脏功能检查175
(二)血清肌酐测定176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177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177
(三)血尿素测定177
(四)血尿酸测定177
(二)尿渗量测定178
(一)血清蛋白测定179
一、血清蛋白质测定179
第十八节 肝脏功能检查179
二、血清胆红素检查180
(三)血氨测定180
(二)血清蛋白电泳180
(一)转氨酶测定181
四、血清酶学检查181
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181
(三)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182
(二)碱性磷酸酶测定182
(四)单胺氧化酶测定183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84
(一)空腹葡萄糖测定184
第十九节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184
一、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184
(三)血清胰岛素测定和胰岛素释放试验185
(五)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186
(四)血清C-肽测定186
(二)甘油三酯测定(triglyceride,TG)187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187
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检测187
(五)血清载脂蛋白测定188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88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88
(一)血清钾测定189
三、血清电解质检测189
(三)血清氯测定190
(二)血清钠测定190
(五)血清磷测定191
(四)血清钙测定191
(三)血清转铁蛋白测定192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192
四、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检测192
(一)血清铁测定192
(一)血清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检测193
五、胰腺疾病相关酶检测193
(四)血清铁蛋白测定193
(二)血清脂肪酶检测194
(一)心肌肌钙蛋白195
一、主要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195
(三)尿液胰蛋白酶原-Ⅱ测定195
第二十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195
(三)肌酸激酶MB同工酶196
(二)肌红蛋白196
四、其他心脏生物标志物197
三、主要反映心血管炎症病变的生物标志物197
二、主要反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197
(二)IgE测定198
(一)IgG、IgA、IgM测定198
第二十一节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198
一、免疫球蛋白检查198
(三)血清补体C4测定199
(二)血清补体C3测定199
二、血清补体检查199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199
(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200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200
三、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200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202
(三)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203
(二)肥达反应203
四、感染免疫检测203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203
(六)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204
(五)柯萨奇病毒抗体测定204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测定204
(九)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RNA测定205
(八)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205
(七)弓形虫抗体测定205
(三)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206
(二)肿瘤标志物的参考范围206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206
(一)影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可变因素206
(五)常用肿瘤标志物207
(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207
(二)血清抗核抗体检测209
(一)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测209
六、自身免疫检测209
(三)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210
第二十二节 内分泌激素检查211
(二)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211
七、其他211
(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211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212
(一)促甲状腺激素测定212
一、垂体激素检测212
(四)抗利尿激素测定213
(三)生长激素测定213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214
(一)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测定214
二、甲状腺激素检测214
(四)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215
(三)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215
(一)甲状旁腺素测定216
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检测216
(五)甲状腺素结合力测定216
(一)血浆和尿液醛固酮测定217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217
(二)降钙素测定217
(四)血清皮质醇和尿液游离皮质醇测定218
(三)尿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218
(二)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218
(一)尿液儿茶酚胺类测定219
五、肾上腺髓质激素检测219
(二)雌二醇测定220
(一)孕酮测定220
(二)尿液香草扁桃酸测定220
六、性激素测定220
(四)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221
