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感染性腹泻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感染性腹泻病
  • 聂青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703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59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977页
  • 主题词:腹泻(学科: 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感染性腹泻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感染性腹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

第一节 概述3

第二节 腹泻的范畴及内容4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地位14

第四节 感染性腹泻的研究方向及对策22

第二章 我国感染性腹泻的现状与策略31

第一节 肠道传染病的变迁31

第二节 感染性腹泻的现状32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的策略37

第三章 肠道的解剖和生理40

第一节 小肠的解剖和生理40

第二节 大肠的解剖和生理48

第三节 肠道内水和电解质转运51

第四章 肠生态学及微生态失调57

第一节 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58

第二节 肠道生态系统的演替及影响因素60

第三节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63

第四节 肠道菌群与癌症66

第五节 肠道菌群失调67

第六节 肠道细菌移位与多器官功能衰竭72

第五章 肠道免疫学77

第一节 概述77

第二节 天然免疫78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82

第六章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90

第一节 感染性腹泻的传播与流行91

第二节 感染性腹泻的描述性研究93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的分析性研究98

第四节 感染性腹泻的实验流行病学110

第五节 感染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113

第六节 感染性腹泻的三级预防118

第七章 肠道感染的信号转导121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122

第二节 肠道感染的信号转导124

第三节 肠致病性耶尔森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128

第四节 志贺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129

第五节 沙门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131

第六节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粘附及其信号转导132

第八章 肠道菌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135

第一节 志贺菌属135

第二节 大肠埃希菌属139

第三节 伤寒沙门菌140

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菌142

第五节 弯曲菌属145

第六节 弧菌属148

第七节 耶尔森菌属150

第八节 难辨芽胞梭菌150

第九节 气单胞菌属151

第十节 邻单胞菌属152

第九章 抗生素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155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156

