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民俗与文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程蔷,董乃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9015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民俗与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1
一历史民俗学和文学史研究的民俗视角5
关于唐代文学与民俗研究的资料5
——民俗研究涉入历史层面5
——从民俗视角看文学史5
——文学创作源泉论的深化与具体化5
——本书性质的界定和理论贯穿线5
三本书涉及的民俗学基本问题之二:10
——民俗实际与文献记载10
——民俗:一定程度的超阶级性10
——德范与法制10
——民俗的形成:利益与有效原则10
——萨姆纳的民俗观10
民俗释义10
二本书涉及的民俗学基本问题之一:10
民俗的内部构造15
民俗构造四层次说15
——物质生产和生活民俗15
——社会组织民俗15
——信仰意识民俗15
——价值观念体系:民俗的最深层15
——语言中的民俗现象15
四本书涉及的民俗学基本问题之三:15
——聚与散、同与异、一与多:19
——民俗的地域特征与群体特征19
民俗发展中的辩证运动19
民俗文化发展的辩证观19
——在传承中发展:民俗变异之源19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19
——新俗的发生与传统的变化19
——区别之三:传播继承方式不同23
——一个需要弥补的学术缺陷23
——贤智学于圣人,圣人学于百姓23
——民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同一性与依存关系23
——主流文化、它的基础和辅翼23
——区别之二:内容与形式的差异23
——民俗文化与经典文化区别之一:创造者不同23
经典文化的提出23
五民俗文化与文化体系23
六 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关系概说30
民俗学与文学:两个相通的领域30
——阿切尔·泰勒论民俗与文学之关系30
——当文学作品就是民俗文化时30
——文人作品与民俗文化传统的三种关系30
——文学受众与民俗文化30
——文学现象与民俗文化30
——作家与民俗文化传统的关系:顺应、批判、借用岁时30
——戴孚《广异记》的“天曹日历”38
——唐诗所显示的历日在民间38
——皇帝赐历之举38
——节日的意义38
——唐人对节俗传统的改造:削弱崇神敬鬼色彩,增强现世享乐成分38
一 唐人的时间意识和对节俗传统的改造38
——四时节令和众多的民俗节日38
——《夏小正》与《礼记·月令》38
从时间意识看民俗文化特征38
节日篇38
——唐代历法38
——元宵观灯的狂欢性质48
——重阳:企求永恒与享受人生的统一48
——端午:从避瘟免灾到体育竞技48
——寒食、清明:投向大自然的怀抱48
——寻觅自由的人性要求48
——诗歌绘出的上元节风俗画48
——两个小统计48
唐人诗文与民俗节日的不解之缘48
——从上元、寒食到端午、重阳48
二享受人生和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48
——借题:借七夕之名,做讨“巧”檄文68
——反题:以儒家伦理反民俗68
——转题:七夕夜的高唐梦68
——七夕诗文之本题:渴望与愁怨68
——女性祈祷日,男子游宴时68
——七夕风俗画68
——乞巧与妇女命运:女儿节的形成68
——七夕传说种种68
七夕起源诸说68
——七夕和唐人七夕诗文68
三 女儿节的情思68
——七夕节与文学的渊源68
——子贡观蜡与孔子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论91
——节俗文化涵义之传承91
——忧思的升华91
——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矛盾91
——无尽的忧思:唐节俗诗之重要特色91
——年终节日狂欢的精神价值91
——年终节俗形成的心理因素91
——祭灶风俗91
——除夕与守岁91
——驱傩与镜听91
——蜡腊:年终的大祭祀91
——唐人冬至诗91
——冬至节的人文内涵91
冬至的天文意义91
四 年终之祭91
——归一化与艺术创造107
——民族集体意识推动着归一化趋势107
——传说与节俗的动态结合:竞争、选择、逐步归一107
——年节习俗三要素107
节俗及其相关传说的依存关系107
五归一化:节俗与相关传说的动态结合过程107
——节俗先于其相关传说107
——都市民俗及其文化意义123
——国内交通、丝绸之路与文化的交融123
——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123
——“扬一益二”和遍地勃兴的商业城市123
都市与都市居民123
一 都市的兴起123
——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都市民俗篇123
二 唐两京之民俗圈131
划分唐两京民俗圈之依据131
——宫城皇城与李唐皇族民俗圈131
——唐官员民俗圈:宫廷与民间的中介与桥梁131
——长安市井居民民俗圈及其亚民俗圈131
——元稹《估客乐》的民俗意义138
——商界伪滥欺诈之风和对它的控抑138
