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2390192.jpg)
- 刘泽华,葛荃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1618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商与西周神佑王权政治思想1
第一节 商代神、祖崇拜坏蛋王权思想1
一 上帝的权威和祖先崇拜1
导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1
二 王权专制思想3
第二节 周公的尊天敬德思想5
一 敬天和尊王的政治观念5
二 敬德、保民、慎罚思想6
第三节 “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9
一 邵公论弭谤10
第四节 西周后期对王专权的修正10
二 伯阳父论和“和”、“同”11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的世俗化转型12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13
一 关于天人关系与政治的指导思想13
二 对“民”在政治成败中地位的新认识15
三 君主专制思想的强化18
四 关于礼、法、刑、政的政治作用的新认识20
五 关于用人与成败24
第二节 战国时期政治思想上的百家争鸣26
第一节 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30
第三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30
一 政治思想与统治者的自我认识31
二 伦理政治与安于专制秩序34
三 保守的边际平衡式的政治思维38
第二节 《中庸》、《大学》的修身治国思想42
一 关于修身之道42
二 修身治国平天下44
第三节 孟子的仁政思想46
一 人性善和伦理思想46
二 仁政说50
三 论君臣与君民关系52
四 王道、霸道与统一56
第四节 荀子的礼治思想57
一 性恶论和对性的改造57
二 礼治、法治和人治60
三 道义分析与道高于君63
四 富国与富民65
第五节 《易传》以应变为核心的政治思想70
一 《易传》的理论特点70
二 社会结构本于自然说71
三 应变政治73
四 圣人治道75
第一节 慎到的以势行法思想80
第四章 法家以法、势、术为中心的政治思想80
一 贵势与天子为天下说81
二 尚法贵公论82
三 驭臣之术85
第二节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87
一 申子在法家中的地位87
二 术治思想88
第三节 《商君书》的以法强国思想90
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91
二 耕战政策论92
三 以“重罚”为特色的法治思想95
第四节 韩非的绝对专制政治思想98
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99
二 君利中心论102
三 势、法、术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的绝对化103
四 思想与文化专制论108
第五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111
第一节 《老子》法自然的无为政治思想111
一 道与法自然112
二 无为政治115
三 弱用之术117
四 小国寡民说121
第二节 《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122
一 人性自然说123
二 对桎梏人自然性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观念的批判126
三 政治主张与理想社会131
第三节 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黄老政治思想136
一 顺天合人与循理用当原则137
二 法断与审形名139
三 文武、德刑、刚柔并用之术141
第六章 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144
第一节 刑政、政长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145
一 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145
二 刑政、政长的产生145
第二节 兼相爱、交相利说146
第三节 尚同说与君主专制主义148
一 立统一之义148
二 推行“义”的手段149
三 专制主义的政治体系150
第四节 尚贤说、节用说、非攻说151
一 尚贤说151
二 节用说151
三 非攻说152
第七章 《管子·轻重篇》的商业治国理论154
第一节 以“轻重”治国说154
一 “轻重”一词的含义154
二 以“轻重”治国155
一谷物、货币、万物的比价问题157
第二节 关于市场规律的认识157
二 关于物价158
第三节 国家垄断以牟利论159
一 垄断货币的铸造与发行159
二 掌握充足的谷物160
三 控制盐铁160
四 垄断山林及特产160
五 操纵市场,从中取利161
一 经济控制与经济鼓励163
第四节 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治国方略163
二 以经济实力解决矛盾164
第八章 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166
第一节 阴阳、五行说概述166
一 阴阳五行的缘起166
二 阴阳五行学派167
第二节 邹衍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循环理论168
第三节 《月令》天人相应的政治程式化理论170
一 天人相应170
二 时政论170
第一节 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173
