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激反应与中医证候 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 中英文本 Chinese and English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应激反应与中医证候 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 中英文本 Chinese and English](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3003298.jpg)
- 黄柄山,沈明琛,王超群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84945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应激(生理学)-中医治疗;应激(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应激反应与中医证候 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 中英文本 Chinese and English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理论编1
一、应激反应简介1
(一)应激反应的渊源1
(二)应激反应的病因2
(三)病理生理学变化3
1.内分泌改变4
2.神经系统变化4
(四)应激反应的三个阶段6
3.免疫系统及体液系统6
1.警戒期7
2.抵抗期7
3.衰竭期7
(五)应激反应的临床表现9
1.应激反应第一阶段10
2.应激反应第二阶段10
3.应激反应第三阶段11
(六)应激性疾病与躯体疾病11
(一)基本证候13
二、中医证候之研究与应激反应的关系13
(二)定位证候(二级证)14
(三)联合证15
三、内伤病证候统一分类及临床表现15
(一)气病16
1.气滞16
2.气逆18
3.气虚18
(二)血病21
1.血瘀21
2.血虚21
3.血热22
4.出血23
5.亡血23
6.血瘀于经络23
(三)阳病23
1.阳盛(热火证)23
2.阳虚25
3.阳亢28
(四)阴病29
1.阴虚29
2.痰邪30
3.阴病经络33
4.饮邪33
5.湿盛34
6.阴(寒)盛34
7.津少液燥35
8.精亏35
(五)兼证35
1.气滞血瘀35
2.气虚血瘀35
5.心胆虚、肝胆虚36
6.心脾两虚36
7.气阴、阴阳两虚36
3.气随血脱36
4.气血两虚36
8.湿热37
9.肝阳上亢(火旺)38
10.心肾不交38
11.脾阴虚38
附录1 内伤病证候方剂索引39
附录2脏腑用药索引58
附录3 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参考资料索引66
(一)气虚81
四、基本病证与应激反应系统研究综述81
1.心气虚82
2.肺气虚82
3.脾气虚83
4.肾气虚84
5.肝气虚84
(二)血虚85
(三)阴虚86
1.内分泌87
(四)阳虚87
2.神经系统88
3.免疫系统89
(五)血瘀89
1.免疫功能89
2.内分泌90
(六)气滞90
(七)热证91
1.植物神经功能91
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91
(八)湿证92
1.植物神经92
2.内分泌92
五、应激反应中医研究现状93
六、中医基本证候(应激综合征)存在的广泛性95
(一)中医病种96
(二)西医病种97
七、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99
(一)初期(表证期)100
(二)中期(入里化热期)101
(三)后期(伤阳伤阴期)101
八、从应激反应的角度探讨经络学的原理102
(一)经络的实质102
(二)经络与应激反应的关系103
九、中医基本证候之病生基础与应激反应的关系105
十、从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展望108
临床编110
一、应激初期(警戒期)110
(一)肝胆不宁110
(二)肝郁气滞112
(三)从应激反应的病理探讨肝郁气滞114
二、应激反应第二阶段(抵抗期)116
(一)肝郁气滞进一步衍化116
(二)脾气虚及有关证候123
三、应激反应第三阶段(衰竭期)127
(三)肾虚127
四、心理治疗概论128
(一)心理医学对精神应激的认识128
(二)临床上常用的心理疗法132
(三)中医心理治疗分析133
(四)经验案例148
(一)神经系统疾病153
1.焦虑症153
五、临床与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及其中医治疗153
2.抑郁性神经症155
3.神经衰弱155
4.反应性精神障碍157
5.适应性障碍158
6.癔症159
(二)消化系统疾病161
1.胃及食管反流病162
2.消化性溃疡162
4.溃疡性结肠炎164
3.急慢性胃炎164
5.功能性胃肠病166
6.肠易激综合征167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168
1.原发性高血压168
2.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0
3.心绞痛172
(四)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173
1.系统性红斑狼疮174
2.类风湿性关节炎176
3.白塞氏病179
4.特异性炎症性肌病180
5.干燥综合征181
(五)过敏性疾病182
1.支气管哮喘182
2.湿疹185
参考文献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