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军事教育通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军事教育通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32810426.jpg)
- 贾若瑜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ISBN:7538240586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572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11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军事教育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上编3
第一章 远古夏商西周的军事教育3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军事教育4
一 战争孕育了军事教育4
二 军事教育与军事训练5
第二节 夏代的军事教育8
一 夏朝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8
二 军队的建立9
三 军队的教育训练10
第三节 商朝的军事教育13
一 商朝的军事制度13
二 商朝的军事教育16
三 商朝的军事训练18
第四节 西周的军事教育19
一 西周的社会制度20
二 西周的军事制度20
三 西周的军事教育23
四 西周军队的训练31
五 西周的主要军事代表人物及反映军事教育思想的文献36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军事教育41
第二章 春秋、战国、秦的军事教育41
一 主要作战形式及其战略、战术42
二 东周及各诸侯国常备军的情况45
三 军事教育的发展和私学兴起51
四 部队训练和演习54
五 代表性的军事教育人物和著作58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军事教育83
一 战争主要形态及作战特点84
二 封建军事制度的形成84
三 军队的发展85
四 城寨攻防兵器的更新87
五 军事教育机构及教育内容和方法88
六 部队训练89
七 军纪教育和训练90
八 民间习武的兴起与崇法尚武风气的形成91
九 代表性的军事教育人物和著作92
第三节 秦朝的军事教育110
一 秦王朝的建立、兴衰及其战略战术110
二 秦朝兵制的特点112
三 秦朝的军事教育115
四 秦朝的军事训练117
五 代表性的军事教育人物118
六 主要军事著作120
第一节 西汉的军事教育123
一 主要战争和军队特点123
第三章 汉朝的军事教育123
二 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131
三 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代表性人物138
第二节 东汉的军事教育143
一 主要战争和军队特点144
二 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150
三 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代表性人物153
四 主要军事著作155
一 三国概况158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军事教育158
第一节 三国的军事教育158
二 战争形态和作战特点160
三 兵制改革165
四 将帅选拔与培养169
五 军事教育和部队训练174
六 代表性的军事教育人物182
第二节 两晋的军事教育187
一 两晋概况187
二 战争形态和作战特点188
三 兵制改革193
四 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194
五 代表性的军事教育人物197
第三节 南北朝的军事教育198
一 南北朝概况198
二 战争形态和作战特点200
三 兵制改革202
四 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204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军事教育212
第一节 隋朝的军事教育212
一 隋朝的历史概况213
二 隋朝的战争和军事体制214
三 隋朝的军事教育训练222
第二节 唐朝的军事教育227
一 唐朝的历史概况227
二 唐朝的战争和军事体制228
三 唐朝的军事教育训练239
第三节 五代的军事教育256
三 五代的军事教育训练256
一 五代十国的历史概况257
二 五代的战争和军事体制258
一 宋朝的建立和灭亡270
第一节 宋朝的建立和政治军事概况270
第六章 宋朝的军事教育270
二 宋朝的政治概况271
三 宋朝的军事体制274
第二节 宋朝的作战思想及其战争特点281
一 平定南北方汉族割据政权的统一战争281
二 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283
三 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284
第三节 宋朝的军事教育训练291
一 讲武教战292
二 建立武举制度,选拔军事人才296
三 创建武学,培养军事人才298
四 禁军和屯驻兵的军事训练301
五 厢兵和乡兵的军事训练313
六 宋朝主要军事著作和军事教育代表人物316
第七章 辽、西夏、金的军事教育329
第一节 辽的军事教育329
一 辽王朝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概况329
二 辽王朝军队的种类和作战特点332
三 辽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335
第二节 西夏的军事教育340
一 西夏王朝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概况340
二 西夏军队的种类和作战特点342
三 西夏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344
第三节 金的军事教育347
一 金王朝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概况347
二 金朝军队的种类和作战特点349
三 金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352
第八章 元朝的军事教育362
第一节 元朝的概况362
一 元朝的政治形势362
二 元朝的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的编制365
一 三次西征368
第二节 元朝的战争及其特点368
二 统一中国369
三 进攻日本和东西亚371
四 镇压农民起义371
第三节 元朝的军事教育训练372
一 教育训练体制372
二 教育训练制度376
三 军事教育训练379
四 纪律与秩序教育386
五 军事教育代表人物388
一 明朝的建立和兴亡395
第一节 明朝的历史概况395
第九章 明朝的军事教育395
二 战争的主要形态和作战特点399
三 明朝的军制402
第二节 明朝的军事教育405
一 明代武学的开设406
