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2370421.jpg)
- 黄永基主编;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01818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西北地区概貌特点及分区1
第一节 概貌特点1
一、深居大陆腹部、幅员辽阔、山地、高原、沙漠、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差异较大1
二、气候受东南、西南、中亚西风、北冰洋四股气流影响,但由于深居大陆腹部,水汽影响不强烈,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日照长、温差大、风力强2
三、森林、植被相对稀少,水土流失面积较广3
四、土地资源丰富,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相对较大,受水资源条件约束,开垦范围小4
五、河流、湖泊类型多,但水量不大,许多为季节性河流、时令性湖泊4
六、许多河流的水量受冰雪融水调节的影响5
七、人口、经济占全国比重小,但有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大6
第二节 分区6
一、流域分区7
二、行政分区7
第二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分析评价特点及地表水资源9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水资源分析评价特点9
一、内陆河径流主要形成于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盆地,径流的补给源主要是降水、冰雪与地下水(分析评价特点之一)9
二、冰雪资源对内陆河地表水资源有较大的调节作用(分析评价特点之二)10
三、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特征明显(分析评价特点之三)11
四、内陆河区水资源的平衡状态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评价特点之四)15
第二节 降水与蒸发特点分析16
一、降水特点分析16
二、蒸发特点分析19
第三节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21
一、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原则21
二、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21
第四节 地表水资源量地区分布及年内、年际变化22
一、地区分布22
二、年内变化23
三、年际变化24
第五节 出入境水量及主要江河年径流量25
一、全区出入境水量25
二、各省区之间出入境水量25
三、主要河流年径流量26
一、各重点区的计算模式27
第六节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27
二、全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29
第七节 地表水资源40年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分析31
一、地表水资源的历史变化分析31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36
第八节 地表水资源质量44
一、河流泥沙44
二、河流天然水质47
三、水污染现状49
第三章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总水资源53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划分53
一、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原则53
二、地下水系统的划分53
第二节 典型流域转化关系分析55
一、玛纳斯河流域转化关系分析55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62
二、黑河流域转化关系分析62
一、地表水径流条件改变的影响63
二、人工开采的影响64
三、潜水位埋深对地下水补排量的影响65
第四节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68
一、分析方法68
二、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分析计算成果70
三、各省(区)分析计算成果72
一、分析方法73
四、建议采纳成果73
第五节 分区地下水可利用量(浅层水)73
二、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所分析计算成果74
三、各省(区)分析计算成果76
四、建议采纳成果77
五、关于水资源总的可利用量的问题77
第六节 分区深层承压(自流)水可利用储存量78
一、深层承压(自流)水概述78
二、西北地区深层承压(自流)水可利用量计算成果79
三、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80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质量81
一、地下水天然水质81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82
第八节 分区水资源总量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对比83
一、分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84
二、分区水资源总量汇总成果85
三、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的对比分析86
第九节 区域水量平衡分析87
一、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及水平衡参数计算原则87
二、区域水量平衡计算成果及分析88
第十节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90
一、历史旱情统计91
二、受旱、成灾逐年变化情况91
第一节 历史上的干旱灾害91
第四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91
三、1928大旱年92
四、干旱程度分析92
第二节 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95
一、建国以前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95
二、建国以后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95
第三节 1995年供水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分析97
一、供水水源工程构成97
二、供水水源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与实际供水能力97
第四节 1995年实际供水量及1980年以来的变化趋势98
一、1995年实际供水量及构成98
二、1980年以来实际供水的变化趋势98
一、1995年河道外实际用水量及其构成100
第五节 1995年实际用水量及1980年以来的变化趋势100
三、1993~1997年五省区实际供水变化情况100
二、1980年以来河道外实际用水变化趋势101
三、1995年生态耗用水量103
四、1995年河道内用水103
第六节 现状供需水平衡状况103
一、现状工程条件下中等干旱年供需平衡状况103
二、现状工程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04
第七节 现状供用水效率及节水潜力估算105
一、现状供用水效率105
二、节水潜力估算107
第八节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08
一、概况109
第一节 新疆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09
第五章 重点区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09
二、水资源特点110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111
四、现状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112
五、1995年实际供、用水量112
六、现状工程条件下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114
七、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116
八、农业、工业节水途径及节水潜力估算118
九、生态环境耗水量118
十、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120
十一、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的途径124
二、水资源特点126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26
一、概况126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127
四、现状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128
五、1995年实际供、用水量及与1980年情况的对比129
