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自然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系统自然观](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2392585.jpg)
- 栾玉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0859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22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系统自然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原理10
第一章 以系统方式存在的自然界10
第一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科学内涵10
第二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客观性11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存在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5
第四节 自然物质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多样性20
第五节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机理25
第一节 自然物质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30
第二章 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30
第二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对立统一关系38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51
第二篇 数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64
第三章 数学对象的存在性和客观性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64
第一节 历史上关于数学研究对象的存在性和客观性的争论64
第二节 数学对象的客观性与它存在的形式66
第三节 虚数的客观原型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68
第四节 数学是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72
第四章 理论数学也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77
第一节 理论数学不是人脑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而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77
第二节 理论数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是以实践为基础的84
第三节 更加抽象的现代理论数学也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86
第四节 理论数学和数学家与客观现实90
第五节 从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对立统一关系看理论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93
第五章 有限元法的创立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97
第一节 有限元法与变分原理和剖分逼近法97
第二节 典型问题与应用有限元法的操作步骤101
第三节 有限元法的创立和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110
第四节 有限元法的广泛应用使人工自然工程研究和设计领域自然观发生变革116
第五节 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是有限元法创立的哲学基础119
第六章 模糊数学的建立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122
第一节 模糊数学的科学内涵122
第二节 模糊数学的产生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126
第三节 精确数学的局限性与正确运用模糊概念130
第四节 模糊性的实质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134
第一节 突变数学及其主要内容139
第七章 突变数学的创立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139
第二节 突变数学的创立和应用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148
第三节 突变数学对定量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启示160
第三篇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一)167
第八章 太初基本粒子的形成与化学元素的起源探索167
第一节 太初宇宙基本粒子的形成167
第二节 存在反物质之科学假说的创立与70年来研究的进展171
第三节 “宇宙汤”和“稳定岛”科学假说与化学元素的起源177
第四节 关于元素起源的合成论——“B2FH 理论”184
第五节 元素丰度与元素起源191
第九章 关于天体起源问题的种种科学猜测194
第一节 无限宇宙模型194
第二节 等级式宇宙论模型197
第三节 静态宇宙模型200
第四节 胀缩宇宙模型和膨胀宇宙模型203
第五节 稳恒态宇宙模型210
第六节 大爆炸宇宙学模型213
第一节 恒星及其种类218
第十章 恒星天体系统的起源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218
第二节 星云物质系统及其基本物理参量229
第三节 恒星天体系统的形成234
第十一章 恒星天体系统的演化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251
第一节 恒星演化的红外星阶段252
第二节 恒星演化的主序星阶段254
第三节 恒星演化的红巨星阶段256
第四节 恒星演化的高密恒星阶段(一)白矮星259
第五节 恒星演化的高密恒星阶段(二)中子星263
第十二章 黑洞研究的进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268
第一节 黑洞不是“黑”的,也不是个“洞”268
第二节 科学上关于黑洞理论和特征构想的发展简史与科学创新之路271
第三节 寻找黑洞是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280
第四节 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黑洞存在的证据289
第五节 类星体的发现与任何星系都存在黑洞的设想292
第十三章 科学上对黑洞熵理论研究的新探索与二次量子化方法299
第一节 关于黑洞熵理论研究的进展299
第二节 研究黑洞熵的意义与研究的现状和方法308
第三节 研究黑洞熵的新方法——二次量子化方法312
第十四章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与罗马教皇为伽利略350年的冤案“平反昭雪”320
第一节 对天体起源与演化的简要回顾320
第二节 科学的强大力量与罗马教皇为伽利略350年的冤案“平反昭雪”328
第四篇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二)334
第十五章 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334
第一节 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334
第二节 道尔顿原子论与恩格斯关于原子可变的科学预言338
第三节 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与原子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破产340
第四节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创立350
第五节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的创立361
第六节 德布罗意的科学独创性与物质波的发现367
第七节 狭义相对论与人类时空观的变革370
第八节 广义相对论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381
第九节 20世纪物理学思想的变革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392
第十节 物理学革命与物理学“危机”的实质与系统自然观的发展394
第十六章 化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397
第一节 从古希腊的“奴斯说”到“爱、憎说”397
第二节 从古希腊的“涡旋说”到中世纪的“亲和力说”399
第三节 从中世纪的“亲和力说”到近代的“电化二元说”和阿伏伽德罗分子假说400
第四节 化合力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化合价理论的确立405
第五节 从中世纪的“亲和力”到化学键科学概念的建立410
第六节 电子的发现与化学键的电子理论417
第七节 化学键理论的建立与人类系统自然观的重大变革424
第八节 量子化学的建立与化学键理论和系统自然观的新发展433
第十七章 地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440
第一节 “天文时代”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441
第二节 “天文时代”地球周围及表面圈层的形成449
第三节 “地质时代”地壳垂直运动论451
第四节 “地质时代”地壳水平运动论中的“大陆漂移说”的创立与遭到的攻击456
第五节 大陆漂移的科学证据458
第六节 对大陆漂移原动力机理的探索与地学自然观的变革465
第七节 近年来“板块构造说”的新发展与地学自然观的变革476
第八节 板块构造和地震及“地质时代”气候冷暖交替和海陆变迁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483
第九节 研究第四纪冰川取得的主要成果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489
第十节 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和研究方法与人类地学自然观的变革490
第一节 物种是从哪里来的——在物种起源问题上进化论与神创论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对立499
第十八章 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499
第二节 物种进化的辩证发展过程504
第三节 物种起源与进化发展的原因509
第四节 现代生物繁育技术革命与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彻底破产517
第五篇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自然物质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源泉520
第十九章 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是恒星物质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源泉520
第一节 人们早期对恒星能源问题的科学猜测520
第二节 现代关于恒星能源的现有知识523
第三节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恒星成为炽热发光气体天球的基本规律525
第四节 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恒星演化的各个阶段的始终528
第二十章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原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源景533
第一节 卢瑟福α散射实验与原子结构有核模型的建立533
第二节 原子内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与原子的壳层结构535
第三节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与氢原子内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538
第二十一章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原子核物质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源泉544
第一节 原子核与核力的一般性质544
第二节 原子核内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551
第三节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人工核裂变、天然放射性和核聚变的机理554
第一节 等离子体物质系统的科学内涵与其存在和日常利用558
第二十二章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等离子体物质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机理558
第二节 等离子体物质系统的不稳定性与辐射559
第三节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等离子体物质系统和受控核聚变物质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机理562
第四节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规律在人工等离子体实践中的运用565
第二十三章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是化学物质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源泉570
第一节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矛盾双方存在于一切物质微粒系统内部,缺一不可570
第二节 化学研究中定量描述分子之间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经验公式572
第三节 水分子内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575
第四节 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决定化学反应过程的消涨与达到相对平衡态580
第六篇 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588
第二十四章 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588
第一节 人类是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由古猿进化来的科学证据和理论依据588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592
第三节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595
第四节 人工自然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及其进化598
第五节 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606
主要参考文献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