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2848178.jpg)
- 姜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13833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79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41页
- 主题词: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江南稻作的起源和演变1
第一节 一个“地下王国”的发现1
序论1
一 原始稻作生产的规模阶段2
二 半楼式地面建筑12
三 陶器19
四 纺织——人类步入文明的一个重要台阶20
五 小结23
第二节 稻作工具与稻谷生产26
一 从耜(骨)耕到犁(石)耕26
二 青铜器时代的稻作农具32
三 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推动江南稻作向精细农业发展37
四 小结39
一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饮食器皿42
第三节 谷神带来的福音——饮食器皿文化42
二 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饮食器皿50
三 青铜器时代的饮食器皿52
四 瓷器的发明56
五 漆木类饮食器皿59
六 其他类饮食器皿61
七 小结62
第四节 踯躅在太湖流域的谷神64
一 太湖流域是江南稻作生产的摇篮64
二 太湖流域稻作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76
第二章 稻作生产的耕作习俗与乡规民约84
第一节 江南稻作生产习俗的形成与特点84
一 生产习俗的形成与发展87
二 生产习俗的特点90
第二节 土地——农民的命根子93
一 筑堤围垦94
二 土地租种98
三 土地买卖典押101
四 土地继承103
第三节 稻作生产的形式与社会组织104
一 劳动量的约定105
二 劳动形式108
三 技艺与体力的较量115
四 民间社会组织118
第四节 备耕习俗123
一 整修农田123
二 整修农具127
三 准备种子129
第五节 播下种子与希望130
一 落谷131
二 耕耙134
三 插秧135
第六节 耘耥灌溉收硕果139
一 耘耥除草139
二 施肥治虫141
三 灌溉排涝143
四 收获储藏147
第三章 稻作生产和民间生活方式152
第一节 稻作生产和民间饮食习俗153
一 江南稻区的日常饮食习俗153
二 稻作生产与节令饮食159
三 稻区的灶具、炊具和饮食器具167
四 称作生产和酒、醋文化172
第二节 稻作生产和民间服饰习俗184
一 江南稻作区的服装材料186
二 稻作区的服饰188
三 稻作生产中诞生的特殊服饰和服饰美192
第三节 稻作生产和交通运输民俗196
一 水上交通的民俗特点197
二 江南稻作区有关舟楫的民俗事象210
三 桥是江南稻作区最重要的交通设施212
第四节 江南稻作区的居住民俗217
一 稻作生产和江南农村住房218
二 造房仪式与其他民俗222
第四章 稻作生产与民间农艺231
第一节 江南稻作技术的历史概况233
第二节 同稻作生产息息相关的农田水利237
一 江南最大的天然蓄水库——大湖水利的建设和治理239
二 挡潮护田的海边长城——江浙海塘248
三 颇具特色的江南陂湖水利工程254
四 小型多样的各地塘堰灌溉工程257
第三节 注意水稻发育阶段——育稻如育人260
第四节 “种”的独特艺术265
第五节 “管”的独特艺术270
第六节 “收”和“藏”的独特艺术279
第七节 根据节气时宜巧安排282
第八节 民间稻作技术秘诀和农艺绝招287
第九节 精心选育出好种——庞大的稻家族292
第十节 生态农业的可贵经验298
第五章 稻作生产与经济贸易习俗305
第一节 集市的形成及其经营习俗306
一 集市、市镇和专业米市306
二 米市的格局312
三 米行的经营方式及其习俗320
四 牛市及其习俗331
第二节 同业公会及其行规338
一 商人地位的提高338
二 米业公会及其行规341
三 米茶会350
四 七十二嫌贬352
第三节 行业信仰习俗358
一 保护神崇拜及其祭祀358
二 禁忌与占卜371
第四节 行业秘密语375
一 语词式的秘密语376
二 非言语的秘密语383
三 文字符号形态的秘密语384
第六章 稻作生产与民间医药386
第一节 稻作医药的渊源与历史发展387
一 稻作医药孕育于用火熟食388
二 七千年前的稻作医药分析390
三 稻作医药的历史发展392
