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史萍,倪世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4129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广播-技术-概论;电视-技术-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广播电视的特点1
目录1
1.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2
1.2.1 声音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2
1.2.2 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3
1.2.3 中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4
1.3 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5
1.3.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5
1.3.2 广播电视节目发送与传输6
1.3.3 广播电视节目接收与重现8
2.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9
第2章 声音广播基础知识9
2.1 声音的基础知识9
2.1.2 人的听觉和声音特性12
2.1.3 分贝(dB)的概念16
2.2 传声器和扬声器18
2.2.1 传声器18
2.2.2 扬声器24
2.3 立体声原理31
2.3.1 双耳听觉特性31
2.3.2 立体声的拾声32
2.3.3 立体声的听声36
2.4.1 模拟与数字的概念37
2.4 数字音频技术基础37
2.4.2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38
2.4.3 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41
2.4.4 数字音频信号的信源编码42
2.4.5 数字音频接口标准简介46
第3章 广播中心技术48
3.1 播音室(录音室)和控制室48
3.1.1 播音室(录音室)48
3.1.2 控制室49
3.2 录音技术49
3.2.1 模拟磁性录音技术50
3.2.2 数字磁性录音技术55
3.2.3 激光唱片与唱机58
3.2.4 MIDI技术在录音中的应用63
3.3 调音控制台64
3.3.1 调音台的主要功能和分类65
3.3.2 调音台的技术指标66
3.3.3 调音台的基本原理66
3.3.4 数字调音台69
3.4 广播节目的制作技术70
3.4.1 语言节目的制作71
3.4.2 文艺节目的制作72
3.4.3 多声道录音与制作73
3.4.4 现场实况节目的录制74
3.4.5 广播节目音质的主观评价75
3.5.1 广播节目的播出方式76
3.5 广播节目的播出技术76
3.5.2 中央控制系统78
3.6 数字音频工作站80
3.6.1 主要功能80
3.6.2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构成82
3.6.3 音频工作站的编辑过程83
3.7 广播中心的网络化85
3.7.1 网络化制播系统85
3.7.2 数字节目存储与交换系统87
3.7.3 自动化办公系统87
4.1 无线电广播技术基础知识89
4.1.1 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89
第4章 无线电广播发送与接收技术89
4.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95
4.2 中、短波广播发送技术98
4.2.1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的构成98
4.2.2 中、短波广播发射机100
4.2.3 转播台108
4.3 调频广播发送技术108
4.3.1 调频广播的特点108
4.3.2 调频立体声广播制式110
4.3.3 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112
4.3.4 调频多工广播114
4.3.5 调频同步广播118
4.4.1 调幅广播接收机原理121
4.4 广播接收技术121
4.4.2 调频立体声接收机原理122
第5章 数字声音广播系统124
5.1 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124
5.1.1 DAB系统的优点125
5.1.2 DAB系统简介125
5.1.3 尤里卡147-DAB系统126
5.2 数字调幅广播(数字AM)系统130
5.2.1 数字AM广播的优点131
5.2.2 数字AM制式介绍131
5.2.3 DRM组织及其标准132
5.2.4 数字AM发射与接收系统134
5.3.2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135
5.3 其它形式的数字声音广播系统135
5.3.1 卫星数字声音广播135
5.3.3 网络广播136
第6章 电视基础知识140
6.1 光的基础知识140
6.1.1 可见光与颜色140
6.1.2 光源与色温141
6.1.3 光度量单位143
6.2 视觉特性145
6.2.1 视敏特性145
6.2.2 亮度感觉147
6.2.3 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148
6.2.4 人眼的分辨力150
6.3 色度学基础与彩色视觉特性151
6.3.1 物体的颜色与彩色三要素151
6.3.2 人眼的彩色视觉特性153
6.3.3 三基色原理与混色法154
6.3.4 彩色的计量与计色系统155
6.3.5 彩色电视中的三基色与亮度方程161
第7章 模拟电视基础164
7.1 黑白图像传送原理164
7.1.1 图像的分解与传送164
7.1.2 电视扫描原理166
7.1.3 光电转换原理(摄像原理)169
7.1.4 电光转换原理(显像原理)173
7.1.5 光电与电光转换过程中的非线性178
7.2 黑白全电视信号179
7.2.1 黑白全电视信号的组成179
7.2.2 黑白全电视信号的波形182
7.2.3 电视信号的频谱结构184
7.2.4 电视图像信号的带宽186
7.2.5 电视系统的分解力186
7.3 彩色图像传送原理188
7.3.1 彩色图像的摄取与重现189
7.3.2 彩色图像信号的传送192
7.3.3 彩色全电视信号197
7.3.4 标准彩条信号199
7.3.5 彩色电视制式200
第8章 数字电视基础202
8.1 概述202
8.2 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203
8.2.1 复合编码方式203
8.2.2 分量编码方式205
8.2.3 电视伴音信号的编码208
8.3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208
8.3.1 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历史及现状208
8.3.2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的技术参数209
8.3.3 数字电视系统的分解力211
8.4.1 数字电视信号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12
8.4 数字电视信号的压缩(信源编码)212
8.4.2 压缩编码方式214
8.4.3 预测编码215
8.4.4 变换编码218
8.4.5 视频压缩标准220
8.5 数字电视信号的误码控制(信道编码)224
8.5.1 误码控制的必要性224
8.5.2 误码控制基本原理和分类225
8.5.3 奇偶校验码227
8.5.4 线性分组码228
8.5.5 循环码230
8.5.6 RS码230
8.5.7 卷积码232
9.1 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系统构成236
第9章 电视中心技术236
9.2 摄像机237
9.2.1 摄像机的分类237
9.2.2 摄像机的基本构成239
9.2.3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239
9.2.4 数字摄像机243
9.3 磁带录像机244
9.3.1 录像机的分类245
9.3.2 录像机的基本构成245
9.3.3 磁带录像机工作原理246
9.3.4 数字录像机253
9.4.1 线性编辑254
9.4 编辑制作技术254
9.4.2 非线性编辑256
9.4.3 视频切换与特技257
9.4.4 字幕与动画260
9.5 电视节目制作系统261
9.5.1 电子新闻采集系统261
9.5.2 电子现场节目制作系统262
9.5.3 演播室制作系统263
9.5.4 虚拟演播室系统264
9.6 电视节目播出系统265
9.6.1 播出系统的组成265
9.6.2 自动播出系统266
9.6.3 硬盘播出系统267
9.7 电视中心网络化268
第10章 电视广播系统270
10.1 概述270
10.1.1 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270
10.1.2 电视信号传输方式271
10.2 电视调制技术273
10.2.1 VSB-AM(残留边带调幅)273
10.2.2 PSK(相移键控)274
10.2.3 QAM(正交调幅)275
10.2.4 OFDM(正交频分复用)276
10.3 地面电视广播系统278
10.3.1 系统构成278
10.3.2 模拟地面电视广播278
10.3.3 数字地面电视广播281
10.4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283
10.4.1 系统构成283
10.4.2 模拟卫星电视广播285
10.4.3 数字卫星电视广播287
10.5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288
10.5.1 系统构成288
10.5.2 有线电视系统前端291
10.5.3 传输与分配网络293
附录1 无线电波频段划分295
附录2 VHF、UHF波段电视频道划分295
附录3 C/Ku频段频道划分298
附录4 CATV增补频道划分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