——市署令及其职责138
长安之东、西二市138
——世俗潮流的对抗者四 市署管理*148++138
——京官住宅:竞相侈丽之风138
——王维、韦应物、贾至诸人之早朝诗138
——早朝情景138
从金吾传呼到官街鼓138
三 长安一日:官街鼓、早朝与京官之宅邸138
——“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138
——烧尾宴与韦巨源《烧尾食单》153
——韦应物《酒肆行》之民俗价值153
——酒肆旗亭与唐人的诗化生活153
——长安市上的小吃:馄饨、?153
——胡饼153
——汤饼、冷淘153
——以米、麦为主的饭食面点153
——便换、飞钱153
——规模可观的饮食业153
——典质肆与寄附铺153
——钱庄银行的雏型:柜坊153
——官营楼店153
邸舍:举子商贾进京的落脚点153
五 长安东西市行业种种153
——身居监署的工匠177
——私营作坊的工人177
——长安小商贩种种177
——脚力、手力、日佣人、月作人等等177
——佣作坊和纸榜招佣177
——从行医卖药到贩书和鉴定文物177
卖卜看相和它的信奉者177
六 长安市井生态图景177
——凶肆和助人哀挽的歌者177
——自然环境与人之禀性190
——扬州风俗的典型意义190
——唐代诗人的扬州礼赞190
——风味无穷的扬州夜市190
——唐扬州市民耽于逸乐、善于消费190
——古人的认识:重商造成了“轻扬”的风俗特征190
——扬州还是杨州190
——“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190
——杜佑《通典》论扬州风俗190
——官商民商190
——扬一益二190
扬州兴盛史:从汉之江都国到唐之大都督府190
七 扬州之夜190
——追逐新奇与时髦的都市之风207
——迎佛骨207
——重商重财观念的历史意义207
——看皇帝迁葬207
——文化人对时髦风气的态度207
——从民俗之风到文学之风207
——诗人们的随俗之举207
——官商之互容互易207
——卖官鬻爵与商人入仕207
——至富可敌贵207
——财富博得的社会崇敬207
富贵的诱惑力和富贵之途的选择207
八 都市民俗心理举要207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观点207
——成公绥的《中宫诗》225
——女侠的出现225
——妒妻拒妾的成功及其之被肯定225
——化妆、服饰、节日游赏、元宵狂欢与女子成为社会美载体225
——传统妇女观的核心:藐视与重视的对立统一225
——民间的反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225
——从男女、夫妇到家与国225
——女者,如也225
几对敌体式名词225
一 唐人妇女观概说225
妇女生活与习俗篇225
二 唐代妇女的一生238
无忧无虑的女童时代238
——忧惶不安的待嫁少女238
——女子一生的关键:婚嫁238
——老女不嫁竟成风俗238
——诗人的不平238
——孝、节、义烈:世俗对已婚妇女的要求238
——弃妇238
——思妇238
——闺怨文学的民俗背景238
——婚俗的意义与效用253
——婚姻禁忌253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253
——北朝婚俗遗风253
——婚姻心理253
——离婚253
由婚俗到婚典253
——却扇253
——障车253
——《南柯太守传》描写的婚仪253
——六礼253
三 唐代婚嫁礼仪和习俗253
——催妆253
——宫人们的游戏:以望幸和妒忌为内涵282
——《上清传》提供的个案282
——入道的公主和宫人282
——出宫人282
——红叶题诗282
——上阳白发人和得宠的殉葬者282
——唐诗的新品种:宫词282
——宫人斜282
——扯不断的政治干系282
——物质生活的竟奢之风282
——两个亚民俗圈:内外命妇与一般宫女282
——唐后宫之构成282
唐宫妇女作为一个民俗圈282
四唐宫妇女的生活与习俗282
——公主的婚嫁282
——媒妁与巫婆310
——唐代妓女对文学艺术的贡献310
——平康散娼及其生涯310
——形同婢妾的家妓310
——在籍的官妓310
——庞大的宫妓群及其小社会310
——都市妇女的职业种种310
——商妇310
——捣练、缝衣与思念征人310
耕田、采桑、养蚕、织素:农妇日常生活中的习俗310
五 农村、市井及其他妇女的生活与习俗310
文人士子风貌篇345
一 宦与婚:士子人生的两大关键347
社会理想和入仕为宦347
——唐代选举制度略说347
——诱人的进士科347
——举子习俗与进士风度347
——婚姻的选择与被选择347
——唐人小说中的婚姻347
——冒姓认宗及其前因后果347
——取侠补儒之一:纠正敏于言而钝于行的宿疾364
——唐传奇中的侠义故事364
——取侠补儒之二:依附性格与倡优气的克服364
——儒侠互补与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364
——民间侠文化的介入364
——侠的人格定位364
文人士子人格构成的复杂性364
二人格理想:民间侠文化对儒道释互补结构的补益364
——唐士人之重侠364
——人文精神的由来384
——处盛世而发危言384
——汇纳四海、包容天下万物的气魄384
——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384