第二节 稻作生产物治疗中的习俗与信仰404
一 稻谷物医疗疾病中的信仰习俗405
二 岁时节日米饭及米制食品的保健入药习俗416
三 稻作生产工具的入药习俗428
四 稻作医药习俗的流传原因探讨434
第七章 稻作生产与民间礼俗438
第一节 稻作生产礼俗的发生439
一 土地神灵崇拜对稻作礼俗形成的影响441
二 祖灵崇拜对稻作礼俗的影响444
三 气象信仰对稻作礼俗的影响445
四 纪时信仰对稻作生产礼俗的影响446
第二节 稻作生产中的礼俗447
一 开耕礼俗447
二 种田礼俗450
三 稻期的弭灾礼俗451
四 开镰尝新礼俗456
第三节 稻生日与稻节日457
一 稻生日458
二 龙节日与稻作生产的傩礼462
三 土地生日与社日466
第四节 岁时节令中的稻作礼俗468
一 年初的祈年469
二 鬼节中的稻作生产礼俗473
三 岁末的报神礼俗476
四 二十四节气中的稻作生产礼俗479
第五节 江南稻作生产礼俗的功能485
一 孕育礼制的摇篮485
二 影响江南传统节日的历史衍流487
三 促进稻作生产489
四 调剂和改善生活490
五 加深民间信仰490
第八章 稻作生产与自然界崇拜492
第一节 稻作生产与稻米崇拜494
一 稻米崇拜与人生礼仪496
二 稻米崇拜中的稻草498
第二节 稻作生产与太阳崇拜499
一 属于祭祀性的崇日活动506
二 属于巫术性的崇日活动509
二 崇日的表现形式之一——太阳禁忌512
四 太阳崇直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513
第三节 稻作生产与蛇崇拜514
一 江南地区普遍地存在着祀奉蛇王的庙堂518
二 几个地方性的祭祀活动521
二 遗留在民间生活中的崇蛇习俗527
第四节 稻作生产与鸟崇拜531
一 鸟崇拜在江南地区历史上的遗留531
二 鸟崇拜在江南地区民间习俗上的遗留539
三 江南地区的百鸟之崇542
第五节 对其他动物的崇拜547
一 民间对牛的崇拜547
二 民间对蛙的崇拜553
三 民间对狗的崇拜555
四 民间对描、鼠的崇拜558
第六节 小结559
第九章 稻作生产与民间巫术564
第一节 稻作生产中的巫术行为566
一 生产过程中的巫术行为566
二 祝辞与咒语573
三 吃食中的巫术意义577
四 时间的灵性580
五 禁忌无所不在580
第二节 奇特的禳灾驱疫法589
一 驱虫疫法590
二 求雨解旱法594
第三节 稻作器具的特殊身价602
一 优厚的“礼遇”603
二 器具的象征意义605
三 驱邪的魔力607
四 器具禁忌608
第四节 巫性稻作预测学——识兆与占卜612
一 气象占卜613
二 自然物占卜615
三 动植物占卜617
四 时间占卜619
第十章 稻作生产与民间神灵信仰622
第一节 水稻生产中神灵信仰的发生622
一 水稻生产中孕育着诸多信仰因素623
二 水稻生产中神灵信仰盛行的社会原因624
三 水稻生产中神灵信仰盛行的文化背景628
第二节 有关水稻本身的神的信仰632
一 谷神的信仰以及习俗633
二 秧神的信仰及其习俗644
三 稻神、稻花仙姑的信仰及其习俗645
四 米神的信仰及其习俗646
第三节 有关水稻保护神的信仰649
一 土地神的信仰649
二 田公、田婆的信仰651
三 其他保护神的信仰652
第四节 有关水神的信仰661
一 禹王信仰661
二 各地的水神信仰664
三 塘神与井神信仰666
第五节 有关驱虫神的信仰668
一 刘猛将的信仰及其习俗668
二 其他驱虫神信仰674
三 瘟神信仰675
一 仓神的信仰676
第六节 有关稻谷保管和加工过程中的神灵信仰676
二 砻神与麦磨神的信仰679
三 祭灶与稻米信仰680
第七节 稻谷生产中神灵信仰的特点与规律682
一 多重同心圆结构的神灵构成体系683
二 和谐而有趣的人神关系684
三 世俗精神与神灵世界共存685
四 功利与心理调适并举的信仰功能687
第十一章 稻作生产与民间口承文学689
第一节 江南民间稻作口承文学产生的历史和思想渊源690
第一节 江南民间稻作故事的分类695
一 瑰丽多姿的稻谷起源神话695
二 神奇妙想的稻米传说713
二 丰饶有趣的稻米故事722
一 稻作农民劳动歌729
第三节 江南民间蹈作歌谣的分类729
二 稻作农民仪式歌736
三 稻作农民情歌737
四 稻作农民叙事长歌737
五 稻作农民儿歌740
第四节 江南民间稻作口承文学的特点与作用742
一 显示了故事和歌谣系列群体的新发现742
二 显示区域性特点746
三 具有多元化的特征747
四 多功能的作用748
第十二章 日中稻作礼仪的比较研究753
附录779
一 主要参号书刊779
二 本书组织的调查报告篇目784
后记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