第二节 感染性腹泻的抗生素治疗166

第十章 液体疗法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177

第一节 液体疗法与渗透压178

第二节 液体疗法的pH值181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的液体疗法187

第四节 输液反应及处理195

第十一章 微生态制剂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200

第一节 概述201

第二节 胃肠道的微生态失调202

第三节 微生态制剂研究的现状与进展204

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208

第五节 感染性腹泻其它治疗药物214

第十二章 感染性腹泻与疫苗217

第一节 产毒性大肠杆菌疫苗217

第二节 轮状病毒与疫苗218

第三节 霍乱与疫苗220

第四节 疫苗与细菌性痢疾222

中篇 临床各论229

第十三章 病毒性胃肠炎229

第一节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230

第二节 诺瓦克病毒性胃肠炎234

第三节 腺病毒肠道感染237

第十四章 细菌性痢疾242

第一节 概述243

第二节 病原学243

第三节 流行病学245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247

第五节 临床表现250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51

第七节 实验室检查257

第八节 治疗258

第九节 预防262

第十五章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267

第一节 概述267

第二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268

第三节 临床表现269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70

第五节 治疗273

第十六章 沙门菌感染的现状278

第一节 沙门菌感染278

第二节 我国沙门菌菌群(型)分布286

第十七章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294

第一节 概述295

第二节 病原体301

第三节 流行病学304

第四节 发病机制306

第五节 临床表现309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311

第七节 实验室检查312

第八节 治疗316

第九节 预防317

第十节 病原性大肠杆菌菌型分布319

第十八章 0157:H7大肠杆菌感染323

第一节 概述323

第二节 病原学324

第三节 流行病学326

第四节 发病机制及动物模型328

第五节 临床表现330

第六节 实验室诊断331

第七节 治疗336

第八节 预防337

第十九章 弯曲菌性肠炎340

第一节 病原学341

第二节 流行病学342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344

第四节 临床表现345

第五节 实验室诊断347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348

第二十章 细菌性食物中毒351

第一节 胃肠型食物中毒352

第二节 神经型食物中毒360

第二十一章 霍乱365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366

第二节 病原学370

第三节 流行病学373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374

第五节 临床表现377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379

第七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381

第八节 治疗382

第九节 预防384

第二十二章 O139型霍乱弧菌感染387

第一节 病原学387

第二节 流行病学392

第三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393

第四节 临床表现394

第五节 实验室诊断395

第六节 治疗与预防396

第二十三章 副溶血弧菌肠炎401

第一节 概述402

第二节 病原学402

第三节 流行病学405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407

第五节 临床表现408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408

第七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409

第八节 治疗411

第九节 预防413

第二十四章 其它弧菌性肠炎415

第一节 河弧菌416

第二节 拟态弧菌420

第三节 霍利斯弧菌423

第四节 弗尼斯弧菌426

第五节 新致病性弧菌的鉴别428

第六节 新致病性弧菌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430

第七节 新致病性弧菌的诊断与治疗431

第二十五章 亲水气单胞菌胃肠炎434

第一节 历史回顾435

第二节 病原学436

第三节 流行病学440

第四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441

第五节 临床表现441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442

第七节 实验室检查443

第八节 治疗445

第九节 预防446

第二十六章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肠炎448

第一节 病原学448

第二节 流行病学454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456

第四节 临床表现456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457

第六节 治疗459

第二十七章 缓慢爱德华菌胃肠炎462

第一节 概述462

第二节 病原学463

第三节 流行病学465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465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466

第六节 临床表现467

第二十八章 耶尔森菌肠炎469

第一节 病原学470

第二节 流行病学473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476

第四节 临床表现479

第五节 实验室诊断480

第六节 治疗与预防484

第二十九章 假膜性肠炎486

第一节 病原学487

第二节 流行病学487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488

第四节 临床表现490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491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492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493

第三十章 真菌性肠炎497

第一节 概述497

第二节 病原学498

第三节 流行病学499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500

第五节 临床表现501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502

第七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505

第八节 治疗和预防507

第三十一章 寄生虫性腹泻511

第一节 概述513

第二节 肠阿米巴病513

第三节 隐孢子虫病530

第四节 贾第虫病540

第五节 其它肠道鞭毛虫病545

第六节 肉孢子虫病547

第七节 等孢子球虫病550

第八节 人芽囊原虫病552

第九节 小袋纤毛虫病554

第三十二章 旅游者腹泻558

第一节 病原学558

第二节 流行病学560

第三节 发病机制561

第四节 临床表现564

第五节 诊断566

第六节 治疗与预防568

第三十三章 部队非常时期的急性感染性腹泻病572

第一节 流行概况及其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572

第二节 流行特征574

第三节 流行环节和影响因素575

第四节 常见病原体及其耐药性576

第五节 控制和预防577

第六节 诊断与治疗580

第三十四章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583

第一节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病因583

第二节 流行病学585

第三节 发病机制585

第四节 临床表现586

第五节 诊断587

第六节 治疗588

第三十五章 人畜共患腹泻病591

第一节 轮状病毒性腹泻591

第二节 沙门菌性腹泻592

第三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性肠炎593

第四节 空肠弯曲菌性肠炎594

第五节 大肠杆菌性肠炎596

第三十六章 医院内感染与感染性腹泻601

第一节 概述601

第二节 病原学602

第三节 流行病学604

第四节 发病机制605

第五节 诊断606

第六节 临床类型607

第七节 预防608

第三十七章 感染性腹泻对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611

第一节 感染性腹泻对呼吸系统的影响612

第二节 感染性腹泻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17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对肾脏的影响627

第四节 感染性腹泻与皮肤病变631

第三十八章 感染性腹泻与休克638

第一节 病因639

第二节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640

第三节 临床表现646

第四节 实验检查647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647

第六节 治疗及预后648

第三十九章 重症细菌性腹泻与多脏器功能衰竭658

第一节 引起重症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660

第二节 重症细菌性腹泻发生MOF的机制661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各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666

