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 中日两国的比较与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 中日两国的比较与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2/32802528.jpg)
- 张玉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754261532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银行(学科: 资金管理 学科: 经济体制改革 学科: 对比研究 地点: 中国 地点: 日本) 银行 资金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 中日两国的比较与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言1
0-1 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2
0-1-1 信息与有效市场假说2
0-1-2 信息与非均衡信息4
0-1-3 逆向风险选择与道德风险6
0-1-4 逆向选择效应与道德风险效应8
0-2 信息非均衡与中日银行不良资产及现状9
0-2-1 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现状10
0-2-2 信息非均衡是否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原因11
0-2-3 任何金融体制都会产生银行不良资产13
0-3 创造相对均衡信息化解银行不良资产15
上篇19
第一章 信息非均衡与央行、商业银行、企业行为19
1-1 信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20
1-1-1 博弈论中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0
1-1-2 几个经典的博弈论模型27
1-1-3 纳什均衡与多次博弈39
1-2 金融体系中三类主体的决策目标41
1-2-1 中央银行的决策目标42
1-2-2 公众的决策目标与理性预期45
1-2-3 均衡信息条件下央行与商业银行、银行与企业的理性较量48
1-3 金融体系中三类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51
1-3-1 央行的相机抉择与单一货币政策效应51
1-3-2 均衡信息条件下的银行资产—负债平衡关系的约束54
1-3-3 银行违规获利的诱惑57
1-3-4 企业的逆向选择与行为异化60
第二章 政府(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信息非均衡63
2-1-1 中央银行的决策规则64
2-1 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64
2-1-2 中央银行决策目标的最小信息优势66
2-1-3 中央银行的扩展信息优势68
2-1-4 货币政策计划信息的披露71
2-2 政策传导机制与学习速度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73
2-2-1 公众学习速度对政策效果的影响73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75
2-2-3 货币需求预测、供给控制和信息披露误差的影响78
2-2-4 信息传导机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81
2-3 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83
2-3-1 商业银行的决策目标84
2-3-2 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与逆向选择86
2-3-3 商业银行选择企业的信息优势91
2-3-4 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信息优势93
2-3-5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信息约束95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息非均衡99
3-1 企业的信息优势99
3-1-1 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息非均衡100
3-1-2 逆向选择模型103
3-1-3 道德风险模型107
3-2 企业的投资风险与逆向选择110
3-2-1 企业的风险类型110
3-2-2 风险大小与贷款定价114
3-2-3 企业的逆向选择117
3-3 银企信息非均衡与银行资产120
3-3-1 信息非均衡与信贷风险120
3-3-2 信息非均衡与企业行为异化124
3-3-3 企业效益与银行资产126
第四章 中日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133
4-1 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与分类133
中篇133
4-1-1 中日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134
4-1-2 贷款的风险分类135
4-1-3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分类139
4-1-4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分类144
4-2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147
4-2-1 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的现状147
4-2-2 “银行不倒神话”的破灭152
4-2-3 巨额不良债权对金融业的影响154
4-3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知多少156
第五章 战后日本金融体制的特征与金融改革161
5-1 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特征162
5-1-1 严格的政府规制162
5-1-2 金融业务分离164
5-1-3 占主导地位的间接融资165
5-1-4 超额贷款和超额借款166
5-1-5 人为低利率167
5-2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大爆炸”168
5-2-1 金融自由化改革169
5-2-2 “大爆炸”式的金融体制大改革172
5-3 独具特色的银企关系:主银行体制176
5-3-1 日本主银行体制运行的背景177
5-3-2 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1
第六章 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特征189
6-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回顾190
6-1-1 改革的启动阶段(1979—1983)190
6-1-2 纵深改革发展阶段(1984—1989)193
6-1-3 金融改革深化、加速阶段(1990—1994)195
6-1-4 初步形成市场金融体制架构阶段(1995— )196
6-2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201
6-2-1 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职能弱化202
6-2-2 长期的利率管制205
6-2-3 高负债发展模式与间接融资为主209
6-2-4 严格的市场准入与分业管制212
6-2-5 国有专业银行垄断经营、所有制单一215
6-3 “难兄难弟”式的银企关系217
6-3-1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的特征218
6-3-2 “难兄难弟”式银企关系的形成223
第七章 体制性原因导致信息非均衡227
7-1 中日金融体制的共同点:金融压制227
7-1-1 金融压制与信贷配给228
7-1-2 金融压制的特征232
7-2 中日两国都是“强政府”国家类型237
7-2-1 日本的“强政府”表现238
7-2-2 中国的“强政府”表现245
7-3 结论:体制性因素导致信息非均衡252
7-3-1 日本金融体制性因素导致信息非均衡253
7-3-2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体制性因素258
下篇265
第八章 从体制入手创造相对均衡信息265
8-1-1 信息非均衡与信用风险266
8-1 信息非均衡与金融风险266
8-1-2 信息非均衡与流动性风险269
8-1-3 信息非均衡与其他金融风险272
8-2 机制设计理论与相对均衡信息275
8-2-1 均衡信息的相对性276
8-2-2 信息非均衡与资源配置效率278
8-2-3 从体制上着手创造相对均衡信息条件281
8-3 创造政府与银行的相对均衡信息284
8-3-1 强化中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284
8-3-2 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金融监管291
8-4-1 人为低利率与金融市场295
8-4 消除金融压制,实现利率市场化295
8-4-2 实现利率市场化299
第九章 日本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303
9-1 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有效配置资源304
9-1-1 影响日本资本市场效率的因素304
9-1-2 强化改革,提高资本市场效率310
9-2 银企关系再造318
9-2-1 日本主银行体制的缺陷318
9-2-2 主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22
9-2-3 银企关系再造323
9-3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325
9-3-1 金融法制建设薄弱326
9-3-2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333
9-4 采取多种措施化解银行不良资产340
9-4-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340
9-4-2 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增强冲销能力344
9-4-3 政府注入资金347
第十章 中国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353
10-1 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金融监管354
10-1-1 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354
10-1-2 加强金融监管360
10-2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和步骤365
10-2-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方式365
10-2-2 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应该是渐进型的368
10-2-3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371
10-3 借鉴主银行体制,建立新型银企关系373
10-3-1 主银行体制的信息生产功能374
10-3-2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的经验和教训376
10-3-3 建立市场型的银企关系379
10-4 国有企业和银行进行市场化改革382
10-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383
10-4-2 提高信贷质量,向商业银行过渡387
10-5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重组银行不良资产391
10-5-1 注入资本金,建立充足的呆帐准备金391
10-5-2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395
10-5-3 采取综合措施,化解不良资产398
结束语403
一、体制性因素是信息非均衡的根本原因404
二、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化解不良资产406
参考文献409
后记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