(三)睾酮测定221
(一)血液酸碱度测定222
第二十三节 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检查222
(五)实际碳酸氢和标准碳酸氢测定223
(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测定223
(二)动脉血氧分压测定223
(三)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223
(九)血浆二氧化碳总量测定224
(八)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224
(六)缓冲碱测定224
(七)剩余碱测定224
一、标本采集送检的基本原则225
第二十四节 病原微生物和医院感染的检查225
(十)阴离子间隙测定225
(一)血液和骨髓标本细菌学检查226
三、常用检测项目226
二、检测方法226
(一)涂片镜检226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226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226
(三)生殖道标本细菌学检查227
(二)尿液标本细菌学检查227
(五)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查228
(四)粪便标本微生物检查228
(八)组织标本微生物检查229
(七)脓液及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查229
(六)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查229
(一)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规律231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231
第五章 心电图检查231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231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232
(二)心电向量基本概念232
(一)肢体导联234
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234
(二)胸导联235
(三)导联轴237
(一)振幅的测量238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238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238
(四)心电轴的测量239
(三)心率的计算239
(二)时间的测量239
(五)钟向转位240
(三)QRS波群241
(二)P-R间期241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241
(一)P波241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242
(七)U波242
(四)ST段242
(五)T波242
(六)Q-T间期242
(二)右心房肥大243
(一)左心房肥大243
四、老年人心电图特点243
第三节 异常心电图243
一、心房肥大243
(一)左心室肥大244
二、心室肥大244
(三)双侧心房肥大244
(二)右心室肥大245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246
三、心肌缺血246
(三)双侧心室肥大246
(二)临床意义247
(一)基本图形248
四、心肌梗死248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249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250
(一)窦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失常251
五、心律失常251
(二)异位心律253
(三)传导阻滞259
(四)预激综合征262
(五)起搏心电图263
(六)心律失常的诊断263
六、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264
(一)电解质紊乱264
(二)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266
第四节 心电图的描记、分析和临床应用268
一、常规心电图操作标准268
二、心电图的诊断步骤269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269
第六章 影像学检查270
第一节 放射学检查270
一、X线检查270
(一)概述270
(二)X线检查前病人的准备271
(三)呼吸系统272
(四)循环系统276
(五)消化系统277
(六)骨与关节系统278
(七)泌尿系统282
二、CT检查283
(一)概述283
(二)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284
(三)CT检查在临床的应用284
三、MRI检查285
(一)概述285
(二)MRI检查前病人的准备286
(三)MRI在临床的应用286
一、概述287
(一)超声的物理特性287
第二节 超声检查287
二、超声检查前病人的准备288
(三)超声设备288
三、超声检查在临床的应用288
(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288
(一)肝脏289
(二)胆道系统289
(三)泌尿系统290
(四)妇产科291
(五)其他291
(三)核医学显像原理292
(二)核医学定义和范围292
(四)核医学显像仪器292
(五)辐射生物效应和卫生防护292
(一)核物理基础概念292
一、概述292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292
二、核医学检查前病人的准备293
三、核医学检查在临床的应用294
(一)神经系统294
(二)心血管系统295
(三)内分泌系统296
(四)呼吸系统296
(五)消化系统297
(六)骨骼系统297
(七)泌尿系统298
(八)肿瘤298
第七章 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300
第一节 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300
第二节 营养与代谢型态305
第三节 排泄型态314
第四节 活动与运动型态319
第五节 睡眠与休息型态324
第六节 认知与感知型态328
第七节 自我概念型态333
第八节 角色与关系型态339
第九节 性与生殖型态347
第十节 压力与应对型态350
第十一节 价值与信念型态357
一、护理诊断的发展361
第一节 护理诊断361
二、护理诊断的定义361
第八章 护理诊断与思维361
(二)人类反应型态分类362
(一)字母顺序分类362
(三)功能性健康型态分类362
四、护理诊断的分类系统362
三、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362
五、护理诊断的构成363
(一)现存的护理诊断363
(四)多轴系健康型态分类363
七、合作性问题364
六、护理诊断的陈述364
(一)合作性问题的定义364
(三)健康的护理诊断364
(二)有危险的护理诊断364
一、收集资料365
第二节 护理诊断的步骤365
二、分析综合资料,形成假设365
(二)合作性问题的陈述方式365
四、护理诊断的排序366
第三节 诊断性思维方法366
三、验证和修订诊断366
二、分析与综合思维367
三、归纳与演绎思维367
一、比较与分类思维367
第四节 护理诊断中的评判性思维368
第一节 健康评估记录的目的和意义369
第二节 健康评估记录书面记录的基本要求369
第九章 健康评估记录369
第三节 健康评估记录的格式与内容370
一、首次入院健康评估表370
二、病程记录374
参考文献37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