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2439915.jpg)
- 张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9703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社会认知-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认同研究进路1
第一节 社会认同的学术史2
一、哲学:同一性2
二、心理学:自我认同、群体认同3
三、社会学:时空变迁中的秩序与认同5
第二节 当下“认同”研究述评13
一、国内“认同”研究文献梳理13
二、国内“认同”研究现状述评33
第二章 社会学视域下的时代变迁与社会认同38
第一节 社会认同的社会学研究38
一、认同、“自我”与“身份”38
二、社会认同中的社会秩序与变迁42
三、社会认同研究传统的开启45
第二节 社会认同的基础53
一、社会认同的结构基础、观念框架与关系根基54
二、社会认同的建构基础、资源与动力58
第三节 时代变迁与社会认同64
一、时代变迁中的社会认同65
二、时代变迁中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66
三、计划体制下的政治认同67
四、市场浪潮中的经济认同69
第四节 网络空间里的文化认同73
一、文化:身份认同的主维度73
二、公众、信息、社会生活:社会认同的重要标志74
三、网络空间中文化认同的重要特征76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分化和冲突80
第一节 虚实结合的认同主体80
一、现实与虚拟:两种身份81
二、两种身份下的认同过程81
三、两种身份下的认同冲突84
四、两种身份下的认同结果86
第二节 传统社会认同基础的分裂88
一、时空基础的变迁88
二、国家、市场与社会的新格局90
三、身份认同基础的虚拟化和碎片化95
第三节 社会认同过程的主动性和建构性96
一、主动性认同的增强97
二、建构性认同的增强99
三、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增强102
第四节 社会认同机制的多元化与动态化103
一、从单一到多元: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机制104
二、从静态到动态: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基础106
第四章 网络空间中社会认同的动力和资源109
第一节 网络认同:网络空间里的社会认同109
一、网络认同的界定与识别110
二、网络认同的主动性、建构性、流动性112
三、网络认同的力量113
第二节 网络空间中社会认同的动力结构115
一、社会生活:认同内容的源动力115
二、媒介空间:认同环境的推动力118
三、公共交往:认同主体的内驱力122
第三节 信息:网络空间中社会认同的资源127
一、信息即资源127
二、社会记忆与社会认知128
三、信息对公共空间的整合137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整合机制141
第一节 多重身份的协商机制142
一、身份协商理论142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多重身份143
三、建构互联网时代的多重身份协商机制146
第二节 多元利益的协调机制154
一、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利益格局154
二、多元利益格局中的社会认同160
三、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利益协调机制163
第三节 文化观念的凝聚机制170
一、文化与信息170
二、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文化转向172
三、网络共同体的文化基础174
四、文化观念凝聚机制的构成177
第四节 认同信息的互动机制185
一、媒介即信息185
二、信息与认同186
三、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认同188
四、认同信息的互动机制189
第五节 社会情绪的“安全阀”机制191
一、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情绪及其表达192
二、“安全阀”机制及其构成194
三、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阀”195
四、社会情绪“安全阀”机制的建立197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重构路向200
第一节 重构理念200
一、以文化为核心200
二、以信息为资源203
三、以身份为动力205
四、以社群为归属207
第二节 基础性资源的运用210
一、传统文化的基础211
二、血缘文化的纽带212
三、地缘文化的凝聚214
四、业缘文化的拓展216
第三节 外在条件的供给218
一、网络认同平台的建构218
二、网络舆论现实化的促进条件220
三、多元网络协商机制的建立221
结语223
参考文献226
后记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