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经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2359949.jpg)
- 逄锦聚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0127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1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5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8
五、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0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4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14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4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14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6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18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18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19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21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21
二、分工与协作22
四、现代科技进步和新经济25
三、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25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27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7
二、先进社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28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30
四、经济体制改革30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33
第一节 商品的两要素和劳动的二重性33
一、商品经济33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36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7
四、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39
第二节 价值量40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0
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42
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43
四、技术、管理和价值创造44
第三节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46
一、市场经济46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47
三、市场机制及其功能50
第三章 货币与信用52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52
一、货币的起源52
二、货币的职能55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58
一、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58
二、信用货币59
第三节 信用及其功能61
一、信用的产生及形式61
二、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64
第四节 货币流通量65
一、货币的层次65
二、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67
第四章 资本和资本运动72
第一节 资本72
一、资本的含义72
二、资本的形态和构成73
第二节 价值增殖和利润75
一、价值增殖75
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76
一、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78
第三节 资本积累和资本经营78
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80
三、企业融资81
四、资本经营81
第四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84
一、资本的循环84
二、资本的周转86
三、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88
一、银行的产生与发展91
第五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91
第一节 信用制度与银行91
二、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93
三、银行的类型与职能94
第二节 信用与股份公司95
一、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95
二、股票、股息及股票价格97
第三节 虚拟资本及其作用98
一、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产生98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100
三、虚拟资本的作用101
第六章 竞争与垄断105
第一节 竞争引起垄断105
一、竞争的特征与功能105
二、竞争引起资本集中和垄断107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108
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108
二、垄断利润112
一、垄断没有消除竞争114
第三节 有效竞争与反垄断114
二、有效竞争与反垄断政策116
第七章 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120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20
一、社会资本及其运动120
二、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121
三、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23
第二节 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124
一、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124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基本实现条件125
一、扩大再生产运行的前提条件126
第三节 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126
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27
三、产业发展的趋势129
第四节 非均衡市场的均衡131
一、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131
二、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132
第八章 收入和分配135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内容135
一、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135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136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137
四、消费和积累的关系138
第二节 生产要素和财富分配139
一、生产要素及其在财富分行中的贡献139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140
第三节 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141
一、效率及其与分配的关系141
二、公平及其与分配的关系142
三、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44
四、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145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150
第九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15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50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50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5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155
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155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56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57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158
一、资本社会化158
二、国家参与的全面化160
三、资本国际化与资本全球化161
四、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点的基本认识162
第十章 资本主义的生产164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164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64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165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66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66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68
三、剩余价值率168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71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71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72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173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174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174+++一、工资的本质174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177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178
第二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80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80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81
三、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182
第三节 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184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84
二、借贷资本和利息186
三、资本主义地租188
第一节 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191
一、企业191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191
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193
第二节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194
一、资本主义的个人业主制企业194
二、从自然人企业到公司制企业的发展196
三、股份公司与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变化197
第三节 科技革命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200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基本趋势200
二、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203
三、“雇员持股计划”和利润分享制205
第十三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209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09
一、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209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原因213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实质215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215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19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221
一、市场调节的局限及国家干预的目标221
二、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手段224
三、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27
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后果229
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232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及表现232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232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33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235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矛盾239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239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43
三、经济全球化的矛盾246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协调249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49
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协调254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256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基本矛盾256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56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58
第二节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258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资本积累258
二、资本积累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259
三、产品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263
第三节 经济危机与经济波动264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64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266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271+++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271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72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278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78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78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278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80
第二节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282
一、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282++++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2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289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289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291
三、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9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及其依据29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295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9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及其依据29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29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9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300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30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03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主体地位305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30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309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30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310
三、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12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5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5
一、关于市场经济的界定315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318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319
一、市场机制及其功能3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322
二、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324
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325
第三节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7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327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改革32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333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337
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337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337
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3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33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339
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340
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341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343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沿革及弊端343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345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347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348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348
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制度创新350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353
第一节 社会总产出与总供给353
一、社会总产出与经济总量的衡量353
二、社会总产出的结构357
三、社会总供给的形成357
第二节 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359
一、社会总需求的含义359
二、社会总需求的形成360
三、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362
第三节 封闭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368
一、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一般条件368
二、广义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条件369
三、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370
第四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可能和形式371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可能性371
二、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372
三、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374
一、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377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77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377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81
三、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83
第二节 经济科长的波动与周期385
一、经济增长波动385
二、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386++++三、中国超常经济波动的原因387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动与结构优化388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388
二、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高度化389
三、二元经济的现代化391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结构协调393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394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94
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395
三、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396
四、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396++++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3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398
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398
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400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403
第二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发展战略403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411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412
第三节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415
一、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415
二、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表现及原因416
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41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42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421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42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422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423
一、宏观调控模式423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425
三、宏观调控手段428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435
一、转变政府职能435
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437
三、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