第九章 秦朝皇权专制思想173
第二节 皇帝极欲与重罚主义175
一 皇帝极欲175
二 “督责之术”176
第三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77
一 以法为主,兼蓄其他的文化政策177
二 文化专制主义177
第十章 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理论与儒法的新发展179
第一节 道家黄老政治思想的实践与理论179
一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179
二 《淮南子》无为政治思想180
一 陆贾的仁义与无为相结合的政治思想187
第二节 儒家政治思想面向实际的新发展187
二 贾谊尊仁仪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189
第三节 晁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193
第十一章 西汉中、后期政治指导思想的争论与发展196
第一节 “独崇儒术”与汉武帝的统治思想196
一 西汉统治者关于政治指导思想的争论196
二 独崇儒术198
三 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199
四 汉元帝尊儒203
第二节 《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思想205
一 《公羊传》和“公羊学”205
二 《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学说206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211
一 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212
二 君权至上和天谴说213
三 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214
四 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216
第四节 《盐铁论》中的王、霸道之争218
一 盐铁之议与《盐铁论》218
二 王道仁义与霸道权利之争219
三 贤良文学对社会政治弊端的揭露批判221
一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与政治调整思想222
第五节 西汉晚期的政治调整思潮222
二 扬雄对汉代经学的反思与改造229
三 王莽受命改制的政治思想232
第十二章 东汉谶纬化的经学政治观与名教思潮237
第一节 东汉初期统治集团的崇儒与集权思想237
一 刘秀君臣的崇儒思想238
二 以“柔道”治国239
三 并官政策与集权思想242
第二节 《白虎通义》名教与神学相结合的政治思想243
一 帝王的神圣性与至上性244
二 三纲五常的绝对化思想245
一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247
第三节 王充的经学批判思想247
二 对神化圣人和经学崇拜的批判249
三 时命论与思想的矛盾性251
第四节 东汉名教思潮252
一 汉代的孝治与名教252
二 奖励名节与孝廉取士253
三 “浮华交会”与名教的衰落257
第五节 东汉末年的党锢与清议思潮259
一 “党锢之祸”及其根由259
二 清议思潮及其政治意义261
第六节 《太平经》的善恶观和太平理想264
一 “兴善止恶”论265
二 君臣民“并力同心”说267
三 “尊道重德”的治国思想269
四 太平盛世的政治思想270
第七节 东汉末年的政治批评与反思思潮272
一 对昏君奸臣的抨击与反思272
二 关于重整政治关系的反思与设计274
三 论用人之道276
四 论治国之道278
五 关于经济政策的反思与措施282
第十三章 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284
第一节 汉末的名理与名法思潮284
一 东汉末期的名理思潮285
二 汉魏之际的名法思潮290
第二节 魏晋玄学中的政治思想294
一 何晏贵自然与用名教294
二 王弼 “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296
三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观301
四 裴危的的崇有论的政治思想305
五 郭象“存在即合理”的政治思想308
六 玄学政治思想的特点312
第三节 两晋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承传与发展313
一 论王朝与更迭与王权合法性313
二 君权至上与君臣关系316
三 礼制与教化318
四 九品官人法与贤人政治320
五 法治与“议复肉刑”322
第四节 北魏统治集团治国思想的儒学化327
一 北魏前期统治者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认同327
二 孝文帝的孝治主张332
第十四章 魏晋至宋佛教、道教的政治思想335
第一节 佛、道、儒三教的争衡与兼摄335
第二节 佛教的政治观念338
一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338
三 佛教学者的尊君思想340
一 道教中的尊君思想342
第三节 道教神化王权、维护宗法的政治思想342
二 道教经戒对大众社会政治观念的影响347
第十五章 隋唐诸帝的君道理论349
第一节 民本论与君臣一体论350
一 民本论:君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50
二 君臣一体论:驭群臣与驭天下354
第二节 封建论:家天下与公天下356
第三节 法制论与谏议论359
一 人治与法治359
二 谏议论:兼听与独断361
一 以孝治天下364
第四节 孝治及隋唐君道的思想特点364
二 隋唐君道的思想特点365
第十六章 隋唐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批判思想367
