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2390448.jpg)
- 栾丰实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344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考古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1
一、 考古和考古学1
二、 考古学的定义2
三、 考古学的分支4
第二节 考古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6
一、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6
二、 考古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8
第三节 考古学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11
一、 第一阶段(1921-1958年)12
二、 第二阶段(159-1980年)12
三、 第三阶段(1981年以来)13
第二章 考古地层学16
第一节 考古地层学的产生16
一、 考古地层学的产生16
二、 考古地层学的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0
第二节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22
一、 先后关系23
二、 共时关系25
三、 考古地层学中的几个问题27
第三节 考古地层学的运用33
一、 用地层学原理指导田野考古发掘工作33
二、 最大限度地收集各种资料39
三、 做好资料的记录工作45
第三章 考古类型学48
第一节 考古类型学的产生48
一、 考古类型学的产生48
二、 考古类型学在中国的运用50
第二节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54
一、 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55
二、 考古遗存的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56
三、 考古遗存的形态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序列60
四、 祖型和遗型61
第三节 考古类型学的作用64
一、 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并进行遗址和文化的分期64
二、 探讨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及其规律65
三、 研究不同谱系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66
四、 研究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从而了解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关系67
五、 为古代社会研究奠定基础68
第四节 考古类型学的运用69
一、 类型学研究的一般步骤70
二、 居址和墓葬的分期76
三、 一种典型器物的谱系研究81
第五节 文化因素分析85
一、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产生86
二、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87
三、 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应具备的条件89
四、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作用和意义91
第四章 关于考古学文化94
第一节 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94
一、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94
二、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95
三、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98
第二节 关于区、系、类型102
一、 区、系、类型的提出102
二、 区、系、类型的内容104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层次划分109
一、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类型问题110
二、 关于文化区的问题113
第五章 聚落考古学116
第一节 聚落考古学的产生116
一、 聚落考古学的产生116
二、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19
第二节 聚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120
一、 聚落组成单位的界定和研究122
二、 聚落布局和内部结构的研究126
三、 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130
四、 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136
第三节 关于聚落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140
一、 聚落内各类遗存共时性的确定141
二、 不同聚落的共时性的确定153
第六章 国外考古学理论流派159
第一节 关于新考古学159
一、 新考古学的产生的历史背景160
二、 新考古学的形成163
三、 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168
四、 对新考古学的评价172
第二节 近二十年来考古学理论的发展176
第三节 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的流派180
一、 中程理论180
二、 认知考古学186
三、 社会考古学196
四、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203
五、 后过程考古学205
第四节 阐释举例208
第七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213
第一节 考古调查与勘探214
一、 地球物理勘探法214
二、 地球化学勘探法221
三、 遥感考古222
第二节 断代技术227
一、 14C断代法及AMS技术228
二、 树轮年代学232
三、 古地磁法236
四、 钾氩法236
五、 裂变径迹法237
六、 铀系法238
七、 热释光测年法239
八、 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239
九、 氨基酸外消旋法240
十、 黑曜岩水合法断代241
第三节 环境考古研究242
一、 环境考古研究的基本方法243
二、 古环境指标248
第四节 古代经济活动研究260
一、 植物考古260
二、 动物考古274
三、 脂肪酸分析法279
四、 同位素分析古人食谱282
五、 古代贸易活动研究285
第五节 古代科技研究289
一、 陶瓷器中的科技信息研究290
二、 金属文物中的科技信息研究297
第六节 考古人类学研究301
一、 人口学研究303
二、 古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304
三、 骨骼人工变形和古病理研究308
第七节 计算技术与考古学309
一、 数理统计与考古学定量分析310
二、 数学形态学与考古形态学研究311
三、 GIS在考古学中的应用311
四、 多媒体、数据库和Internet313
主要参考文献316
后记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