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张世英文集 10 随笔、回忆录及其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张世英文集 10 随笔、回忆录及其他](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2784646.jpg)
- 张世英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7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张世英文集 10 随笔、回忆录及其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北窗呓语3
序3
(一)北窗呓语5
“为己”与“为人”5
寂寞与孤独8
“不识危微”10
无家可归与有家归未得12
“这一个”和“都一样”14
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17
为何有新时代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20
嗅觉灵敏的王国——读赫拉克利特残篇札记24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7
时间与人生30
揭开抽象的帷幕35
灵与肉的较量37
师心与师古39
“嗟来食”41
重游三峡随想43
香港:我已经长大成人了45
人乎物乎47
寓所与深渊54
顽石点头61
“天下乌鸦一般黑”与“白发三千丈”68
知趣不知趣75
(二)悲亡父,悼亡妻77
一个幽灵的叹息77
“欲话苦难言”——《若兰诗集》序82
(三)学术与思想漫谈91
郢书燕说——评外国哲学研究中的一种现象91
名人权威也要同读者对话95
两个时代两代人——回忆“文化大革命”前的《哲学》专刊99
市场经济与终极关怀104
关于提高道德意识的一点思考108
传统与现在111
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117
西方的孔子——康德在中国122
万物如一——黑格尔的诗篇《埃琉西斯(Eleusis)——致荷尔德林》126
(四)书评与序135
重读冯友兰解放前的《中国哲学史》——在冯友兰诞辰101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135
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评梁志学《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138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前瞻——为李超杰主编的《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所写的序言142
哲学走进画廊146
“道德秩序是我们的上帝”——读《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148
“把哲学从孤寂境地中拯救出来”——评张慎的《黑格尔传》152
“为了寻找家园”——为严平《高达美》一书所作的序157
中国与德国哲学的对话——《德国哲学丛刊》发刊辞160
(五)学术生涯162
书斋的历程162
谈谈哲学史的研究和论文写作165
漫谈学习与研究174
一本延误了二十年的写作——《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序178
关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张世英先生访谈录181
哲学的最高任务——访张世英186
近十多年来的思路——《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自序189
无言之师——我与商务印书馆193
人生哲理两茫茫,探索追寻兴味长195
我与北大212
(六)诗十一首217
张世英回忆录221
序221
(一)成长历程222
我的故乡柏泉222
我的家庭教育224
夜梦中成功证明了“九点圆”227
人生的“借贷簿”上,何处有平衡228
怀念我的中学国文老师詹学时先生230
从学理科转变到学文科232
初进西南联大,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235
数学第一 化学零分237
文学家李广田先生要我用白话文写作239
听刘文典讲《红楼梦》242
陈岱孙先生的严谨244
吴宓先生的启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246
在西南联大,旁听蔚然成风249
西南联大的图书馆——茶馆250
我有幸熟读了《哈姆雷特》的英文原本252
引领我走上哲学之路的贺麟先生254
养育我哲学生命的恩师冯文潜先生257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把我引向了西方哲学259
汤用彤先生的玄远之境和趣闻263
金岳霖先生的大度266
闻一多先生和我的人生转折268
我是怎样走出象牙之塔的272
走出象牙之塔以后 误入歧途三十年274
我也当过政治课教员277
我第一次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的窘态279
1956年知识分子的春天280
我们是怎样参加“大跃进”运动的282
在政治运动的夹缝中做了一点“学问”283
在回归自我思想家园的途中285
一本拖延了二十年的小书290
一本让我下了一番死功夫的书291
我无意中参与了一场学术争论292
我讲授“哲学导论”课程时的喜悦294
孙月才和陈泽环激发了我撰写《境界与文化》一书298
心理学家朱滢促进了我的哲学反思301
实话不能实说?304
(二)生活情趣306
“欲话苦难言”306
我爱打抱不平308
黄浦江岸落水被救 秦皇岛上同舟行窃309
瞒着父母带弟弟出走310
我的“喜欢”与“不喜欢”312
第一次去北戴河313
什么是我最高兴的时刻315
我爱旅游317
重游三峡随想319
白发归来思万千321
观土家族女孩抛绣球324
我学着用电脑326
九十习字328
中关园:人文荟萃的百花园330
我喜欢无标题音乐332
游溪口,见到“蒋介石”334
