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2341898.jpg)
- 吴功正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11314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1068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10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8
绪言18
本体篇18
一 逻辑支点:主体一人的回归18
主体—士子的文化质19
主体—士子的知识、心理、情调与文学美学26
审美主体性的构成条件和素质41
二 本体特性:审美素质的体认49
审美素质的深层性品格49
“味”是审美素质的基本表述63
美质通过审美的功能完成69
三 历史结构:诸种合力的规范79
力的一般现象79
五佛道宗教和美学 182
力的平行四边形92
合力制约的中介101
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110
生成篇110
——美的生命意识形式110
一 生殖崇拜和美学110
从生殖崇拜到文学审美的构成基因与图序115
二 初民神话和美学123
——母体孕育之生成123
我们的认识基点和目的123
隐喻思维的扩散和审美意识的积淀126
神话对审美心理功能的启迪133
神话对审美形态的作用138
三 自然山水和美学144
——美的发现和历史演变序化145
审美渊源和偶合机缘145
审美历程152
附论“意境”160
——群体心态的铸合164
民俗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特征164
四 民间习俗和美学164
民俗所导致的民族性美学168
民俗所引发的审美情感173
——文化层面的意识孵化182
宗教之于中国作家182
宗教之于审美意识191
宗教之于审美形态199
功能篇210
一心物的碰撞方式210
一个独特的概念表述:宾、主210
物感式碰撞形态212
形上超验型225
主客体的融浃和谐229
审美碰撞的思维形式232
二 意象的组合手段236
意象的文化学渊源236
意象的文学美学机制240
三 建构的限制与超越255
对无限性的追寻255
“言”“意”的困惑和摆脱261
对极端主义的修正与中和271
四 审美的变形与完形273
一个重要的审美现象273
审美变形的现象描述280
从审美变形到完形的动力结构289
机制篇296
一 美学和文化精神296
仁学和致用文化精神的渗透296
农业结构和仕隐行为的美学影响303
人品意识的美学标准309
文化观念基础上的文学美学体系312
二 美学和个体活动316
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心境——虚静316
审美活动所运用的方式——体悟324
审美活动所达到的境界——物化330
三 美学和群体思潮335
文学美学现象无法脱离思潮背景335
社会思潮和美学思潮的联系338
在美学思潮的屏幕上探究审美特征346
描述美学思潮的更迭和变化351
四 美学和思维机制358
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358
伴随“原型”的艺术复现思维364
对待性思维367
情感性、想象性的艺术思维370
形态篇380
一 时空美学380
时间意识的美学底蕴380
空间意识的美学机体387
时空交错的美学结构394
时空美学的哲学渊源398
二 悲怨美学404
悲怨美的发生学探因404
悲怨美的现实、文化根源414
悲怨美的弥散现象描述426
三 模糊美学429
模糊是一种审美形态429
模糊美的构成要素434
模糊美思维机制442
四 顿挫美学448
顿挫美的类别449
顿挫美的构成方式454
顿挫美的依据457
五气韵美学464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464
气韵美的基本特征472
气韵的主体性美学、哲学探源476
门类篇485
一古文美学485
Ⅰ 美的生命表象485
——诸子散文美学486
生命的表征486
中国文学美学精神的诞生491
艺术思维机制的孕育496
Ⅱ 美的巨丽型态501
“大就是美”502
——汉赋美学502
“赋家之心”505
作赋之法508
炎汉气象514
源远流长516
Ⅲ 美的标准范式522
——唐宋散文美学522
认识基点——建立新秩序522
范式——实践理性的新规范523
秩序——审美特性的新建构530
各领风骚——心理结构的不同铸合和沉积535
Ⅳ 美的感性表征541
——晚明散文美学541
特殊性质和基本方法论的确定541
