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行为理论研究 以中国法和德国法中所有权变动的比较为中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权行为理论研究 以中国法和德国法中所有权变动的比较为中心
  • 田士永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2079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民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权行为理论研究 以中国法和德国法中所有权变动的比较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序 杨振山教授1

序 罗尔夫·克努特尔教授1

前言1

第一章 物权行为概念论4

第一节 概说4

一、物权行为的概念应当明确4

一、弗鲁沫5

第二节 德国当代学者的见解5

二、本章结构5

二、拉仑茨/沃尔夫6

三、施瓦伯/普律廷6

四、魏灵7

五、姚尔尼希7

六、其他7

六、小结8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见解9

一、概说9

二、效果说10

三、目的说11

四、要件说13

五、内容说15

六、小结16

第四节 物权行为概念界定16

一、属加种差定义法16

二、物权行为概念的属加种差定义式描述17

一、从发生角度的分析19

第五节 物权行为概念与法律行为概念的关系19

二、从民法学逻辑体系角度的分析23

第二章 物权行为渊源论30

第一节 概说30

一、罗马法的影响30

二、本章研究结构34

第二节 要式买卖与拟诉弃权35

一、要式买卖35

二、拟诉弃权37

一、概说39

第三节 交付39

二、交付转移所有权的适用范围:标的物为有体物42

三、交付人为所有权人44

四、关于占有转移的交付行为48

五、关于意思表示与原因56

六、结论113

第三章 物权行为构成概说114

第一节 构成要件概说114

一、构成要件的含义114

二、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的区分116

第二节 物权行为构成要件122

一、既有学说及简要评论122

二、本书的分析结构125

第四章 物权行为意思表示127

第一节 物权行为意思表示的构成127

一、意思表示构成127

二、物权行为意思表示构成129

三、物权合意131

四、物权抛弃143

五、物权意思表示(合意)的法律性质146

六、不动产物权行为是否以特定形式为特殊成立要件151

第二节 物权行为意思表示的生效153

一、概说153

二、物权意思表示健全156

三、行为能力要求164

四、意思表示附条件:以所有权保留为例167

五、意思表示附期限:以遗赠为例171

一、公示的概念与方式174

第五章 公示174

第一节 公示概说174

二、公示的必要性175

三、公示的效力178

第二节 交付180

一、交付的概念与适用范围180

二、交付的法律性质183

三、交付公示作用质疑:间接占有与交付替代187

一、登记概念与适用范围189

第三节 登记189

二、登记的法律性质193

三、登记中的当事人意思表示197

第六章 处分权200

第一节 物权行为的处分性质200

一、处分与处分行为200

二、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210

三、物权行为包含处分因素212

一、处分权的法律性质214

第二节 处分权214

二、处分权归属217

三、处分权欠缺(无权处分)221

第三节 处分权替代:善意233

一、概说与沿革233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247

三、善意取得是物权行为261

四、结论269

一、抽象性:给与行为与行为权限授予的概括270

第七章 物权行为原因270

第一节 物权行为中的给与270

二、给与的概念272

三、给与实现方式279

四、给与原因的概念280

五、给与原因的种类289

六、物权行为原因的确定296

七、给与行为与给与原因的关系模式:要因与抽象303

九、抛弃中的原因:给与理论的说明局限性307

八、结论307

第二节 分离原则308

一、概说308

二、中国学者见解308

三、德国学者见解313

四、分离原则含义小结317

五、交易阶段中的意思表示:分离原则存在基础分析318

六、中国现行法是否承认分离原则323

七、分离原则的意义:私法自治328

一、抽象原则含义338

第三节 抽象原则338

二、抽象原则存在理由345

三、抽象原则功能与意义350

四、中国法是否承认抽象原则357

五、抽象原则批评364

六、抽象原则的修正和现状380

第四节 物权行为与不当得利制度386

一、概说386

二、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386

三、罗马法中的请求给付之诉387

四、现代德国法中的不当得利制度391

五、得利与物权行为400

六、得利不当与原因408

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413

八、不当得利与物权行为的关系421

九、结论425

第八章 物权行为理论继受论427

第一节 概说427

一、中国的民事立法与物权立法427

二、物权变动问题的解决模式428

第二节 物权行为继受既有学说429

一、概说429

二、肯定说430

三、否定说431

四、折衷说433

第三节 既有学说评论435

一、关于生造与难以理解435

二、关于对出卖人不公平436

三、关于功能替代436

四、关于法律移植与法律传统437

五、关于他国未采论与过时论439

六、关于法学方法441

七、关于民法典总则编与物权行为之关系443

第四节 中国立法444

一、立法不应该代替法学444

二、模糊的立法445

附录一 参考文献446

附录二 内容索引500

后记5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