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宝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 ISBN:790011858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
1.1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1
1.1.1 星型1
1.1.2 环型1
1.1.3 总线型1
1.1.4 树型2
1.2 计算机网络分类2
1.2.1 局域网3
1.2.2 广域网3
1.2.3 城域网3
1.2.4 互联网4
1.3 网络体系结构4
1.3.1 体系结构的含义4
1.3.2 协议的含义4
1.3.3 OSI/RM协议参考模型5
1.3.4 TCP/IP模型8
1.4 TCP/IP协议10
1.4.1 IP协议10
1.4.2 TCP协议18
1.5 网络技术分类21
1.5.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含义21
1.5.2 计算机网络技术分类22
1.6 小结24
1.7 思考题24
第2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26
2.1 数据传输的编码基础26
2.1.1 有线和无线通信码型26
2.1.2 光纤通信码型30
2.1.3 频率、频谱和带宽32
2.2 数据传输的电子学基础34
2.2.1 概述34
2.2.2 数字传输中的常见电子标准35
2.2.3 数字传输基础37
2.2.4 模拟传输基础41
2.2.5 复用技术42
2.2.6 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44
2.3 数字数据交换技术45
2.3.1 电路交换46
2.3.2 报文交换52
2.3.3 分组交换55
2.4 差错控制58
2.4.1 差错控制方法和特征58
2.4.2 纠检错码基本概念59
2.4.3 常用的检错码59
2.5 流量控制63
2.5.1 网络拥挤和死锁63
2.5.2 流量控制的含义和目的66
2.5.3 流量控制方法66
2.5.4 流量控制方法的综合应用70
2.6 移动通信技术简介71
2.6.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71
2.6.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71
2.6.3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72
2.7 通信技术新发展——三网合一73
2.7.1 三网合一的含义73
2.7.2 三网合一实现中的问题74
2.8 小结75
2.9 思考题75
第3章 10G以太网技术76
3.1 以太网76
3.1.1 以太网层次结构76
3.1.2 以太网的帧格式76
3.1.3 以太网工作原理77
3.1.4 以太网物理层标准78
3.1.5 5-4-3规则80
3.2 快速以大网81
3.2.1 快速以太网的层次结构81
3.2.2 快速以太网的工作原理81
3.2.3 快速以太网对以太网的改进83
3.2.4 快速以太网工程指标84
3.3 千兆以太网84
3.3.1 千兆以太网层次结构84
3.3.2 千兆以太网工作原理84
3.3.3 千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86
3.3.4 千兆以太网的主要改进87
3.4 10G以太网88
3.4.1 1OG以太网发展背景88
3.4.2 10G以太网目标88
3.4.3 10G以太网的主要差异89
3.4.4 10G以太网物理层89
3.4.5 10G以太网MAC层91
3.4.6 帧格式92
3.4.7 LAN与WAN的速率适配93
3.4.8 10G以太网的研发与前景94
3.4.9 10G以太网优势95
3.5 以大网技术指标比较95
3.6 小结96
3.7 思考题97
第4章 宽带ISDN技术98
4.1 ISDN98
4.1.1 ISDN的含义98
4.1.2 ISDN的基本特点98
4.1.3 ISDN的功能98
4.1.4 ISDN支撑业务99
4.1.5 ISDN的体系结构100
4.1.6 ISDN用户\网络接口UNI100
4.1.7 ISDN的发展方向——宽带ISDN102
4.2 帧中继103
4.2.1 技术背景103
4.2.2 帧中继定义103
4.2.3 帧中继网络组成104
4.2.4 帧中继适用场合104
4.2.5 帧中继帧格式104
4.2.6 帧中继数据传输协议105
4.2.7 帧中继工作原理106
4.2.8 阻塞控制107
4.3 ATM108
4.3.1 ATM的诞生与发展108
4.3.2 ATM的含义111
4.3.3 ATM网络元素111
4.3.4 ATM服务类别112
4.3.5 ATM服务的5个种类112
4.3.6 ATM协议模型113
4.3.7 ATM信元结构115