正统古文趋于式微,世俗情味勃发兴起542
名士派的美学风貌547
主体观照功能的强调和感性情绪的追寻551
“趣”“韵”的审美新标准558
二诗歌美学564
Ⅰ 原型美学565
——《诗》《骚》美学565
亲和意识的发轫565
审美基型的滥觞570
Ⅱ 心理美学(一)581
——唐诗人审美心理581
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研究思维定势581
审美必然:心理经验积淀和扬弃583
心理特征:心态宇宙和二极形态590
简短结语: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识空间611
——词人心态614
审美心态:一个新的研究课题614
Ⅲ 心理美学(二)614
审美趋势:审美心理的演化结果617
词人心态:感性的基本范式624
描述方式:对象化过程中的完成机制638
词人心态对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646
Ⅳ 美学变异650
——宋诗解剖650
最佳的审视角度650
宋诗审美变异对历史的选择651
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综合机制655
宋诗审美特征在比较中的体认664
三 小说美学670
Ⅰ 发踪与进步670
——从人物典型看小说美学素质的发展670
制约中国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670
人物审美在小说美学上的发展675
人物性格美学的主要特点681
主体对人物的审美情感态度684
Ⅱ 差异与转化688
——从真假虚实看小说的审美机制689
真与假的美学性质689
虚与实的美学差异692
虚实真假的典型型态:历史小说695
虚实真假的审美转化契机705
Ⅲ 嬗变与回归710
——从情理范畴看小说的审美功能710
情感论的历史具体性710
理性主义的认识717
理性寓于感性之中720
Ⅳ 整秩与灵动723
——从长篇小说看小说的形式美学723
纵向的逻辑考察723
横向的综合体研究729
四 戏剧美学743
Ⅰ 戏剧美学的综合机制743
戏剧文学的诗化及其矛盾744
观众心理的反馈所形成的建构及其正负值749
Ⅱ 委曲尽情的情感论756
情感化的一般要求757
情感化的独特审美标准——委曲尽情759
Ⅲ 整一调节的结构论765
程序化的戏剧逻辑765
线性的时间序列768
整一型的闭合结构768
贯串型的主控格局770
调节型的转换机制772
观众心理对结构形成的作用775
从阴阳哲学到阴阳美学785
贯通篇785
一 哲学因子输入:阴阳美学的建立785
阴柔阳刚之美学形态793
二 史传和小说美学的会通807
一个联系着的现象807
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的输入808
多重审美联系的揭示817
现象背后的原因探讨(823 )828
三 绘画、音乐、建筑、园林、书法美学对诗歌的渗透828
诗画融汇的历史遇合828
诗画融汇的审美基因836
在技术层面上投向诗的多股光束841
结构篇855
一儒家美学结构体855
儒家美学结构的系统质856
——致用理性的美学系统质856
儒家美学结构的流变质867
二老庄美学结构体875
——天籁自然性美学876
天籁自然性美学观渊源于“道”的哲学观876
天籁自然性美学的具体描述881
老庄美学对中国文学美学的沾溉890
三 禅宗美学结构体900
——直觉性美学900
禅宗汉化的交切点900
超越性的审美态度902
见象而离相的审美方式903
不立文字,徒见心性的审美传达909
空灵意韵的审美追求912
引入禅宗美学乃中国文化—美学之大事916
三根支柱各自的美学功能920
——趋融性美学920
四 儒、庄、禅美学结构融合体920
三家融合及其原因927
三家融合对文学美学的整合935
沿革篇950
一 发展性和循环性的机制950
导言950
基本认识的环节点952
进化和循环960
进化和循环规律的基本型态965
循环型的深层文化心态972
美学学篇978
一 美学学的思维模式978
引言978
通常的表述方式979
传统的思维形式988
结构—功能型思维机制999
附篇1004
一 比较篇:中西美学整体上的协和1004
与不协和音1004
榷“和谐”1005
辨“表现”1008
析“象征”1013
说“自然”1020
勘“根源”1023
二 冲撞篇:中西美学在晚清的趋合1028
与非趋合性1028
美学价值、功能观的建立1029
对美感作用的阐发1035
新美学范畴、观念的初步形成1038
新思维形态的建构1049
趋合与非趋合的成因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