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简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盖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221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党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简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年5月至1923年6月)1
一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1
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1
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5
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6
五四运动的爆发6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9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1
党的一大的召开12
四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4
党的二大与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14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5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18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8
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18
国共合作的建立20
二 大革命的兴起21
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21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3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26
三、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高潮27
国共两党裂痕的出现27
北伐前的准备29
国民革命军的胜利北伐31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33
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右倾错误34
四 大革命的失败34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6
七一五“分共”39
第三章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前进(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42
一 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斗争42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42
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4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45
二 城乡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46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46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47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49
土地革命的开展52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的提出56
三 “左”倾冒险主义的一再出现及其危害57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及纠正57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59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61
九一八事变,党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62
左翼文化运动的开展63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65
四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67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67
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69
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70
五 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71
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71
党在国统区斗争策略的转变73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党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努力75
第四章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77
一 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77
卢沟桥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77
洛川会议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78
八路军改编和在华北的协同作战79
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80
党的持久战理论82
王明右倾错误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83
二 在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下发展敌后抗战85
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85
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86
敌后抗日战争的发展87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形成89
三 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和党战胜困难的措施90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90
党战胜敌后抗战严重困难的措施93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94
敌后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97
党在国统区和敌占区的工作与斗争99
四 局部反攻和抗日战争的胜利101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101
挫败第三次反共高潮103
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和党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05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7
敌后军民的局部反攻109
抗日战争的胜利111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114
第五章 争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114
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14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116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17
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121
二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22
从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122
打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25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126
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128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28
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129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130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131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33
伟大的战略决战133
将革命进行到底135
新中国的筹建与诞生137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38
第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140
一 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大陆的统一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40
建立新型对外关系141
中国大陆的空前统一143
二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44
统一全国财经144
抗美援朝战争146
土地改革运动148
三 国民经济的恢复150
恢复和发展生产150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151
“三反”、“五反”运动153
四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55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55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15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60
五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61
“一五”计划的编制161
工业化建设的开展163
政治、文化建设和外交等工作167
探索任务的提出171
一 探索的良好开端171
第七章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年9月至1966年4月)171
党的八大的贡献173
八大后的继续探索174
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7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76
整风运动的发动178
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179
三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81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181
农业浮夸和大炼钢铁182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84
四 初步纠“左”及其中断186
初步纠“左”的努力186
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188
继续“大跃进”及其恶果190
五 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191
八字方针的提出及初步贯彻191
大规模的深入调整194
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196
六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197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197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8
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201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204
一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04
对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估计204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直接导火线205
两次中央会议的发动208
“红卫兵”运动与全国大串联212
二 从“全面夺权”到“天下大乱”213
“一月风暴”掀起夺权狂潮213
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215
全国动乱的升级217
三 九大后的“斗、批、改”,全国局势相对稳定219
共和国主席蒙冤219
九大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合法化220
“左”倾方针指导下的“斗、批、改”运动222
四 林彪集团的覆灭与纠“左”工作的努力224
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224
“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226
批判极左思潮与纠“左”的各项政策228
纠“左”工作的中断231
五 全面整顿与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233
“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233
“四人帮”组阁梦的破灭234
全面整顿的新气象235
伟大的“四五”运动238
第九章 拨乱反正与历史的伟大转折(1976年10月至1982年9月)241
一 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241
粉碎“四人帮”后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241
社会的初步安定和“两个凡是”的提出242
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新的冒进244
拨乱反正的初步展开与真理标准大讨论245
实现历史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49
二 历史的伟大转折249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252
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253
三 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256
清理理论是非与重申四项基本原则256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258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261
第十章 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全面展开(1982年10月至1991年12月)264
一 改革开放的起步264
国民经济调整的提出和展开264
农村改革的突破与城市改革的试点266
经济特区的创办和“一国两制”的构想268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提出270
争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272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74
二 全面改革 经济飞跃27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77
探索国情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280
对时代主题的明确判断282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284
对1984-1988年改革发展的评价285
三 治理整顿 保质稳定287
治理整顿的开始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287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289
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290
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292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92年1月至2000年10月)296
一 新阶段的到来296
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大意义296
中共十四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299
二 加快改革 全面推进3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301
改革的全面推进与跨世纪宏伟蓝图303
宏观调控的决策与“软着陆”的实现306
三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08
邓小平逝世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告308
香港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开始化为现实309
中共十五大,高举旗帜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311
四 经受考验 应对挑战313
在经济和自然两大风险的考验中确保经济发展313
国企改革、机构改革及其他改革315
1999年进行的三场大的政治斗争317
“三讲”教育的开展与“三个代表”的提出320
后记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