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心雕龙》与文艺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心雕龙》与文艺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2536430.jpg)
- 胡海,杨青芝著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心雕龙》与文艺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通古今之文理,化争议为通识1
第一章 文章自觉与纯文学观念萌芽25
第一节 先秦语境中的“文学”26
一、“孔门四科”与孔子“四教”26
二、由子游、子夏看“文学”所指30
第二节“文章”自觉和文章学创生34
一、汉代“文章自觉”在于写作实践变化34
二、重道轻文观念之变36
三、六朝“文章自觉”在于论文之说兴起42
四、由“文学”词义微变看文学自觉端倪45
第二章 文章学原理和纯文学理论胚胎51
第一节《文心雕龙》的学科定位51
一、“情文”的误读与正义52
二、刘勰以诗为“文”而非纯文学54
三、文章概论和文章学原理的结合58
第二节 古今文论的主要联结点62
一、本体论及相关范畴和命题62
二、文体论和当代文论中的文本论67
三、写作论与接受论68
第三节 道圣经一体的文章学原理70
一、《原道》与文章本源71
二、《征圣》和《宗经》确定文章之正轨74
第四节 文学特性的初步揭示82
一、《诠赋》中的纯文学观念82
二、《神思》与艺术思维87
三、《物色》和《知音》揭示文学特殊规律90
第三章 论文之说的分流和文章正轨的承变95
第一节 纯文学文体背离主流观念95
一、文体分流的观念原因96
二、纯文学文体分论孕育新的文学观念99
第二节“文章之学”强化明道经世观念107
一、“文学”作为官学的传承107
二、文章学在古代学科中的比较定位109
三、《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文学观念112
第四章 纯文学理论生成与“文学”学科转型116
第一节 近现代之交的“文学”学科116
一、词章学与“文学”的分合异同117
二、官定学制中的“文学”和“文学研究法”120
三、小说沟通纯文学与明道经世文章128
四、词章学与美学的接轨136
第二节 中西“文学”概念的统一和观念的兼容141
一、literature从一般到特殊141
二、清末民初中国学者对“文学”的不同理解144
第三节《文心雕龙》现代转换的建构性和局限性148
一、承古启今的《文学研究法》149
二、现代龙学参与文学概论教材建设154
三、《文心雕龙》与现代文论的疏离162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接续明道经世传统166
第一节“文艺学”的中国特色166
一、“文艺学”名称由来167
二、文艺与意识形态结合173
第二节 当代文学概论教材的“原理性”177
一、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理论教材的“马列化”178
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结合的代表作分析182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在理路185
第三节 马列文论学科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190
一、马列文论与文学概论的分流190
二、经世精神和人本主义193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参照下的中国文艺美学198
第一节 西方美学启示新的文艺观199
一、精神自由的美学和明道经世的美育199
二、两种对立文艺美学观的会通205
第二节 与文学基本问题有关的美学原理209
一、美学领域的本体问题210
二、美的定义和美学对象214
三、美的界定或美的事物的特征218
四、美感的本源221
第三节 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的美学概论223
一、美的载体224
二、美的范畴或类型226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外关系228
四、美学和美育的特殊重要性229
第七章“中体”视角的西方文学观念与方法231
第一节 基于叙事文体的古典诗学232
一、“诗与哲学之争”233
二、柏拉图对诗和诗人的批判236
三、亚里士多德确立西方古典诗学传统241
第二节 从美学到文学理论247
一、审美和认知、功利的区分247
二、语言和文本角度的“文学性”研究251
第三节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256
一、韦勒克、沃伦论文学对象与学科258
二、文学理论研究的两种基本模式或方法263
三、文化研究在中西方的不同境遇269
结语276
参考文献284
后记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