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冷轧带钢生产 (上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W·L·罗伯茨 著
-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冷轧带钢生产 (上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轧制的历史1
1-1 轧制的早期历史1
上册目录1
1-2 欧洲热轧钢的后期发展5
1-3 美国早期的轧钢生产8
1-4 轧机的动力来源11
1-5 冷轧的历史发展13
1-6 现代的一次冷轧设备14
1-7 二次冷轧机18
1-8 箔材轧机19
1-9 平整或光整轧机19
2-1 引言21
第二章 冷轧机的各种型式21
2-2 二辊轧机22
2-3 三辊轧机23
2-4 普通四辊轧机23
2-5 斯特克尔式轧机25
2-6 弗罗林小弹性变形轧机26
2-7 预应力四辊冷轧机27
2-8 施罗曼轧机30
2-9 Y型轧机32
2-10 六辊式轧机33
2-11 罗恩型多辊轧机和森吉米尔轧机34
2-12 连续式轧机38
2-13 连续式薄板轧机41
2-14 轧制镀锡板用的连续式轧机42
2-15 全连续式冷轧机46
2-16 平整或光整轧机50
2-17 二次冷轧机53
2-18 箔材轧机56
2-19 可逆式冷轧机58
第三章 冷轧机的组成部件62
3-1 引言62
3-2 工作辊及其轴承63
3-3 支持辊及其轴承64
3-4 轧机牌坊66
3-5 轧机的基础69
3-6 轧辊平衡系统70
3-7 轧辊的调位系统71
3-8 工作辊换辊装置73
3-9 轧机的保护装置75
3-10 轧辊的冷却与润滑系统77
3-11 联接轴与联轴节78
3-12 人字齿轮80
3-13 齿轮箱81
3-14 主联接器83
3-15 直流驱动电机84
3-16 交流电动机86
3-17 给轧机电动机供电的电动—发电机组88
3-18 直流电动机的静止式供电系统89
3-19 交流电动机的静止式供电系统92
3-20 惰辊与张力辊系93
3-21 带卷箱与拆卷机95
3-22 卷取机97
3-23 带卷输送设备99
3-24 轧机的仪表装置101
3-25 操作控制102
第四章 轧辊及其轴承104
4-1 引言104
4-2 轧辊的化学成分104
4-3 轧辊的尺寸106
4-4 套筒式轧辊的设计107
4-5 轧辊的铸模109
4-6 轧辊铸造中的熔注技术110
4-7 锻辊及锻制辊套的生产111
4-8 铸钢轧辊的热处理114
4-9 锻钢轧辊的热处理114
4-10 锻钢轧辊的重修118
4-11 轧辊的研磨120
4-12 轧辊的毛面加工122
4-13 辊径的测量与配对124
4-14 轧辊的表面光洁度及其测量125
4-15 辊面硬度的测量129
4-17 轧辊中的应力131
4-16 用于辊面研究的复制模技术131
4-18 轧辊中的残余应力132
4-19 用实测应变值计算残余应力135
4-20 轧辊的热应力137
4-21 工作辊与支持辊之间的接触应力138
4-22 轧辊因弯曲和剪切引起的挠度140
4-23 轧辊挠度的抵偿143
4-24 辊颈的应力集中144
4-25 轧辊在投入使用前及在使用中发生的损坏146
4-26 时效开裂148
4-27 轧辊掉皮149
4-28 源于轧辊中孔的轧辊疲劳破坏155
4-29 轧辊的磨损156
4-30 提高支持辊寿命的实际措施157
4-31 采用压光与镀铬办法延长轧辊寿命159
4-32 轧辊的轴承座160
4-33 滚动轴承162
4-34 滚动轴承的润滑168
4-35 套筒式(油膜)轴承170
4-36 油膜轴承的润滑172
4-37 辊颈轴承的密封173
第五章 冷轧机的仪表装置与自动控制176
5-1 合用仪表装置的效用176
5-2 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设立地点176
5-3 电压表与电流表177
5-4 测速计180
5-5 轧辊位置与轧辊开度指示器181
5-6 轧制力测量系统185
5-7 轧机牌坊应力的测量186
5-8 采用应变片的压头186
5-9 压磁式压头188
5-10 转矩监测装置190
5-11 对液压系统的监测190
5-12 对轧制液的监测193
5-13 所轧带材的厚度测量193
5-14 西姆斯测厚法194
5-15 连续式接触测厚仪195
5-16 X射线测厚仪197
5-17 放射性同位素测厚仪198
5-18 延伸率计201
5-19 张力仪202
5-20 辊缝中前滑的测量204
5-21 带卷的测量系统204
5-22 轧机数据的记录205
5-23 纸带式笔录装置206
5-24 模—数转换207
5-25 数据累积系统208
5-26 自动控制系统211
5-27 可逆式轧机的自动减速与停车装置212
5-28 厚度自动控制(AGC)系统213
5-29 单机架轧机的AGC系统214
5-30 用于连轧机的AGC系统215
5-31 平整机延伸率的自动控制218
