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东发展之路 以改革开放30年为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东发展之路 以改革开放30年为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5/30211177.jpg)
- 谢鹏飞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6397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116MB
- 文件页数:572页
- 主题词:改革开放-概况-广东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东发展之路 以改革开放30年为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3
第一节 发展历程3
一、起步阶段3
二、加速发展阶段9
三、科学发展阶段11
第二节 辉煌成就13
一、经济实现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4
二、社会建设日新月异,民生福利大大改善24
三、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普惠政策全民共享26
四、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28
五、发展兼济全国,贡献越来越大32
第二章 发展道路的特色38
第一节 以解放思想开路,并贯穿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全过程38
一、每一轮思想大解放都融进了岭南人文精神,结出了丰硕的思想成果38
二、每一轮思想大解放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41
第二节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闯新路,实现以改革开放促发展42
一、以建立经济特区探路,逐步开放,梯次推进42
二、借港澳之力迅速打开通向国际市场之门43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44
第三节 以加工贸易起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46
一、“三来一补”率先起步,建立加工贸易体系46
二、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迅猛发展47
三、积极利用外资,形成外向带动新格局48
第四节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9
一、产业结构逐步向适度重型化、产业高级化发展49
二、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50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被动到主动转化51
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52
第五节 “两轮驱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53
一、推动区域、城乡的发展逐步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54
二、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55
三、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57
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淘汰落后产能58
五、推动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和谐59
六、推动文化转型,实现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60
第三章 基本经验及其意义62
第一节 基本经验62
一、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63
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67
三、锐意推进市场化改革,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71
四、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紧紧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不放松74
五、坚定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77
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80
七、坚持服务全国大局,为全国和谐稳定发展作出贡献83
第二节 重大意义86
一、为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86
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实践样板90
第二篇 思想解放第一章 “杀出一条血路来”97
第一节 经济特区98
一、创办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98
二、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104
三、综合改革试验106
第二节 敢闯敢干敢试107
一、价格“闯关”108
二、“包产到户”110
三、是“变通”不是“变相”114
四、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15
五、“一包就灵”116
第三节 排污不排外120
一、自借自还121
二、一试“破冰”124
三、以市场换技术126
第四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30
一、高德良与“周生记太爷鸡”130
二、陈志雄承包集体鱼塘引发的争论132
三、高第街与灯光夜市134
四、乡镇企业与“广货”135
五、南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138
六、国有企业“生”与“死”选择140
第五节 南方谈话142
一、“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43
二、思想观念的大变化145
第二章 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46
第一节 追赶“四小龙”147
一、广东要上台阶,赶上亚洲“四小龙”147
二、珠海重奖科技人员149
三、顺德综合改革试点151
第二节 增创发展新优势156
一、“三个三”工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蓝图156
二、增创新优势大调研——跨世纪的发展对策158
三、“山洽会”——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子160
四、广东人大现象——民主之风吹遍南粤162
第三节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165
一、国投破产——走向市场经济的里程碑165
二、粤海重组——窗口公司的转型168
三、查处湛江走私案——两手都要硬171
四、查处粤东骗税案——规范市场秩序172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州萌生174
一、“三讲”与高州17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萌生177
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177
第三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79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形成179
一、“非典”突袭与中央“揪心”179
二、追兵、标兵、排头兵182
三、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185
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87
第二节 继续解放思想189
一、破解广东科学发展难题189
二、“灌水”、“拍砖”与民主决策机制191
第三节 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194
一、“双向转移”194
二、“双轮驱动”196
三、“双赢合作”198
第三篇 开放第一章 对外开放“先行一步”203
第一节 广东对外开放的起步203
一、对外开放的号角吹响了203
二、对外开放广东先行一步204
第二节 蛇口——广东对外开放的奠基石207
一、两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7
二、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208
三、蛇口模式的启示209
第三节 创办特区为开放探路212
一、创办经济特区212
二、经济特区的精髓216
第四节 利用外资的新突破216
一、中国最早创办的“三来一补”企业217
二、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酒店——白天鹅宾馆219
三、争取“侨心”引进侨资220
第二章 从沿海开放城市到综合改革试验区222
第一节 对外开放由点到面222
一、沿海开放城市222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223
三、广东综合改革试验区224
第二节 利用外资形式多样化227
一、加工贸易与“三资”企业加快发展227
二、粤港澳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228
三、招商引资出现新格局230
第三节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为开放铺路231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231
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措施232
三、外向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234
第三章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236
第一节 南方风来满眼春236
一、追赶“四小龙”,催生“四小虎”236
二、实施外向带动战略237
三、“外向带动”催生产业集群238
第二节 全面推进粤港澳合作239
一、民间推动为主的粤港澳合作240
二、要素互动和融合241
三、全方位宽领域的粤港澳合作242
四、粤港、粤澳联席会议制度244
五、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245
第四章 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248
第一节 面临中国加入WTO的新机遇248
一、制定过渡期指导要点248
二、WTO框架下广东省实施的成效249
第二节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249
一、对外开放催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249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250
三、提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对外开放水平252
第三节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253