六、现状工程条件下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131
八、农业节水途径及节水潜力估算132
七、1995年生态耗用水量132
九、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的途径133
第三节 河西地区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35
一、概况135
二、水资源特点135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136
四、现状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137
五、1995年实际供水量及与1980年情况的对比137
六、1995年实际用水量及与1980年情况的对比138
七、现状工程条件下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139
八、节水途径及节水潜力估算141
九、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合理利用的途径141
一、概况142
第四节 关中地区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42
二、水资源特点14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143
四、现状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144
五、1995年实际供水量及与1980年供水量的对比144
六、1995年实际用水量及与1980年情况的对比146
七、现状工程条件下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147
八、节水途径及节水潜力估算148
九、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的途径149
一、概况151
二、水资源特点151
第五节 宁夏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51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152
四、现状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152
五、1995年实际供用水量153
六、现状工程条件下水资源供需状况154
七、生态环境耗用水量155
八、工农业节水途径及节水潜力估算155
九、黄河干流出入境水量及引黄灌区引排水历年的变化155
十、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合理利用的途径157
第六章 重点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59
第一节 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159
一、地貌结构独特159
二、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159
三、生态环境脆弱159
第二节 重点区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60
一、生态环境状况160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61
第三节 重点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及总体发展趋势164
一、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164
二、生态环境总体发展趋势分析164
第四节 重点区生态环境主要保护措施166
一、搞好流域规划、节水灌溉是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166
二、控制人口增长,实现适度人口增长目标167
三、稳定和适度扩大绿洲面积168
四、实施开发性环境移民是缓解贫困地区压力,制止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169
第五节 各重点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69
一、新疆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69
二、宁夏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76
四、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84
五、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89
第六节 重点区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评价及评价指标体系195
一、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195
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96
三、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198
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综合分析202
第七节 各重点地区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结果分析207
一、新疆生态环境现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207
二、宁夏生态环境现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214
三、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217
四、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现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221
五、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229
第八节 小结231
一、青海湖现况236
第七章 青海湖、艾比湖萎缩干涸原因、发展趋势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36
第一节 青海湖236
二、青海湖萎缩的原因237
三、青海湖水位变化模拟模型及发展趋势预测237
四、青海湖萎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43
第二节 艾比湖246
一、艾比湖现况246
二、艾比湖萎缩的原因247
三、生态环境系统多目标协调模型248
四、艾比湖萎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53
第八章 重点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综合评价254
第一节 “和谐度”评价254
一、“和谐度”概念和评价定义254
二、“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拟定255
三、“和谐度”评价方法和分区计算结果259
四、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和谐度”评价分类及排序263
第二节 “脆弱性”评价266
一、“脆弱性”的主要表现266
二、“脆弱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266
三、“脆弱性”评价方法和分区计算结果267
四、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脆弱性”评价分类及排序271
第三节 分区定性定量综合评价分析273
一、“和谐度”与“脆弱性”评价计算结果比较273
二、关中等五个分区“很不协调”及“严重脆弱”的主要具体表现273
三、小结278
第九章 几点结论及几个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80
第一节 几点结论280
第二节 几个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81
附表1 西北地区三级区降水统计表282
附表282
附表2 西北地区行政分区降水统计表286
附表3 1956~1995年西北地区各省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表288
附表4 西北地区各省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各月水面蒸发量表(E601)289
附表5 西北地区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290
附表6 西北地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294
附表7 北地区各省(区)部分分区多年平均各月地表水资源量表296
附表8 主要江河部分测站含沙量、输沙量统计表297
附表9 主要江河部分测站多年月、年平均含沙量表299
附表10 北地区主要河流测站天然水化学特征表300
附表11 西北地区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成果表301
附表12 北地区流域三级区水资源总量成果表303
附表13 西北五省区旱情统计表307
附表14 1995年用水情况统计表308
参考文献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