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2894453.jpg)
- 杨德才,关铃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25744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西学东渐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艰难肇始(19世纪后叶~1914年)1
1 科技救国道路的兴衰1
一、洋务运动与“师夷之长技”1
二、从研究、引进到近代数学的确立 13
二、戊戌变法与“变科举”4
三、辛亥革命与“民生主义”6
2 迟缓降生的近代科技(一)9
一、从传统天文学到哥氏学说的传播10
三、引进中逐步形成的近代物理学17
3 迟缓降生的近代科技(二)20
一、在引进中迅速奠定的近代化学20
二、在中、西结合中诞生的中国近代生物学23
三、在内、外交叉研究中诞生的中国近代地学26
4 中西科技的比较及其分析29
一、1840年至1915年前后中西科技的比较29
二、中国科技取得进展的原因33
五、天文学和地学 136
三、中国科技仍然十分落后的原因37
第二章 中国科学社和近代科技的传播(1914~1927年)45
1 军阀混战及其对科技的影响45
2 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和科学社团的成熟48
一、中国科学社的成立48
二、《科学》的发行52
三、科学社团的兴起和初步发展55
3 科学、民主思潮和“五四”新文化运动61
一、“科学救国”思想的大阐发61
一、12年规划的制定 162
二、进化论的广泛传播及其思想影响64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69
4 近代科技教育的全面兴起72
一、从“癸卯学制”到“6、3、3、4学制”72
二、从“庚款”到留学潮74
三、从北京大学的改革到大学的涌现77
5 近代科技的大传播81
一、数理逻辑的早期传播82
二、物理系的建立与物理学的传播82
三、留学、高等教育与近代化学的传播83
四、从高师到大学与生物学的传播85
五、“大陆漂移说”的传播和地质力学86
第三章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和近代科技的发展(1928~1949年)88
1 南京政府的科技政策及其应用88
一、科技发展的总目标89
二、促进科技的方针90
三、科技的应用92
2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和科研机构的发展94
一、中央研究院的建立94
二、地方研究院的兴起96
三、科学研究所的大量涌现98
3 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的储备100
一、高校系科的设置和课程趋于专门化100
二、名词审定和教材的编写104
三、学制和教学管理107
四、第三次留学潮和中国科学化运动109
一、高校、科研机构的内迁111
4 八年抗战和科技受阻111
二、科技遭受重创113
三、科技救亡运动116
5 革命根据地的科技意识和实践121
一、科技意识和知识分子政策121
二、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124
三、科学实践和生产126
6 窄缝中的科技成果129
一、数学130
二、物理学131
三、化学132
四、生物学134
六、技术科学和实用技术137
1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与科技体制的确立139
第四章 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现代科技基础的奠定(1949~1966年)139
一、中国科学院的建立140
二、“专门委员会”的设置142
三、学部的成立143
四、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设置146
2 “科学为人民服务”与科技政策的制定148
一、发展科技的宗旨148
二、知识分子政策的实践149
三、科学研究政策的制定153
3 留学生往来、院系调整与科技人才的培养156
一、留学生的往来156
后记158
二、院系调整158
三、科技人才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160
4 12年科技规划和科技群众运动162
二、开展群众性的科学技术活动165
5 17年科技成果概览和大科技的始现167
一、17年科技成果概览167
二、大科技的形成及其成果171
6 各学科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历史性发展(上)175
一、数学和电子计算机175
二、物理学和电子技术178
三、化学和材料科学182
7 各学科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历史性发展(下)187
一、生物学与生物工程187
二、地学及天文学193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跌荡(1966~1976年)197
一、核聚、裂变技术的问世与延伸197
1 科技的畸型发展197
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天与战果的扩大199
三、计算机第二代的成熟与第三代的研制200
四、生物技术的新成果202
五、器械、工程上零的突破203
六、基础、理论研究的窘况204
2 科技成果的支撑体系206
一、军事体制——科研单位免受冲击206
二、政治责任感——科研人员淡泊名利207
三、民族自豪感——科研人员的动力207
四、前期的积累——科研过程径情直遂208
第六章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现代科技的发展(1977~1988年)210
1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全民科技意识的增强210
一、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背景210
6 技术开发的成果与高、新技术的崛起211
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211
三、全民科技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和增强213
2 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与科技队伍的变化214
一、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214
二、高新技术的崛起215
二、科学技术学会的发展和活跃217
三、科技队伍的新变化219
3 科技体制的改革与科技运行机制的改善221
一、实践中的体制摸索221
二、《决定》的出台222
三、具体措施的下达和运行机制的改善224
四、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225
4 8年规划和若干专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27
一、1978~1985年规划的制定227
二、8年科技规划的内容228
三、若干专计划230
5 基础研究的成果与突破233
一、基础研究成果概览233
二、基础研究前沿的巨大成就237
一、技术开发成果概览241
7 国际交流的频繁和科技引进幅度的加大248
一、中外学者互访增加249
二、留学人员成果丰硕250
三、引进技术效果显著252
四、中国科技和国际接轨253
一、国际技术革命的挑战257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257
第七章 深化改革中的科学技术及其转化(1989~1994年)257
二、科技教育的处境和科技人员的闲置259
三、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困境261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264
2 对科技环境的治理整顿266
一、治理整顿方针的确定和对科技形势正面宣传的加强266
二、科技兴省、市战略的提出与推广268
三、对科技教育的整顿270
四、对科技运行环境的治理27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273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进一步阐发和实施273
二、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和重奖科技人员潮的涌现274
三、科技教育改革的新尝试277
四、“稳住一头放活一片”战略的形成279
五、“攀登计划”的出台与发展高新科技的举措281
六、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的推进282
4 基础研究的新突破285
一、实验核物理学和光学285
二、有机化学287
三、分子生物学288
四、天体物理学与地学理论289
5 高新技术的现代性发展292
一、高能物理技术292
二、航天工程294
三、材料科学技术295
四、新能源技术297
五、生物工程299
六、电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301
6 “主战场”又战告捷302
一、军工技术向民用的转移303
二、“三区”建设格局的形成304
三、产业吸收科技能力的增强306
四、重大工程建设的实施与完成307
五、经济建设又上新台阶309
第八章 本世纪末叶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与战略312
1 目标展望312
2 加强基础316
3 致力高新322
4 面向经济327
5 理顺环境330
6 扩大交流334
结束语338
附录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