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
  • 伍晓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实与名3

解构正名3

一、(无)解(之)题3

二、不可辩证解决的“自相矛盾”11

三、初正解构之名18

四、初解正名之构28

五、名何以可“僭窃”?36

六、正名之政与政之正名46

1.正名之政46

2.政之正名51

七、(不)结(之)论63

言与道71

“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71

一、引言71

二、《论语》中的论辩72

三、圣人之不辩与中国传统中之辩75

四、“予欲无言”81

五、“巧言乱德”84

六、“佞人殆”86

七、“慎于言”、“先行其言”、“正名”91

八、《论语》中之“修辞”:反问与提喻96

九、结论102

“道”何以“法自然”?105

一、引言105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107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113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115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122

六、“道法自然”与“道生……万物”126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129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133

情与性137

心性天人:重读孟子137

一、引言:阅读作为署名137

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139

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48

四、“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154

五、“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61

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65

七、“仁也者,人也”172

八、余言:阅读期待阅读176

情与人性之善178

上篇情——从(事)物之(实)情到人之(感)情180

一、(事)物之“(实)情”180

二、从人之“(实)情”到人之“(感)情”183

三、感—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187

下篇 恻隐之心与人性之善190

一、从“不忍人之心”中之“忍”说起191

二、忍与“不动心”194

三、我作为必然要为他者忍痛而又“不忍”他者之痛者197

四、“具(有)(身)体”的恻隐之心201

五、恻隐之心作为“感(觉)”与“(感)情”203

六、“性无有不善”207

莱维纳斯与孟子,或,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211

同与和225

思和225

一、和之思念,和之思考225

二、出于分、别、离、异又欲结束分、别、离、异之和227

三、宰夫之和:和的一种模式及其问题230

四、至大无外之同233

五、另一种和:相应与应和235

六、由这样的和而至另一种同240

父与子247

“若保赤子”——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之政247

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247

二、“以天下为一家”的伦理意义:“百姓有过,在予一一人”250

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家伦理关系的两面性253

四、天子—家长与子民之间的“不平等”257

五、有关公正、法律和制度之基础的思考261

六、从“君—主”到“民—主”?266

有与Sein273

汉语语境下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273

一、“有——存在”273

二、“Sein”的汉语翻译276

三、从现代的“存在”(Sein)回到传统的“有”280

四、汉语之“有”的独特之处284

五、“有”与“Sein”288

失之交臂?——牟宗三与海德格尔的哲学遭遇290

一、追求“道德的形上学”的建立290

二、人必须是上帝:“智的直觉”与物之朗现293

三、牟宗三与海德格尔:失之交臂的遭遇295

人与我303

他者“的”迫害——鲁迅与莱维纳斯303

一、引言:中国的现代性——渴望“人各有己”303

二、诞生于他者之迫害中的己305

三、普遍的吃人历史与吃人现实307

四、妄想中的洞见310

五、莱维纳斯所讲的关于我与他者的哲学故事316

六、对弱肉强食意义上的“吃人”的批判320

七、在鲁迅的狂人之后找回“仁人”325

我之由生向死与他人之无法感激的好意——重读鲁迅《过客》330

一、那似路非路者330

二、暧昧的黄昏332

三、遭遇:问题的开始?333

四、既已为(过)“客”,焉能无“主”(人)335

五、偶然的必然337

六、决定:因为他者338

七、那感激不了的好意340

八、危险的纠缠,沉重的背负341

九、“生”之“命”:那无声的催促与叫唤343

十、他者:我之“定命”346

十一、走向超越我之死348

史与事353

文学“史”可能吗?353

主要参考文献363

后记3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