我的两只眼睛336
天池镜泊洗胸怀339
永不消逝的一件红毛衣341
壬辰岁末游三亚345
(三)社会交往347
终生为官 书生本色——忆加凡学兄347
忆中学同学仓孝和350
我所知道的熊十力352
我和陈序经先生曾经是邻居354
建国初期的一个老干部形象——潘梓年355
我的一位良师益友——石峻357
一位不能忘记的老朋友——吴江359
周扬说他重理论重学术361
一个让我“没有想到”的学者——龚育之362
林彪也懂点哲学364
和散文家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366
一句不小心的话,结识了梁从诫367
宗白华先生的“沉重”368
游武夷山,忆张岱年先生370
博学诚挚的任华教授373
忆王玖兴学长374
我和汪子嵩是好朋友377
一位“存真心”“做真人”的学者薛德震380
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忘年交黄克剑381
与格洛伊教授的亲切交往382
从排队等候看到的一点中西差异385
在武汉举行的一次国际哲学讨论会386
与贾克·董特教授、高宣扬教授在巴黎的一次交谈390
我与商务印书馆393
两个时代两代人394
耕耘在《光明日报》的园内与园外395
我与北大398
我与《北京大学学报》399
我到中央党校讲过不少课401
北师大讲课的一点感受402
我与武汉大学404
北大哲学系的一百年406
和一位大本二年级生对话政治课410
佛门法师强调“不能脱离政治”411
从高考生文言写作想到的413
与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先生的一次交谈416
意外的“神交”418
其他散文随笔423
(一)杂文423
蜘蛛、蚂蚁和蜜蜂——既要反对脱离实践的唯心论,又要从实践总结出科学理论423
关于怀疑论者的一件轶事425
对神秘主义思潮要进行有分析的批判——《社会科学战线》创刊五周年笔谈427
德国哲学中人的问题——记武汉国际哲学讨论会430
哲学史上的主体性433
开幕词436
人类向往永久和平——记第八届国际康德哲学大会438
放眼全球,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迈进442
民主与科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444
漫谈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447
源头活水——《跨世纪学人文存》笔谈451
哲学的新方向与终极关怀新解——兼就拙著《进入澄明之境》答梁志学先生问453
长相思与老处女464
会通中西 不断创新466
我最喜爱的十本书468
顽石文化与钢筋文化473
求索于天地间474
博学慎思476
发掘老子哲学中的科学基因——关于《论语》与《老子》的一点比较478
北大人学术思想的一面镜子480
感受《学术月刊》的学术特色482
《江海学刊》——我学术生涯中难忘的一页484
世界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487
世博与中西文化491
追求哲学之美493
浅谈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互补496
智慧与知识——从河南内乡衙内征联想到的500
客观性的两重含义——兼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异同503
最美青年的精神境界505
遥远的想象506
(二)书序、书评510
一本反对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好书510
为艾四林《哈贝马斯》一书所作的序514
“追寻可能的世界”——语桥的《爱与思语》读后517
为毛萍《沉重的诱惑——技术时代的思考》一书所作的序520
黑格尔《小逻辑》(节选本)选编者前言522
刘永富《黑格尔哲学解读》序525
一套集学术研究与通俗化为一体的思想家丛书527
黑格尔《逻辑学:哲学全书·第一部分》中文版序529
为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一书所作的序538
为胡自信《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一书所作的序543
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哲学何为——杨寿堪学术论丛》简评547
《美学中国》:一部独具特色的美学巨著549
站在哲学巨人的肩膀上远望——谈谈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意义553
(三)访谈557
面向世界的中国哲学——访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张世英教授557
人生哲理两茫茫——张世英教授的哲学人生560
哲学的问题与方向探讨——访张世英教授564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571
张世英:散步时还想哲学问题574
张世英:那些美丽而空幻的理想581
张世英:三十年求进步,三十年寻归途586
哲学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张世英先生的境界之学591
中法哲学家眼中的“天人合一”595
我的西南联大——张世英的片断记忆601
中华精神现象学的自我维度——访著名哲学家张世英612
当代人文主义与中国古代哲学有诸多相通之处——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618
独立思考:学术进步的核心要义——关于消除中国传统文化弊端的对话625
张世英:回归自我精神家园64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650
张世英:面对现实 超越现实653
(四)自述656
“冯唐易老岁蹉跎”——学术生涯自述656
治学心得662
改革开放——我哲学生涯的分水岭666
我的哲学人生672
“革命年代”的问学之路688
我的哲学追求695
诗十六首716
附:张世英主要论著目录(不含合著)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