二 明代武学的学制和学习内容407
三 戚继光创办的武学馆408
四 武举408
五 军纪教育410
第三节 明朝的军事训练412
一 洪武练兵413
二 永乐练兵416
三 戚继光练兵418
四 孙承宗练兵430
第四节 代表性的军事教育人物432
一 朱元璋432
二 戚继光434
三 孙承宗435
第五节 代表性的军事教育著作435
一 《纪效新书》436
二 《练兵实纪》437
三 《阵记》438
四 《筹海图编》440
五 《武备志》441
第十章 清朝(含太平天国)的军事教育443
第一节 清王朝创业和兴盛时期的军事教育444
一 军事思想和军队特点444
二 军事教育451
三 军事训练456
四 开设武举463
五 军纪教育470
六 军事教育代表人物472
七 军事教育代表著作476
第二节 清王朝衰亡时期的军事教育478
一 晚清的军事思想和军队特点478
二 晚清的军事训练491
三 晚清的军事教育502
四 派遣留学生(游学生)525
五 军事教育代表人物534
六 军事代表性著作541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军事教育544
一 军事思想和军队特点545
二 军事教育551
三 军事训练556
四 武举和招贤559
五 军纪和号令教育562
六 军事教育代表人物568
七 军事著作569
下编575
第十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军事教育575
第一节 民国时期军事政治形势、军队特点与军事教育575
一 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与军队575
二 军阀混战与“攘外必先安内”576
三 日、德、俄、美等国家对中华民国军事教育的影响576
四 军事教育的作用577
一 辛亥革命的准备和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军事教育活动578
第二节 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军事教育578
二 中华民国的第一所军官学校585
第三节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军事教育587
一 一面裁减革命军,一面扩编北洋军587
二 整顿陆军学校教育体制587
三 颁布《陆军军队常年教育顺序令》589
四 组织海、空军的教育和训练589
五 开办“模范团”590
第四节 民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学校591
一 北京陆军大学591
二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594
三 云南陆军讲武堂597
第五节 北洋军阀分裂后一些军队的军事教育599
一 吴佩孚军队的军事教育599
二 冯玉祥部队的军事教育604
三 张作霖奉系军队的军事教育611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教育家614
一 蔡锷的军事教育思想614
二 蒋百里的军事教育思想618
三 杨杰的军事教育思想624
一 孙中山的军事教育思想631
第七节 北伐战争时期的军事教育631
二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636
三 被誉为“西北黄埔”的中山军校649
四 国民革命军的教育训练650
第八节 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的军事教育655
一 蒋介石的军事教育思想656
二 国民政府的军官教育训练664
三 国民党军队的教育训练688
附录 国民党军队在台湾的军事教育693
一 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以后的形势693
二 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教育思想和政策708
三 军事学校720
四 部队训练731
第十二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年代的军事教育(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735
第一节 中国工农红军的产生与发展735
一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735
二 “八七”会议、三大起义及各地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的产生与发展壮大736
三 中国新型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的特色及其伟大意义740
第二节 毛泽东等人的重要论著对军政教育训练的指导意义742
一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742
二 “古田会议决议”742
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744
五 “二苏大”《关于红军问题决议》和毛泽东在会上的报告745
四 毛泽东、朱德签署的第一号训令和朱德的《怎样创造铁的红军》745
六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746
第三节 红军部队的教育训练747
一 政治教育747
二 军事训练753
三 文化学习757
第四节 红军院校教育761
一 红军院校的创立与发展761
二 教育行政与院校行政系统779
三 红军院校教育方针,招生对象和培养目标781
四 红军院校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788
第五节 群众武装与人民群众的军事教育训练803
一 群众武装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教育训练803
二 人民群众的军事教育训练806
第十三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年代的军事教育(二)--抗日战争时期808
第一节 战争方针和建军特点809
一 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809
二 建军特点812
第二节 军事教育815
一 院校教育815
二 拥政爱民教育863
三 尊干爱兵教育864
四 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军事教育865
第三节 军事训练875
一 以战教战,在战争间隙中的训练875
二 在大发展基础上的建军876
三 大规模攻势作战前的军事、政治大整训878
四 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前关于正规作战的训练880
第十四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年代的军事教育(三)--解放战争时期882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跨入一个新的时期883
一 统帅部与战区划分883
第二节 军事训练884
三 武器装备的发展和特种兵建设884
二 部队的编成884
一 开展百日大练兵运动,做好应付全面内战的准备886
