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美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功正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3604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美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理论建构篇21
第一章 审美本体论21
第一节 审美基点:审美主体的体认21
一 审美主体的文化特质22
二 主体心理、情趣与文学审美29
三 审美主体性的构成因素43
第二节 基本特性:审美素质的确定50
一 审美素质的深层性品格51
二 审美素质的基本表述——“味”64
三 审美素质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完成70
第三节 历史结构:诸种合力的规范79
一 “力”的一般现象描述80
二 “力”的平行四边形状态91
三 合力作用的中介100
第二章 审美生成论105
第一节 生殖崇拜和美学——美的生命意识形式106
一 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106
二 从生殖崇拜到文学审美的构成基因与图序110
第二节 初民神话和美学——美的孕生母体117
一 命题确立的基点和体认目的117
二 隐喻思维的扩散和审美意识的积淀120
三 神话对审美心理功能的启迪127
四 神话对审美形态的作用132
第三节 自然山水和美学——美的发现和历史演变序化137
一 审美渊源和偶合机缘138
二 审美历程145
三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152
第四节 民间习俗和美学——群体心态的铸合156
一 民俗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特征156
二 民俗所导致的民族性美学160
三 民俗所引发的审美情感165
第五节 佛道宗教和美学——文化层面的意识孵化172
一 宗教之于中国作家173
二 宗教之于审美意识182
三 宗教之于审美形态189
第三章 审美建构论197
第一节 心物的碰撞方式198
一 一个独特的概念表述:宾、主198
二 物感式碰撞形态200
三 形上的超验形态213
四 主客体的和谐融洽216
五 审美碰撞的思维形式219
第二节 意象的组合手段224
一 意象的文化学渊源224
二 意象的文学审美功能228
一 突破有限与追寻无限242
第三节 建构的限制与超越242
二 “言”“意”的困惑与摆脱247
三 对极端主义审美体认论的修正与中和257
第四节 审美的变形与完形258
一 一个重要的审美现象258
二 审美变形的现象描述264
三 从审美变形到完形的动力结构273
第四章 审美机制论277
第一节 美学和文化精神278
一 仁学和致用文化精神的渗透278
二 农业结构和仕隐行为的美学影响285
三 人品意识的审美评价标准290
四 文化观念基础上的文学美学体系292
第二节 美学和个体活动296
一 个体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心境——澄怀虚静297
二 个体审美活动所运用的方式——体悟融入304
三 个体审美活动所达到的境界——身与物化310
第三节 美学和群体思潮314
一 文学美学现象的思潮背景315
二 社会思潮与美学思潮的关系317
三 在美学思潮的屏幕上探究审美特征325
四 描述美学思潮的更迭与变化330
第四节 美学和思维机制335
一 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335
二 伴随“原型”的艺术复现思维341
三 对待性思维344
四 情感性、想象性的艺术思维347
第五章 审美形态论353
第一节 时空美学354
一 时间意识的美学底蕴354
二 空间意识的美学机体361
三 时空交错的美学结构367
四 时空美学的哲学渊源371
第二节 悲怨美学376
一 悲怨美的发生学探因376
二 悲怨美的现实、文化根源385
三 悲怨美的弥散现象描述397
第三节 模糊美学399
一 模糊美是一种审美形态400
二 模糊美的构成要素404
三 模糊美思维机制412
第四节 顿挫美学417
一 顿挫美的类别418
二 顿挫美的构成方式423
三 顿挫美的依据425
一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431
第五节 气韵美学431
二 气韵美的基本特征438
三 气韵的主体性美学、哲学探源442
中卷 历史逻辑篇449
第一章 《诗》《骚》美学——原型美学449
第一节 亲和意识的发轫449
第二节 审美基型的滥觞454
第二章 诸子散文美学——美的生命表象465
第一节 生命的表征466
第二节 中国文学美学精神的诞生470
第三节 艺术思维机制的孕育475
第三章 汉赋美学——美的巨丽形态481
第一节 “大就是美”482
第二节 “赋家之心”485
第三节 作赋之法488
第四节 炎汉气象493
第五节 源远流长496
第四章 六朝文学美学——并存形态的文学美学501
第一节 关于宫体文学501
第二节 繁荣的六朝文学美学503
第三节 六朝文学美学繁荣的原因511
第五章 唐诗美学——心理美学515
第一节 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研究思维定势515
第二节 审美必然:心理经验积淀和扬弃517
第三节 心理特征:心态宇宙和二极形态523
