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下水水质及其污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下水水质及其污染
  • 李昌静,卫钟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15040·4545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下水水质及其污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水作为溶剂的性质1

第一节 水的成分1

一、水的总同位素成分1

二、氢的同位素成分2

三、氧的同位素成分6

第二节 水分子结构的特点7

一、化学键类型及分子间力9

第三节 元素与溶解有关的性质9

二、离子价13

三、离子势14

第四节 溶解度17

第五节 浓度与活度18

第六节 水的酸碱性(pH值)24

第二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类27

第一节 地下水中元素存在的形式27

第二节 地下水中的常量成分29

第三节 地下水中的微量组分37

第四节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44

第五节 地下水中的有机成分47

第六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类49

一、C·A·舒卡列夫分类法49

二、A·A·布罗德斯基分类法51

三、O·A·阿列金-E·B·波索霍夫分类法53

第一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基本作用58

一、溶滤作用58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58

二、浓缩作用65

三、混合作用65

四、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68

五、脱碳酸作用73

六、生物化学作用73

第二节 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因素75

一、自然地理因素76

二、地质因素80

三、水文地质因素84

四、物理化学因素86

五、物理因素93

六、生物因素98

七、人为因素98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与人体健康99

第一节 环境污染99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的概念及情况101

第三节 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04

一、金属(包括类金属砷、硒)污染物106

二、呈酸根形式的阴离子污染物109

三、有机化合物污染物111

四、放射性污染物112

五、微生物污染物118

第五章 地下水的污染源及途径119

第一节 地下水的污染源119

一、工业“三废”120

二、农业活动124

四、采矿活动126

三、城镇其它污水126

五、石油污染源127

六、海水入侵128

第二节 地下水的污染途径及污染条件分类128

一、通过包气带连续渗入129

二、通过包气带断续渗入130

三、由井、孔、坑道、岩溶通道等直接注入130

四、由地表水体侧向渗入131

五、含水层之间的垂向越流133

第六章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基本理论——弥散理论138

第一节 物质在地下水中的弥散机制138

一、弥散的概念138

二、分子扩散139

三、渗透分散141

四、液体的密度和粘度对弥散的影响146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学模型148

一、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确定性数学模型148

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随机模型152

三、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黑箱模型154

第三节 弥散方程的解析解156

一、一维弥散方程的解析解156

二、二维弥散方程的解析解163

三、考虑源汇项时弥散方程的解析解168

第七章 污染水运移的实验室研究及参数的测定174

第一节 污染水运移的实验室研究174

一、查明污水与地下水及岩石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室试验174

二、研究弥散带演化的模拟试验176

第二节 测定有关参数的实验室方法182

一、分子扩散系数的测定182

二、弥散系数的测定185

三、吸收参数的测定188

四、溶解参数的测定191

第三节 测定有关参数的野外试验方法193

一、单井脉冲法193

二、多井法198

三、单井地球物理法204

第八章 污染地下水的水文地质计算208

第一节 计算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208

第二节 污染地下水运移的近似解析法209

第三节 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污染预测的近似解析法213

一、确定污染水从污染中心流入水源地的可能性214

二、确定开采水中污染物的可能最大浓度216

三、确定首批污染水流入水源地的时间217

四、确定开采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218

第四节 水质污染预测的数值解法221

第五节 水质污染预测的水动力渗流网法226

第六节 水质污染预测精度的评价229

第九章 污染地下水的自净234

第一节 自净作用235

一、微生物被吸附和衰亡作用235

二、微生物分解作用237

三、化学沉淀作用239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239

四、物理化学吸附作用244

五、其他作用250

第二节 污染水沉淀的预测251

一、定性地确定沉淀物的成分及其形成的可能性252

二、预测组分浓度的变化252

三、确定沉淀带最大和最小可能饱和浓度254

第三节 污染组分被吸附的预测260

一、评价吸附作用对该组分迁移的意义261

二、预测组分浓度的变化262

三、计算组分迁移的距离265

第十章 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监测及防治266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调查总述266

第二节 地面调查267

一、污染源及污染途径的调查267

二、一般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269

三、水化学调查270

第三节 勘探试验工作272

一、物探及遥感技术的应用272

二、勘探工作的特点272

三、野外试验工作273

第四节 资料综合整理275

四、室内试验工作275

一、地下水化学污染综合分类的点群分析法276

二、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280

三、图件的编制283

四、报告书的编写285

第五节 地下水的水质监测286

一、监测点网的布置原则286

二、监测内容及采样要求288

三、监测资料整理289

第六节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289

二、治理措施292

三、建立水源地卫生防护带制度293

主要参考文献297

人名索引300

专题名词索引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