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https://www.shukui.net/cover/5/32896336.jpg)
- 周全华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4064073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革命”的由来与内涵5
第一节 “教育革命”的由来6
一、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回顾6
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全面开展“阶级斗争”13
三、毛泽东早年对传统教育的激烈批判18
四、毛泽东对教育工作的批评22
五、新的解决方法——“教育革命”27
第二节 “教育革命”的内涵39
一、“教育革命”的理论依据39
二、“教育革命”理论从属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45
三、“教育革命”的内涵——“五七指示”分析48
第二章 “教育革命”的全面展开55
第一节 “教育革命”的发动——“砸烂旧学校”56
一、停课闹革命56
二、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61
三、形形色色的教改方案73
第二节 向新体制过渡——“搞好斗批改”79
一、工宣队进驻学校79
二、“斗批改”83
三、清队整党85
四、精简下放90
五、大批判与改革教育体制94
第三章 “教育革命”新体制的确立101
第一节 三结合的新领导体制——所谓“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解决102
一、突出“阶级斗争”的领导机构102
二、工宣队状况107
三、贫管会状况112
四、解决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问题的种种措施116
第二节 开门办学的新教学体制——两个突出一个削弱132
一、“三结合”之称名实不符132
二、突出“阶级斗争主课”136
三、突出生产劳动课138
四、削弱“主学”文化课148
第三节 文化平均主义的新学制159
一、单一结构的中等教育160
二、自发转向职业劳动教育的普通中学164
三、废除重点学校制度167
四、盲目缩短大中小学的学制169
五、大学分散到农村办学172
六、政治夜校模式的群众业余教育176
第四章 “教育革命”的种种“新生事物”179
第一节 工农兵大学生180
一、工农兵大学生招收概况180
二、工农兵学员的文化学习状况183
三、生产劳动与专业实践186
四、政治活动与专业实践188
五、“上管改”状况189
六、工农兵学员教育质量评估192
第二节 “结合典型产品教学”与“结合战斗任务教学”195
一、“打破老三段,火烧三层楼”196
二、打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197
三、“边干边学”198
四、政治需要出“经验”200
五、文科“结合战斗任务教学”201
第三节 七·二一大学与五七学校204
一、七·二一大学开办概况204
二、七·二一大学学习状况207
三、五七学校概况211
第四节 “朝阳农学院经验”——向政训班与生产队看齐219
一、朝阳农学院概况219
二、对朝阳农学院的政治宣传220
三、集“左”之大成的“经验”223
第五节 其他“新生事物”综述236
一、下放农村公办小学教师236
二、城市中小学下放工厂、街道办238
三、同济大学“五七公社”239
四、中学“结合典型产品与战斗任务教学”240
第五章 围绕“教育革命”的两次斗争243
第一节 1972年教育的调整与复苏244
一、周恩来发动教育调整244
二、教育悄悄复苏252
第二节 教育事业再度陷于动乱262
一、从批陈批林到批林批孔的转折262
二、张铁生答卷(1973.7.19)269
三、考教授事件(1973.12.30)272
四、清华园的三个月运动(1973.10)275
五、刘丽华谈话(1973.11.21)277
六、黄帅来信和日记(1973.12.12)280
七、马振抚中学事件(1974.1.25)283
八、永乐中学事件(1974.3)285
九、批判湘剧《园丁之歌》事件(1974.8)286
第三节 1975年再次整顿教育289
一、1975年的政治转机289
二、教育的整顿298
第四节 教育界又成战场306
一、清华大学的“大辩论”306
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发动311
三、“反击”的两次升级312
四、教育界的“反击”315
第六章 “教育革命”的终结与教育的拨乱反正322
第一节 “教育革命”的严重后果323
第二节 推倒“两个估计”327
第三节 1977年恢复高考337
一、恢复高考的决策经过337
二、12届考生同考盛况347
三、招生录取情况349
四、恢复高考后的风波356
第四节 教育的整顿与复兴364
一、恢复招考研究生366
二、1978年的大学招生高峰372
三、稳定与建设师资队伍377
四、建设与改革学校各项制度381
五、恢复与增设高校382
六、复办重点学校384
七、创办大学少年班385
八、整顿与发展各类成人教育386
九、清算“左”的教育思想389
第七章 “教育革命”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392
第一节 关于农村军事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不正规教育经验393
第二节 从狭隘经验主义到实用主义、蒙昧主义399
一、近世学风一变400
二、狭隘经验主义的抬头与盛行405
三、滑向实用主义与蒙昧主义410
一、解决现代教育问题的历史回顾414
第三节 关于文化平均主义414
二、文化平均主义的源流与实践425
第四节 关于“教育为政治服务”434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经验教训434
二、关于“智育第一”436
三、关于“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439
第五节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中国的实践441
一、教劳结合溯源441
二、1958年的教劳结合没有找准结合点444
三、把教劳结合变成“革知识分子命”的阶级斗争命题448
四、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捷径451
五、以教劳结合作为解决普及教育问题的手段452
第六节 关于“精神贵族”及“培养劳动者”方针的演变459
一、关于“精神贵族”459
二、“培养劳动者”方针的演变464
参考文献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