4.3.8 ATM工作原理116
4.3.9 ATM适配层AAL119
4.3.10 AAL协议120
4.4 小结123
4.5 思考题123
第5章 计算机网络路由124
5.1 路由的概念124
5.1.1 路由选择及其算法124
5.1.2 常见的路由选择方法124
5.1.3 路由算法分类125
5.1.4 路由算法应该满足的要求126
5.2 路由算法简介126
5.2.1 固定式路由选择算法126
5.2.2 自适应式路由选择算法129
5.2.3 分层式路由选择131
5.3 Internet路由技术132
5.3.1 Internet路由协议分类132
5.3.2 路由信息协议RIP133
5.3.3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协议OSPF136
5.3.4 BGP协议138
5.4 路由器关键技术140
5.4.1 路由器的2大功能140
5.4.2 路由器的关键技术问题141
5.4.3 路由器应用展望145
5.5 小结145
5.6 思考题146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寻址146
6.1 主机寻址信息146
6.2 主机寻址过程146
6.3 子网(局域网)寻址147
6.3.1 广播式信道寻址148
6.3.2 点到点信道寻址148
6.4 广域网寻址149
6.5 地址的封装150
6.6 域名解析系统DNS154
6.6.1 为什么需要DNS154
6.6.2 域名系统解决的问题155
6.6.3 TCP/IP互联网域名155
6.6.4 域名解析157
6.6.5 域服务器报文160
6.7 地址解析ARP/RARP162
6.7.1 什么是地址解析162
6.7.2 从互联网地址到物理地址映射163
6.7.3 从物理地址到互联网地址164
6.7.4 地址解析报文165
6.8 小结166
6.9 思考题166
第7章 IP交换167
7.1 概述167
7.1.1 传统的Internet技术面临挑战167
7.1.2 IP技术与ATM技术结合的难点168
7.1.3 IP+ATM技术简介168
7.1.4 IP与ATM结合的模型168
7.1.5 标准和产品170
7.1.6 应用情况171
7.2 ATM局域网仿真172
7.2.1 概述172
7.2.2 局域网仿真的配置结构173
7.2.3 局域网仿真的协议结构174
7.2.4 LANE帧格式175
7.2.5 AFM仿真局域网中的连接176
7.2.6 局域网仿真的工作过程176
7.2.7 LANE的网络连接177
7.2.8 LANE存在的问题178
7.3 ATM支持的IP技术178
7.3.1 概述178
7.3.2 IPOA的配置179
7.3.3 IPOA的协议结构180
7.3.4 IPOA的地址解析181
7.3.5 IPOA的网络连接182
7.3.6 IPOA的优缺点182
7.3.7 IPOA与LANE的比较183
7.4 IP交换184
7.4.1 IP交换机184
7.4.2 IP交换机内部协议184
7.4.3 流的分类与处理185
7.4.4 工作原理186
7.4.5 IP交换网187
7.4.6 IP交换的优缺点188
7.5 ATM上的多协议规范189
7.5.1 概述189
7.5.2 组成192
7.5.3 工作原理194
7.5.4 MPOA与IP比较196
7.6 标记交换197
7.6.1 概述197
7.6.2 标记197
7.6.3 标记交换网络组成198
7.6.4 工作原理198
7.6.5 标记交换的优缺点201
7.6.6 标记交换与IP交换的比较201
7.7 MPLS标准化新进展202
7.7.1 概述202
7.7.2 MPLS的相关概念203
7.7.3 MPLS网络结构204
7.7.4 MPLS的标签205
7.7.5 标签分发与处理206
7.7.6 MPLS数据包的传送流程207
7.8 小结207
7.9 思考题208
第8章 虚拟局域网VLAN209
8.1 VLAN的含义209
8.2 为什么需要VLAN209
8.2.1 需求驱动210
8.2.2 技术驱动210
8.3 VLAN的种类211
8.3.1 基于端口分组的VLAN211
8.3.2 基于MAC地址分组的VLAN212
8.3.3 基于协议的VLAN213
8.3.4 基于IP的VLAN214
8.3.5 将IP组播组作为VLAN215
8.3.6 VLAN的组合216
8.3.7 基于策略的VLAN217
8.3.8 VLAN与DHCP218
8.4 VLAN成员之间信息通信218
8.4.1 第二层VLAN成员间的通信218
8.4.2 第三层VLAN成员间的通信220
8.4.3 ATM骨干间的VLAN通信221
8.4.4 LANE223
8.5 VLAN标准223
8.5.1 IEEE802.1D224
8.5.2 IEEE802.1p226
8.5.3 IEEE802.1Q229
8.5.4 IEEE802.10233
8.6 配置VLAN实例233
8.7 小结235
8.8 思考题235
第9章 无线网络技术236
9.1 无线网络原理及标准236