5-32 恒定带材送入角控制219
5-33 带材引导系统220
5-34 预排程序的控制系统221
5-35 计算机控制系统222
5-36 数字计算机控制系统223
5-37 模拟计算机控制系统226
第六章 冷轧润滑229
6-1 引言229
6-2 辊缝中摩擦的必要性230
6-3 辊缝中剩余摩擦的作用233
6-4 干轧时的摩擦条件234
6-5 理想轧制润滑剂的特性237
6-6 用水作为轧制润滑剂238
6-7 常用的轧制润滑剂239
6-8 施加轧制润滑剂的方法242
6-9 热轧带钢酸洗后的涂油245
6-10 薄板轧机的轧制润滑剂247
6-11 镀锡板连轧机的轧制润滑剂247
6-12 不锈钢和硅钢冷轧用的润滑剂248
6-13 镀层产品轧制中的润滑249
6-14 轧辊磨损及轧辊镀层的利用252
6-15 循环乳化液中发生的变化254
6-16 润滑剂对所轧带钢表面光洁度的影响256
6-17 润滑剂对所轧带钢板型的影响259
6-18 带钢上的残留油膜261
6-19 润滑剂评价的标准264
6-20 在实验轧机上润滑剂的综合评价264
6-21 轧制时摩擦系数的直接测定268
6-22 前滑为零时测量摩擦系数270
6-23 在一定的前滑条件下计算摩擦系数273
6-24 由轧制力和带钢试验数据计算摩擦系数275
6-25 在台式试验机上测定摩擦系数和承载能力281
6-26 倾点、粘度和粘度指数290
6-27 油的表面张力和乳化液的冷却性能296
6-28 皂化值、碘值、过氧化物值、pH297
值和自由脂肪酸含量297
6-29 影响摩擦系数的润滑剂性能299
6-30 摩擦系数与各种轧制参数的依存301
关系301
6-31 润滑剂的摩擦特性308
6-32 金属镀层对摩擦特性的影响311
6-33 乳化液稳定指数及其测定313
6-34 乳化液化学稳定性试验314
6-35 润滑剂的可清除性和焚除性316
7-1 引言317
7-2 带钢塑性变形时的能量消耗317
第七章 冷轧过程的热行为317
7-3 消耗于辊缝的摩擦能量321
7-4 轧辊轴承和机架上的其他能量损失322
7-5 辊缝中的最高温度324
7-6 轧辊与带钢之间摩擦能量的分配326
7-7 工作辊的预热327
7-8 传热的基本原理330
7-9 由带钢到轧辊的热传输334
7-10 静止轧辊的空气冷却337
7-11 转动轧辊的空气冷却339
7-12 水和轧制液自轧辊带走的热量343
7-13 工作辊—支持辊接触处的热传输346
7-14 工作辊的温度测量347
7-15 支持辊的温度测量349
7-16 轧制带钢的冷却351
7-17 冷轧过程的热平衡(单机可逆357
轧机)357
7-18 连轧机的温度模型362
7-19 能维持适当冷却的最小工作辊径366
7-20 喷嘴和集液管设计369
7-21 直接式润滑系统372
7-22 循环润滑系统374
7-23 循环润滑系统用的过滤器377
上册参考文献381
8-1 引言389
性能389
8-2 铁及其性能389
第八章 钢的物理性质和变形389
下册目录389
8-3 板带轧制中所用各种型号393
的钢393
8-4 钢在冷轧前的加工处理398
8-5 结晶方向和晶面(密勒指402
数)402
8-6 晶体点阵的结构缺陷405
8-7 晶粒结构410
8-8 晶粒内的亚晶界和晶胞413
8-9 铁的合金415
8-10 铁-碳平衡相图417
8-11 奥氏体419
8-12 奥氏体的分解422
8-13 珠光体和贝氏体424
8-14 马氏体425
8-15 不锈钢427
8-16 磁性合金431
8-17 应力433
8-18 应变435
8-19 弹性应力-应变的关系437
8-20 塑性变形中的物理机制441
8-21 bcc和fcc结构中的滑移面443
和滑移方向443
8-22 钢中轧制织构的形成444
系445
8-23 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关445
8-24 滑移线场理论446
8-25 工件的条件屈服强度447
8-26 低应变速率下屈服应力的448
测定448
8-27 温度对屈服强度的影响451
8-28 显微组织对屈服强度的影响453
8-29 应变速率对屈服强度的影455
响455
8-30 高应变速率下屈服强度的458
测量458
8-31 动态屈服的理论状况459
曲线461
8-32 应力-应变(加工硬化)461
8-33 剪应力与结晶方向的关系465
8-34 加工硬化的理论问题467
8-35 变形能468
8-36 储能及其释放469
第九章 轧制力的数学模型471
9-1 引言471
9-2 有关轧制润滑的假设472
9-3 冷轧中的应变速率473
9-4 变形轧件的特性474
9-5 工作辊的弹性压扁474
直径的希契科克表达式477
9-6 接触弧长度和变形后轧辊477
9-7 希契科克方程的可用性482
9-8 研制轧制模型时常用的假486
设486
9-9 压力沿接触弧的分布(卡487
尔曼方程)487
9-10 卡尔曼方程的史密斯解和489
采利可夫解489
9-11 卡尔曼方程的纳达依解495
