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三卷 秦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三卷 秦汉](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2629192.jpg)
- 孟祥才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三卷 秦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封建社会初期阶段的秦汉社会(公元前221—220年)1
一 秦朝的建立与灭亡(前221—前206年)1
二 西汉的建立与灭亡(前205—24年)7
三 东汉的建立与灭亡(25—220年)13
第二节 秦汉社会的阶级结构 国体与政体19
一 阶级结构及其变化19
二 国体与政体34
第二章 皇帝制度40
第一节 皇帝、皇位与皇权40
一 名号的由来与皇帝制度的确立40
二 皇位与皇权43
第二节 礼仪制度45
一 礼制45
二 宫室48
三 封禅51
四 祭祀55
五 舆服60
六 陵寝62
第三节 太子制度65
一 太子制度的确立与演变65
二 层出不穷的废立风波67
三 太子官属76
太子太傅、少傅76
其他官属78
第四节 后宫制度79
一 皇太后、皇后与嫔妃79
二 皇太后宫官81
三 皇后宫官82
四 废立皇后的斗争83
第五节 外戚制度91
一 外戚制度及其发展变化91
二 外戚专权与政争92
第六节 宦官制度99
一 宦官制度的由来和发展变化99
二 宦官擅权与秦汉政治105
第七节 皇帝制度的特征111
一 神秘性(君权神授与天人合一)111
二 宗法性(皇位世袭)与排他性(皇权无限)114
第三章 中央决策系统118
第一节 决策系统的构成与机制转换118
一 御前会议118
二 宰辅会议——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120
三 百官会议123
四 内侍参与决策125
五 机制转换——诏、制、敕、令等的颁布程序与施政方式127
第二节 决策依据与信息传递渠道130
一 上计制度131
二 各级官吏的章 奏疏报132
三 监察系统所搜集情报137
四 朝廷所遣大臣出巡所获情报139
五 纳谏及广开言路所获信息140
第三节 运行机制143
一 内朝(中朝)与外朝143
二 朝议与廷争144
三 皇帝的最终裁决权147
第四节 决策的特点与效应149
一 决策的特征149
二 后果与历史局限152
第四章 中央行政体制154
第一节 三公和丞相制度154
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和上公154
二 丞相制度156
(一)丞相制度的由来和发展完善156
(二)丞相的职掌与丞相府的构成157
(三)皇权与相权的此长彼消158
三 御史大夫159
(一)御史大夫的设立与发展159
(二)御史大夫的属官161
四 太尉163
第二节 中央其他行政机构及其职能165
一 太常和宗正165
二 光禄勋和卫尉168
三 太仆和执金吾170
四 廷尉171
五 大鸿胪(典属国)与将作大匠173
第三节 中朝官174
一 大将军与将军174
二 尚书台179
(一)尚书台的由来与演变179
(二)尚书台的职权与机构181
(三)领、平、视、录尚书事185
三 侍中、给事中等加官187
(一)侍中、左右曹、诸吏187
(二)散骑与中常侍190
(三)给事中与给事黄门191
第四节 税收与财政管理193
一 大司农193
二 少府198
三 水衡都尉与货币铸造202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204
第一节 州204
一 司隶校尉204
(一)司隶校尉的设立与演变204
(二)司隶校尉的职权与属官205
二 刺史 州牧207
(一)由监察御史到刺史、州牧的演变207
(二)刺史的职权及其幕僚组织209
第二节 郡、县、王国和少数民族212
一 内史、三辅与河南尹212
二 郡守及其佐官属吏214
(一)郡守的职权214
(二)郡的佐官与属吏221
三 县与乡里基层官吏229
(一)县令、长及其属吏229
(二)乡里基层官吏236
(三)户籍制度243
四 王国、侯国及其官吏245
(一)王国制度245
(二)侯国官吏251
五 少数民族地区官吏254
第三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259
一 行政、司法、军事与财政合259
二 运行机制及其特点262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64
一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264
二 集权与分权的斗争267
第六章 司法制度273
第一节 法律制度273
第二节 从廷尉到亭长、游徼的组织机构283
第三节 司法程序293
第四节 职责与权力行使方式296
第五节 秦汉司法制度的特点与局限302
第七章 监察制度305
第一节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监御史、督邮、廷掾305
第二节 刺史的设置315
第三节 职责、权力与制衡323
第四节 特点与局限331
第八章 军事制度335
第一节 皇帝与指挥系统335
一 皇帝与军权335
二 中央军指挥系统336
(一)太尉、将军与其他军官336
(二)南军与北军339
三 地方军事指挥系统与边境地区军事指挥系统342
第二节 编制与管理体制344
一 编制344
(一)兵役制度344
(二)兵种与编制346
二 管理体制348
第三节 军队在政权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349
第九章 教育制度351
第一节 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51
第二节 两汉的教育制度354
一 太学的创立和发展354
二 四姓小侯学鸿都门学357
三 郡、县地方学校的建立和发展360
四 私学362
第十章 人事管理制度367
第一节 选官制度367
一 察举367
二 征辟371
三 考试373
四 任子、纳赀、卖官及其他374
五 选举法规与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377
第二节 任用与考课制度381
一 任用方式381
二 任用法规与任用期限384
三 考课与上计387
四 迁降与赏罚391
第三节 赐爵、秩俸、朝位以及印绶、玺、节 和舆服制度394
一 秦朝的赐爵制度394
二 两汉赐爵制度及其演变395
三 秩俸与朝位制度398
四 印绶与符节400
五 车舆与冠服403
第四节 行政法典与监督制度405
一 秦的行政法典405
二 两汉的行政法典407
三 御史纠弹与谏官制度409
第五节 休假与致仕制度413
一 休沐与告宁413
二 致仕和优恤415
第六节 掾吏制度417
一 官、吏的区别417
二 掾吏的政治地位、作用及弊端结语428
一 世界古代历史上最先进的制度428
二 秦汉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