第一节 隋唐儒家的复兴367
第二节 孔颖达的道论与治道369
一 自然本体与伦理本位相结合的道论369
二 以礼仁为中心的治国之道370
三 系统的君德论371
第三节 《中说》兴王道、正礼乐的政治思想372
一 “三教可一”论372
二 批判谶纬,提倡中道373
第四节 柳宗元的大中之道及国家政体论374
三 兴王道,正礼乐374
一 天下人不相干预论375
二 国家政体论375
三 大中之道与仁义之政376
四 “吏为民役”论378
第五节 韩愈愈的道统论与尊君思想378
一 道统论378
二 性品说379
三 圣人创制立法、拯救人类说380
第六节 隋唐、五代政治批判思想的新发展381
一 皮日休的仁政论及其对暴政的批判382
二 《无能子》否定圣人、帝王和纲常的政治思想383
三 罗隐的明君论及其对暴君的批判385
四 谭峭的“君盗”论与均食、尚俭论386
第十七章 北宋政治调整与强化王权的政治思想388
第一节 宋初诸帝强化集权的治国方略388
一 强化对兵权的控制389
二 削夺地方权力,限制朝臣权柄390
三 养官和不抑兼并390
四 守内虚外391
第二节 李觏的富国强兵政治思想391
一 礼和王霸道同质论392
三 救弊之术393
二 义利统一说393
四 强本节用394
五 “强兵”主张396
第三节 王安石“改易更革”政治调节思想397
一 天、道自然与“性不可善恶言”398
二 “改易更革”论399
三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400
四 生财与理财401
五 “改易更革”的归宿402
第四节 司马光尊君和反对变法的政治思想402
一 尊君论403
二 御臣之道405
三 爱民之政407
四 反对王安石变法407
第十八章 两宋理学与功利学派的政治思想409
第一节 理学基本论题及其政治意义409
一 理即天理410
二 理一分殊413
三 性说415
四 进修之术418
五 理欲之辩和义利之辩421
一 变革与师古427
第二节 理学诸子的政策思想427
二 德治428
三 仁政429
四 刑杀430
五 宗法、分封和井田431
六 求贤才432
第三节 南宋事功政治思潮与邓牧的“平等”政治思想433
一 陈亮“倡事功”政治思想433
二 叶适注重功利的政治主张439
三 邓牧的“平等”政治思想445
第一节 辽、夏、金因俗而治的统治方略448
第十九章 辽、夏、金、元的统治思想448
一 仿效汉族王权,建立皇帝制度449
二 因俗而治,两套官制450
三 “夷可变华”,尤重儒教451
四 习中华君道,作正统天子451
五 不断改革,与中华渐趋大同452
第二节 承天后及辽圣宗的政治思想453
第三节 金世宗的吏治思想454
第四节 状元“用夏变夷”思潮与理学的官学化456
一 “用夏变夷”思潮与汉蒙文化交融456
二 理学的官学化461
第一节 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465
第二十章 明代的集权专制政治思想465
一 利用“华夷”和“天命”观念论证明政权合法性466
二 安民、恤民宽和政策467
三 重视选才,重用儒生469
四 严整吏治471
五 树立君主绝对权威、强化集权473
第二节 朱棣崇道统、尊理学的政治思想475
一 尊崇道统与为君之道475
二 崇尚程朱理学477
第三节 邱睿的“帝王之学”478
一 系统的君主行规范479
二 正君心是政治之本480
第四节 张居正“尊主庇民”政治思想483
一 振纪纲,重诏令483
二 核名实,课吏治485
三 抑豪强,固邦本486
四 禁私学,抑异说488
五 “治体用刚”490
第五节 东林党人以政治调节为特色的政治思想490
一 东林党人的兴起490
二 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492
三 东林党人的政治立场及思想特点496
第一节 王守仁“心学”的政治意义497
第二十一章 王守仁“心学”及其后学的政治思想497
一 心的学说与“天下一家”理想政治498
二 “致良知”与“破心中贼”501
三 “知行合一”与政治道德实践504
第二节 王艮、何心隐以“平等”为特色的理想政策505
一 王艮的“人人君子”理想政治506
二 何心隐以“师友”为核心的理想政治510
第三节 李贽张扬个性的反传统政治思想513
一 平等观514
二 童心说516
三 私利论518
三 理想人格与理想政治520
第二十二章 明末与清初士人群体的政治反思521
第一节 黄宗羲对秦汉以来政治体制的批判521
一 “天下为主,君为客”说522
二 宰相理政,方镇御边,学校议政524
三 “重定天下之赋”与工商皆本526
第二节 顾炎武改革君主集权政体的设想527
一 批判“私天下”的政治体制528
二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529
三 废天下之生员530
一 论“循天下之公”531
第三节 王夫之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改造531
二 理势相成与政治变革532
三 理欲合一论与人禽之辩533
四 道器统一论与任人任法并重535
五 道统、治统与尊君536
第四节 唐甄抨击暴君暴政的思想537
一 “帝王皆贼”说537
二 调整绝对君权的具体设想539
三 “平则万物各得其所”539
第一节 清代帝王维护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542
一 君权惟一论542
第二十三章 清代帝王的统治思想与古典政治思想的终结542
二 严禁朋党论546
三 文化崇正论547
第二节 乾嘉汉学的政治理念与戴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550
一 乾嘉汉学的循道与崇圣主旨550
二 戴震的“以理杀人”辩552
三 “归返原典”政治思维556
第三节 龚自珍“自改革”、救衰世的政治思想559
一 激烈抨击“衰世”,劝谏朝廷“自改革”559
二 重建农宗、平均天下与尊崇君命560
三 君师合一的政治理想563
后记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