——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384
——民间艺术的养育384
——民间风习的浸染384
中国人和中国心384
三 作家的养成和文学的人文精神384
四 时代迁易与士风演变405
士风与世风405
——陈子昂与初盛唐士风405
——强大的惯性:中唐士风405
——由向心到离心:晚唐士风的剧变405
——祭祀后稷的春秋两社:仪式的展示418
——城隍神的职掌与地位418
——被神化的风雨雷电418
——无处不在的民间诸神418
——佛道偶像与民间神灵的融混:玄武、二郎神、托塔李天王418
一个与真实社会生活平行的虚幻世界418
——从老子李耳到太上玄元皇帝418
——神灵崇拜与原始思维418
一 与人共存的神灵世界:现象的泛观418
神灵崇拜与巫术禁忌篇418
——五岳四渎的封王晋爵418
——社日诗427
——《灵应传》:人神的交往与互助427
——《崔炜》:漫游神灵世界427
——唐人小说与神灵崇拜427
——以神灵入诗,态度并不尽同427
——郊庙歌辞427
——李贺《神弦》诗427
——与神灵崇拜相关的赋颂赞碑与杂文427
名目繁多的祭文427
二 祷祝、娱神及其他427
——张巡、颜真卿的成神435
——孝悌之神万回哥哥435
——维护贫富前定观、剥夺不义致富者:阴吏掠剩使的被创造435
——李磎《敬鬼神议》和沈颜《祭祀不祈说》435
——软硬兼施的《祭仰山神文》435
——崇敬是为了索取435
——水浇茶神陆鸿渐435
——术士的鼓煽与淫祀435
——朝廷的禋祀与封典435
——锁骨菩萨与延州女子的重合435
——天谴:李师道宫毁人亡435
雷神的惩罚:华亭堰典的故事435
三 迷信中的实用功利435
——明智者的抵制435
——驱鬼巫术及其心理基础446
——孙頠《春傩赋》、乔琳《大傩赋》446
——宫中傩舞:《乐府杂录》的记载446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杂面唯齿白”:孟郊《弦歌行》446
——傩逐疫鬼446
——画虎头、书聻字的习俗及有关传说446
——一次规模巨大的集体驱鬼巫术活动446
——巫师与阴阳人446
——唐太宗吞蝗的巫术意义446
——以言语为手段的诅咒巫术446
——巫事仪式和狄惟谦杀巫446
——求雨求晴:祈求巫术的一大内容446
巫术与禁忌的性质446
四 祈求、诅咒和驱鬼的巫术446
——唐代妇女特殊的占卜形式:境听453
——靠卖卜为生的专业卜者453
——“暗掷金钱卜远人”和“投金钱赌侍帝寝”453
——崔群自筮453
——贾耽:一位因善占卜而格外受民间欢迎的宰相453
五 预兆和占卜巫术453
——权德舆《玉台体》诗中的示兆意识453
——《游仙窟》的人物对话和示兆成语453
——鉴识预兆成为知识者的必备技能453
——恶兆预示不可逃脱的厄运453
祥瑞:预兆和占卜巫术的典型代表453
六 梦和占梦462
对梦的解释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462
——梦的预兆作用和释梦者的智慧462
——借梦为叙事框架的唐人小说《枕中记》、《南柯太守传》462
——李公佐为谢小娥释梦中隐语462
——沈亚之《异梦记》、《秦梦记》462
——唐人梦观念的复杂性:杜頠《梦赋》462
——诗人之梦462
——禁忌与民族心理469
——禁忌与移情469
——言语禁忌469
——《四时纂要》469
——诗谶:一种文字禁忌及其给文学创作的影响469
——对禁忌严肃性的淡化处理469
——避讳与反避讳469
——小心人影:为防备鬼神的祸害469
——《义山杂纂》中的禁忌:社会文明的体现469
——同姓不婚:来自生活经验的禁忌469
禁忌的含义469
七 随处可见的禁忌469
——每日宜忌469
——共工神话的发展482
——李商隐诗:化为典故的神话482
——卢仝《月蚀诗》的神话表现482
——日月神话与唐诗482
——夸父逐日:从神话到地方风物传说482
异形人国神话的传承482
——唐人诗文中的女娲482
——伏羲女娲神话的新变482
一 神话的流传与再创造482
民间文学与技艺篇482
——《萧旷》:唐人对龙性的认识495
——李征化虎、薛伟化鱼:人与异类的互变495
——《崔炜》、《周邯》:龙与宝珠495
——《白猿传》、《孙恪》:人猿姻缘495
——唐传奇人兽互变与其神话原型之比较495
——人兽通婚、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意义的赋予495
——《李卫公靖》:作为雨神的龙495
——《柳毅传》:作为水神的龙495
——龙蛇神话与异物传说495
从搜奇记逸到创作小说495
二 神话原型与唐人传奇495
三 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511
载录民间传说的渊薮511
——各种人物传说511
——风物传说511
——异物传说511
——异俗传说511
——胡人识宝传说511
——外来传说511
——传说的载录与再创作511
——文人与民谣532
——民谣532
——绰号—隐语532
边地民歌—踏歌之风532
——谚语:生活经验的总结532
——敦煌曲子词532
四 民间歌谣谚语532
五 民间技艺542
游戏性技艺和生产性技艺542
——花样繁多的游艺百戏542
——僧俗皆喜的说话转变542
——戏剧的萌芽与雏形542
——俳谐542
——精湛绝伦的织绣工艺542
——实现浪漫构思的超凡能力542
结束语553
参考书目556
后记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