一、新世纪的战略选择253
二、经济国际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254
三、鼓励广东企业“走出去”256
第四节 在逆境中寻找新契机258
一、世界经济出现新变局258
二、更新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259
三、推动与东盟的合作260
第四篇 改革第一章 借特殊政策东风改革先行263
第一节 以价格改革为突破口的流通体制改革263
一、价格改革263
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264
第二节 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66
一、启动农村改革266
二、为农村改革保驾护航268
三、一场革命性的变革269
第三节 财政“大包干”270
一、“分灶吃饭”区别对待270
二、两次“利改税”271
三、初见成效272
第四节 扩大企业自主权273
一、初步打破“大锅饭”274
二、主要成效275
第二章 全方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77
第一节 农村市场化改革277
一、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渔改革全面铺开277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279
三、主要成效282
第二节 农村股份合作制283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农村改革开放的结果283
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形式285
三、改革成效287
第三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88
一、“两权分离”与承包制289
二、改革效果289
三、国有企业承包制改革的典型案例291
第四节 深化价格体系改革292
一、新一轮物价体系改革292
二、新一轮物价体系改革的特点293
三、新一轮物价改革的成效294
四、物价改革的启示295
第五节 外贸体制改革296
一、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297
二、主要成效305
第六节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306
一、文化体制改革306
二、教育体制改革308
第三章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改革313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13
一、企业股份制改革314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16
三、资产重组319
第二节 分税制321
一、分税制改革的背景322
二、分税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322
三、分税制改革的成果324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326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326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330
三、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成就331
第四节 科技体制改革333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334
二、主要做法337
第五节 投融资体制改革340
一、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341
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341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效342
第六节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改革探索347
一、实物与服务商品市场的培育347
二、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349
第四章 以政府职能改革为主导的改革354
第一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54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354
二、改革的方式和路径356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358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359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360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程361
二、农村改革的主要成效362
第三节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364
一、公共财政改革的背景364
二、公共财政改革的历程365
第四节 社会事业改革367
一、分配制度改革367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74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379
第五篇 发展第一章 工业发展新模式385
第一节 工业外向型385
一、“两头在外”385
二、珠江模式386
三、轻型为主388
第二节 步入高增长389
一、外资企业发展快389
二、国有企业变化大391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392
第三节 工业新型化394
一、培育高新技术产业394
二、加大重化工业投资396
三、重视节能减排治污396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397
五、强化产业集聚发展399
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401
第二章 农村发展新路径403
第一节 走农业市场化之路403
一、调整农业结构403
二、十年绿化广东405
三、发展集约农业407
四、普及农业科技409
第二节 走农村工业化之路413
一、农村工业化日益显现413
二、改革和转制413
三、创立品牌414
第三节 走农村文明化之路415
一、推进现代化415
二、注重民生415
三、加强规划416
第三章 第三产业新崛起417
第一节 物畅其流417
一、多种经济成分417
二、多渠道、多形式418
三、连锁经营419
四、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420
第二节 交通通信突飞猛进421
一、交通运输网络化421
二、邮电通信普及化424
第三节 金融服务开拓创新427
一、金融组织体系多样化427
二、融资能力持续增强429
三、信贷结构不断优化430
四、金融市场全面开拓431
第四节 对外贸易遍及全球433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433
二、新世纪新跨越435
第四章 协调发展新突破438
第一节 城镇化迅速推进438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438
二、小城镇特征鲜明441
三、城市群功能初显443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445
一、制定协调发展战略445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447
第五章 社会事业新发展449
第一节 科技教育神速进步449
一、科技事业蓬勃发展449
二、教育事业跨越发展451
第二节 文化卫生繁荣进步455
一、文化事业繁荣455
二、卫生事业进步457
第三节 减排治污成效显著459
一、坚持依法管理环境460
二、加大环保事业经费投入力度460
三、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461
四、狠抓“双达标”461
五、推进建设绿色广东462
第四节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464
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464
二、依法治省466
第五节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69
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69
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覆盖城乡472
第六篇 展望第一章 广东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景479
第一节 新目标479
一、迈向更优更强479
二、高收入经济体479
三、后工业化480
四、开放型经济体系481
五、现代市场经济体系482
第二节 新挑战483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483
二、自然灾害和各种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484
三、社会矛盾凸显485
第三节 新机遇486
一、新的“尚方宝剑”486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488
三、科学技术和信息环境的变化489
第二章 广东未来科学发展之路径491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91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91
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494
三、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494
第二节 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496
一、统筹城乡发展496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98
第三节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500
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500
二、推进粤港澳台更紧密合作501
三、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502
第四节 建设现代市场经济502
一、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503
二、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503
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504
第五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505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505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506
三、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506
四、建设和谐文化506
结束语508
附表509
参考文献523
后记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