9-12 奥罗万理论498
9-13 布兰德和福特的近似理论503
9-14 乔特纳的分析507
的模型510
9-15 基于乔特纳理论的更复杂510
9-16 单位轧制力的直接计算方516
法516
9-17 假定单位压力沿接触弧长520
均匀分布的简单模型520
9-18 简化的摩擦峰模型524
9-19 平整轧制的近似理论528
9-20 根据塑流动力润滑建立的531
轧制模型531
9-21 轧件被认为是运动中的一539
种粘性物质539
9-22 平板轧制的剪切平面理论542
9-23 轧制力模型应用中的经验546
9-24 斯通的最小厚度公式550
9-25 最小厚度的其他公式555
第十章 转矩方程与连轧机控559
制模型559
10-1 引言559
10-2 预报轧机所需功率的经验560
方法560
10-3 用力臂法计算轧制功率562
10-4 由接触弧上的摩擦应力计564
算转矩564
10-5 布兰德与福特的解565
10-6 希尔解法569
10-7 西姆斯图解法572
10-8 通过分解作用在带材上的573
力确定转矩573
10-9 由轧制过程的能量平衡计575
算转矩575
10-10 按剪切平面理论推导转577
矩577
10-11 当轧件为粘性体时的转578
矩578
10-12 平整轧制时的转矩579
10-13 轧制过程的效率583
10-14 带材的前滑585
的前滑589
10-15 在接近最小摩擦条件下589
10-16 轧机所需驱动功率的计593
算593
10-17 轧机主电动机的选择597
10-18 卷取机电动机的选择600
10-19 连轧机诸工作参数的相601
互关系601
10-20 扰动方程组中诸系数的603
求值603
10-21 二机架轧机方程607
10-22 三机架轧机方程609
10-23 五机架式机组方程613
10-24 美坂的连轧机控制方程617
10-25 连轧机动态特性的分析634
第十一章 板形的测量与控646
制646
11-1 板形的含义和重要性646
11-2 标准厚度、旁弯和平直度646
公差646
11-3 热轧带坯的板形648
11-4 鼓起缺陷650
11-5 冷轧产品中的残余应力及652
其对板形的影响652
响654
11-7 板形缺陷的各种不同形式654
11-6 变形不均及其对板形的影654
11-8 打卷或翘曲656
11-9 瓦形与勾边658
11-10 拧劲儿659
11-11 中部浪瓢659
11-12 边浪、二肋浪与凹兜儿660
11-13 旁弯或镰刀弯661
11-14 带材波形度的定量化663
11-15 板形缺陷的监测664
11-16 皮尔逊的板形测量法665
11-17 BISRA机械式板形仪666
11-18 一种光学板形检测系统669
的方法监测板形670
11-19 用辊子直接测量拉应力670
11-20 应力计673
11-21 磁力板形监测仪676
11-22 冷轧中的板形控制681
11-23 厚度和板形的分别控制683
11-24 工作辊弯辊685
11-25 支持辊弯辊687
11-26 工作辊弯辊和支持辊弯692
辊的效能比较692
11-27 采用挠性工作辊和背衬693
支承轴承的平直度控制693
11-28 利用一个工作辊的水平694
弯曲控制平直度694
11-29 其他板形控制方法696
11-30 板形控制的自动化系统698
11-31 轧制后得到的平直度700
11-32 辊式矫直700
11-33 连续拉伸矫直702
11-34 张力矫直704
11-35 其他形式的矫直机705
11-36 各种矫直技术对带材的706
宽度和表面状况的影响706
除708
12-2 轧制润滑液残留物及其去708
工的影响708
12-1 冷轧对带钢性能及后步加708
一步加工708
第十二章 带钢的性能及进708
12-3 所轧带钢的显微组织710
12-4 轧制的结晶织构711
12-5 带钢的加工硬化712
12-6 回复713
12-7 退火与常化714
12-8 退火和正火设备716
12-9 淬火时效722
12-10 退火后的结晶织构723
构的影响724
12-12 塑性应变率及其测量724
12-11 合金元素对退火结晶织724
12-13 结晶织构与塑性应变率726
之间的关系726
12-14 平整728
12-15 应变时效730
12-16 薄板标准732
12-17 带钢的表面缺陷733
12-18 二次冷轧737
12-19 箔材生产737
12-20 剪切、切边和纵切739
12-21 板带的涂镀742
12-22 镀锡工艺743
12-23 镀铬板带钢的生产747
12-24 镀锌工艺749
12-25 镀铅锡合金751
12-26 带钢的连续镀铝752
12-27 带钢涂漆与涂有机材料754
12-28 板带压花757
12-29 冷弯成型759
12-30 电工硅钢薄板760
12-31 不锈钢带的生产761
12-32 表面光洁度及其对可成763
形性和最终外观的影响763
12-33 成形润滑剂在钢铁产品764
中的应用764
下册参考文献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