第四节 MOF临床表现668

第五节 MO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670

第六节 MOF的急救与处理673

第四十章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的特征677

第一节 新生儿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678

第二节 病因679

第三节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679

第四节 临床表现683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684

第六节 治疗685

第七节 预防692

第四十一章 老年人感染性腹泻的特征696

第一节 老年人肠道生理及免疫变化696

第二节 老年人感染的特点699

第三节 老年人感染性腹泻的特点700

第四节 老年人感染性腹泻的治疗703

下篇 实验研究711

第四十二章 肠道细菌实验室基本技术与微生物的危险性及其控制711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技术712

第二节 玻璃仪器清洁法716

第三节 无菌技术717

第四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720

第五节 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721

第六节 肠道微生物实验室的危险性及控制723

第四十三章 常见肠道病原菌鉴定基本技术728

第一节 志贺菌鉴定728

第二节 大肠杆菌鉴定731

第三节 沙门菌鉴定733

第四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鉴737

第五节 空肠弯曲菌鉴定739

第四十四章 研究肠道菌耐药的实验技术742

第一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744

第二节 β-内酰胺酶的测定746

第三节 质粒的接合传递试验748

第四节 质粒消除试验749

第五节 利血平逆转试验750

第六节 药物在细菌体内蓄积浓度的测定和氰氯苯腙抑制试验751

第七节 DNA旋转酶分离及DNA超旋分析752

第八节 碱法质粒DNA少量快速提取和质粒电泳分析752

第九节 细菌外膜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754

第十节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菌的耐药基因754

第十一节 分子杂交技术755

第十二节 研究基因耐药性突变的检测方法756

第四十五章 鉴定致泻病原菌毒力因子的方法759

第一节 病原菌毒力因子概述759

第二节 细菌性腹泻病和致泻病原菌的毒力因子760

第三节 现阶段普遍应用的鉴定方法761

第四节 鉴定方法的进展764

第五节 发展趋势768

第四十六章 致泻病原苗实验诊断新技术773

第一节 致泻病原菌代谢产物的检测试验774

第二节 免疫荧光技术及其在检测DCPB中的应用780

第三节 固相酶标免疫测定技术及其在检测DCPB中的应用783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787

第五节 细菌遗传物质的检测分析技术及其应用789

第六节 现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自动化检测分析系统797

第四十七章 单克隆抗体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801

第一节 概述802

第二节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803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807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在细菌性痢疾研究中的应用810

第五节 单克隆抗体在沙门菌研究中的应用812

第六节 单克隆抗体在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研究中的应用815

第七节 单克隆抗体在霍乱研究中的应用820

第四十八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腹泻研究中的应用825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概况826

第二节 核酸杂交技术与感染性腹泻829

第三节 基因的PCR扩增技术与感染性腹泻833

第四节 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腹泻841

第四十九章 细菌转座子及其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847

第一节 细菌转座子概述847

第二节 细菌转座子的结构及分类849

第三节 Tn3的结构组成及转座行为851

第四节 Tn5的结构组成及转座行为852

第五节 结合性转座子853

第六节 转座子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853

第五十章 痢疾杆菌侵袭力分子遗传学的研究857

第一节 概述857

第二节 痢疾杆菌的侵袭力基因858

第三节 侵袭力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863

第四节 侵袭力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意义与展望865

第五十一章 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及遗传控制869

第一节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870

第二节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884

第三节 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888

第四节 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892

第五节 集聚性大肠杆菌(EAggEC)892

第六节 产志贺样毒素、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ESIEC)898

第五十二章 弯曲菌鞭毛的致病作用及遗传调控904

第一节 鞭毛的致病性904

第二节 鞭毛的结构906

第三节 弯曲菌鞭毛的遗传调控909

第五十三章 基因疫苗及其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915

第一节 DNA免疫概况916

第二节 DNA免疫的研究现状及免疫效果评估918

第三节 DNA免疫的机制922

第四节 DNA免疫的特点924

第五节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925

第六节 增强DNA免疫效果的策略929

第七节 DNA免疫在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935

第八节 DNA免疫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936

第五十四章 植物疫苗预防感染性腹泻的研究939

索引9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