9.1.1 无线网络的配置方式236
9.1.2 无线网络的传输技术236
9.1.3 无线局域网标准236
9.1.4 无线应用协议WAP237
9.1.5 宽带无线网237
9.1.6 无线网络技术前景展望238
9.2 无线局域网238
9.2.1 标准238
9.2.2 无线局域网组成240
9.3 WAP241
9.3.1 WAP简介241
9.3.2 WAP技术242
9.3.3 WAP手机上网流程243
9.4 Hiper LAN243
9.4.1 网络结构244
9.4.2 主要特征244
9.4.3 HIPERLAN2的协议栈结构246
9.4.4 与802.11的比较247
9.5 蓝牙247
9.5.1 蓝牙协议结构247
9.5.2 蓝牙通信系统248
9.5.3 相关技术比较249
9.6 小结250
9.7 思考题250
第10章 宽带IP网251
10.1 宽带IP网的结构251
10.1.1 什么是宽带IP网251
10.1.2 宽带IP网的平面结构251
10.1.3 宽带IP网的层次结构252
10.2 SDH和DWDM253
10.2.1 SDH含义253
10.2.2 SDH的产生253
10.2.3 SONET与SDH的比较255
10.2.4 SDH的特点256
10.2.5 SDH原理256
10.2.6 DWDM原理259
10.3 宽带IP网络技术261
10.3.1 主要的宽带IP网技术261
10.3.2 IP over ATM261
10.3.3 IP over SDH262
10.3.4 IP over WDM263
10.3.5 总结264
10.4 CATV宽带技术265
10.4.1 CATV宽带综合服务网的特点265
10.4.2 CATV宽带综合服务网的一般组成方案265
10.4.3 CATV宽带综合网的各种模式及功能发展269
10.4.4 CATV宽带综合网的发展方向--从“濒分”到“时分”270
10.5 接入网272
10.5.1 接入网在电信网中的位置272
10.5.2 接入网定义272
10.5.3 接入网的功能273
10.5.4 接入网分类273
10.5.5 基于SDH的宽带接入技术279
10.6 流媒体技术282
10.6.1 流媒体含义282
10.6.2 流媒体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282
10.6.3 流媒体技术方式282
10.7 小结286
10.8 思考题286
第11章 VPN网络技术287
11.1 VPN概述287
11.1.1 VPN是什么287
11.1.2 为什么需要VPN287
11.1.3 VPN的分类287
11.1.4 VPN应用在哪里290
11.2 IP Sec291
11.2.1 认证首部AH291
11.2.2 负载安全封装ESP293
11.2.3 为什么有2个协议295
11.2.4 因特网密钥交换IKE297
11.3 VPN典型应用设计297
11.3.1 适用的场合297
11.3.2 设计要点298
11.3.3 设计原则299
11.4 小结299
11.5 思考题299
第12章 QoS技术300
12.1 什么是QoS技术300
12.1.1 服务的含义300
12.1.2 服务的类型300
12.1.3 服务质量的含义301
12.1.4 什么是QoS技术301
12.2 为什么需要QoS技术301
12.2.1 需要QoS的原因301
12.2.2 QOS解决的问题302
12.2.3 QoS技术的目标302
12.2.4 QoS技术原则302
12.3 QoS技术的类型302
12.3.1 按资源分配的方式分类302
12.3.2 按流分类302
12.3.3 QoS协议和技术303
12.4 RSVP资源预留304
12.4.1 预留建立过程304
12.4.2 RSVP集成服务的基本类型305
12.4.3 RSVP QoS参数305
12.4.4 RSVP协议机制总结306
12.5 区分服务307
12.5.1 区分服务的分类307
12.5.2 DiffServ原理307
12.6 MPLS308
12.6.1 MPLS QoS的特点308
12.6.2 MPLS QoS原理309
12.7 子网带宽管理SBM310
12.7.1 SBM的作用310
12.7.2 SBM组成310
12.7.3 SBM原理311
12.8 QoS体系结构312
12.8.1 QOS体系结构的含义312
12.8.2 RSVP和DiffServ端到端模型313
12.8.3 RSVP DCLASS对象314
12.8.4 RSW对聚合的预留314
12.8.5 支持RSVP的MPLS314
12.8.6 支持DiffServ的MPLS315
12.9 支持组播的QoS315
12.9.1 支持组播的RSVP315
12.9.2 支持组播的DiffServ315
12.9.3 支持组播的MPLS315
12.9.4 支持组播的SBM316
12.10 支持策略的QoS316
12.11 小结316
12.12 思考题317
参考文献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