一 顺应和同化的心理功能524
二 内宇宙的直接发露和外宇宙的间接反射528
三 直觉意识的寻求和确定529
第四节 简短结语: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识空间544
第六章 宋诗美学——美的变异现象547
第一节 最佳的审视角度547
第二节 宋诗审美变异对历史的选择548
第三节 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综合机制552
第四节 宋诗审美特征在比较中确认562
第七章 宋词美学——词人心态567
第一节 审美心态:一个新的研究课题567
第二节 审美趋势:审美心理的演化结果570
第三节 词人心态:感性的基本范式577
第四节 描述方式:对象化过程中的完成机制590
第五节 词人心态对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597
第八章 唐宋散文美学——美的标准范式601
第一节 认识基点:建立新秩序601
第二节 范式:实践理性的新规范602
第三节 秩序:审美特性的新建构609
第四节 各领风骚:心理结构的不同铸合和沉积613
第九章 晚明散文美学——美的感性表征619
第一节 特殊性质和基本方法论的确定619
第二节 正统古文趋于式微、世俗情味勃发兴起的现象621
第三节 名士派的美学风貌626
第四节 主体观照功能的强调和感性情绪的追寻629
第五节 “趣”、“韵”的审美新标准637
第十章 元明清小说美学——美的机制和功能643
第一节 人物典型与小说美学素质643
一 制约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644
二 人物审美在小说美学上的发展648
三 人物性格美学的主要特点653
四 主体对人物的审美情感态度656
第二节 真假虚实的主客体与小说的审美机制659
一 真与假的美学性质660
二 虚与实的美学差异663
三 真假虚实的典型形态:历史小说666
四 真假虚实的审美转化契机674
一 情感论的历史具体性679
第三节 情理范畴与小说的审美功能679
二 理性主义的认识685
三 理性寓于感性之中688
第四节 长篇小说与小说形式美学690
一 纵向的逻辑考察691
二 横向的综合体研究696
第十一章 元明清戏剧美学——美的多样融合体709
第一节 戏剧美学的综合机制709
一 戏剧文学的诗化及其矛盾710
二 观众心理的反馈所形成的建构及其正负值715
第二节 委曲尽情的情感论721
一 情感化的一般要求721
二 情感化的独特审美标准:委曲尽情724
第三节 整一调节的结构论729
一 程序化的戏剧逻辑729
二 线性的时间序列731
三 整一型的闭合结构732
四 贯串型的主控格局734
五 调节型的转换机制735
六 观众心理对结构形成的作用738
第十二章 晚清美学——美的冲撞743
第一节 美学价值、功能观的建立744
第二节 对美感作用的阐发750
第三节 新美学范畴、观念的初步形成752
第四节 新思维形态的建构763
第五节 趋合与非趋合的成因770
下卷 总体结构篇777
第一章 门类会通现象777
第一节 哲学因子输入:阴阳美学的建立779
一 从阴阳哲学到阴阳美学779
二 阴柔阳刚之美学形态787
第二节 史传与小说美学的会通798
一 一个联系着的现象799
二 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的输入800
三 多重审美联系的揭示808
四 现象背后的原因探讨813
第三节 绘画、音乐、建筑、园林、书法美学对诗歌的渗透817
一 诗画融汇的历史遇合817
二 诗画融汇的审美基因825
三 在技术层面上投向诗的多股光束830
第二章 精神结构内核841
第一节 儒家美学结构体——致用理性的美学系统质842
一 儒家美学结构的系统质843
二 儒家美学结构的流变质853
第二节 老庄美学结构体——天籁自然性美学860
一 天籁自然性美学观渊源于“道”的哲学观862
二 天籁自然性美学的具体描述866
三 老庄美学对中国文学美学的沾溉874
第三节 禅宗美学结构体——直觉性美学883
一 禅宗汉化的交切点883
二 超越性的审美态度885
三 见象而离相的审美方式886
四 不立文字,徒见心性的审美传达891
五 空灵意韵的审美追求894
六 引入禅宗美学乃中国文化—美学之大事898
第四节 儒、庄、禅美学结构融合体——趋融性美学902
一 三根支柱各自的美学功能903
二 三家融合及其原因909
三 三家融合对文学美学的整合916
第三章 沿革发展规律929
第一节 独特的精神演变现象930
一 描述文学美学发展规律的视角930
二 基本认识的环节点932
第二节 发展性和循环性的机制940
一 进化和循环940
二 进化和循环规律的基本形态944
三 循环型的深层文化心态951
第四章 思维模式特点955
第一节 形态和方式956
一 独特的结构形态956
二 通常的表述方式957
第二节 形式和机制965
一 传统的思维形式965
二 结构—功能型思维机制975
第五章 中西美学异同977
第一节 关于“和谐”的商榷978
第二节 关于“表现”的辨析981
第三节 剖析“象征”986
第四节 解说“自然”992
第五节 中西美学整体上协和与不协和的成因995
第六章 文学美学精神1001
第一节 组合型结构1002
一 总体构成的组合型1002
二 情感类别的组合型1010
三 审美功能的组合型1016
第二节 动态型机制1018
一 积淀、同化1018
二 变异1022
第三节 精神主题曲1026
一 天人合一的精神1026
二 形下与形上的结合1028
三 “生”的精神1029
第四节 总结1032
主要参考书目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