二 作战间隙的军事训练887
三 战略反攻和决战中的临战训练890
第三节 军事学校教育893
一 军事学校的大发展893
二 教育方针、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员队伍建设917
第四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教育927
一 学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929
二 学习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法930
三 进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教育931
四 树立运动歼敌的思想932
第五节 军事纪律教育932
一 重新统一规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广泛进行纪律教育933
二 建立健全严格的请示报告制度934
三 开展全民纪律大整顿935
第六节 城市政策教育936
一 学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城市接收方式938
二 学习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939
三 城市政策和城市纪律教育940
第七节 以诉苦教育为主的新式整军运动941
一 民兵、自卫队的组织与训练944
第八节 民兵和人民群众的军事教育944
二 开展拥军、参军和参战运动,把参战民工团办成训练干部的学校947
第十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教育(一)950
第一节 解放军在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的军事教育950
一 建国后解放军的作战任务及中央军委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决策950
二 军事院校及部队训练领导机构的成立954
三 军事院校的成立与发展955
四 重要院校的成立与教育961
第二节 人事解放军的部队训练976
一 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时期的部队训练978
二 全面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时期的部队训练984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部队训练100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民兵1006
一 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重视民兵工作1006
二 加强民兵建设工作1009
三 民兵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1011
第四节 著名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教育家1022
一 毛泽东及其军事教育思想1022
二 朱德及其军事教育思想1031
三 刘伯承及其军事教育思想1041
四 叶剑英及其军事教育思想1050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教育(二)--新时期的军事教育1058
第一节 院校教育1059
一 确立新的办学方针、原则和办学思想,贯彻“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1061
二 逐步理顺培训体制,完善军官教育体系1063
三 改革教学内容,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1072
四 坚持办学的政治方向,把培养人才的政治素质放在首位1075
五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既首先满足学员第一任职需要,又要照顾未来发展1077
六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1078
七 院校与部队相结合,建立人才共育、训用共管的新机制1082
八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083
九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改善教员队伍结构1084
十 实行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087
第二节 部队训练1089
一 立足提高部队训练起点,实行”先训后补“的训练体制1093
二 单兵训练改革--打牢“四个基础”,实现“两个转变”,缩短训练周期1094
三 分队训练改革--逐级训练、逐级合成、逐级形成战斗力1095
四 师、团合同战术训练改革--全面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1096
五 适应新时期特点,加强战役训练1098
六 把部队训练与院校训练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在职干部要突出应用训练1100
七 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1100
八 建立健全训练法规,坚持依法治训1102
九 把军事训练作为部队工作的中心,落实战斗力标准,实现军事上过硬1104
十 勤俭节约,注重效益,做好训练保障工作1106
第三节 预备役训练1109
一 预备役部队训练1109
二 民兵训练1111
三 学生军事训练1113
第四节 全民国防教育1115
一 国防教育对象1119
二 国防教育的目的1120
三 国防教育内容1123
四 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1124
六 国防教育的组织--五位一体的网络体系1125
五 国防教育的领导1125
第五节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1127
一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内涵1127
二 “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1128
三 把军事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的地位1128
四 教育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中心工作1129
五 人才是建军之本1131
六 学校应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1131
七 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1133
八 理想、道德、信念、纪律教育1134
九 军事教育训练的归宿是提高战斗力1134
后记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