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理实验方法学 新技术与新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药理实验方法学 新技术与新方法
  • 刘建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271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药理学-实验-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药理实验方法学 新技术与新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药理学研究的新进展1

1.1 离体实验1

1.2 在体实验2

1.3 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2

1.3.1 受体技术与药物筛选3

1.3.2 重组受体与药物筛选5

1.3.3 转基因动物与药物筛选8

1.3.4 生物芯片与药物筛选12

1.3.5 基因工程技术与药物筛选14

1.3.6 蛋白质组学与药物筛选研究15

2.1.1 人体肿瘤动物体内移植的基本原则21

2.1 移植性肿瘤整体动物实验法21

第2章 抗肿瘤作用的实验方法21

2.1.2 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22

2.1.3 非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24

2.2 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25

2.2.1 肿瘤细胞的培养25

2.2.2 细胞排染试验26

2.2.3 细胞生长曲线26

2.2.4 药物的抗癌作用测定27

2.2.5 克隆形成试验27

2.3 抑制诱癌作用的观察28

2.3.1 诱癌动物模型的建立28

2.3.2 诱癌的体外模型建立29

2.4.1 转移体内模型的开发与评价30

2.4 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方法30

2.4.2 肿瘤细胞实验转移体内模型的建立33

2.4.3 肿瘤细胞转移体外模型的建立34

2.4.4 培养小室模型建立癌细胞移动实验模型37

2.4.5 重层培养肿瘤细胞三维模型的建立37

2.4.6 肿瘤细胞浸润能的分析40

2.4.7 肿瘤细胞移动能的分析41

2.4.8 肿瘤细胞分泌MMPs的分析43

2.4.9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方法48

2.4.1 0肿瘤细胞TelomeraseDNA的检测49

2.5 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方法59

2.5.1 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59

2.5.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60

2.6 逆转肿瘤耐药性作用的实验方法74

2.6.1 肿瘤耐药性作用的机制与原理74

2.6.2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作用的药物筛选法75

第3章 抑制自由基作用的实验方法92

3.1 自由基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92

3.1.1 H2O2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92

3.1.2 过氧化脂质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92

3.2 自由基测定法92

3.2.1 血清中过氧化脂质测定92

3.2.2 组织中过氧化脂质测定94

3.2.3 脂褐素测定94

3.2.4 化学发光CDCFH-DA的测定95

3.2.5 电子自旋共振法(ESR)对自由基的测定95

3.2.6 羟基自由基的测定96

3.2.7 过氧化氢的测定98

3.2.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100

3.3 氧化应急相关基因NF-kB的检测104

3.3.1 NF-kB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104

3.3.2 悬浮细胞的NF-kB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105

3.3.3 NF-k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105

3.3.4 NF-kB的原位杂交法106

第4章 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的实验方法108

4.1 自身免疫性肝炎108

4.1.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108

4.1.2 观察指标108

4.2.1 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114

4.2 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114

4.2.2 实验指标观察116

4.3 溃疡性结肠炎125

4.3.1 药物学方法126

4.3.2 免疫法128

4.3.3 病症结合模型128

4.3.4 指标观察129

4.4 变应性鼻炎135

4.4.1 卵白蛋白诱导135

4.4.2 豚草花粉诱导135

4.4.3 蒿属花粉诱导136

4.4.4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诱导136

4.4.5 观察指标136

4.5 支气管哮喘138

4.5.1 哮喘动物模型139

4.5.2 观察指标141

4.6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43

4.6.1 动物模型的建立143

4.6.2 观察指标145

4.7 类风湿性关节炎149

4.7.1 疾病实验模型的制作149

4.7.2 观察指标150

4.8 系统性红斑狼疮154

4.8.1 实验模型154

4.8.2 IL-10的测定155

4.9.1 免疫学造模基本程序156

4.9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6

4.9.2 其他造模方法157

4.9.3 中医症候模型157

4.9.4 体外实验157

4.9.5 观察指标157

4.10 子宫内膜异位症158

4.10.1 手术造模158

4.10.2 指标检测158

第5章 抗肝损伤作用的实验方法163

5.1 肝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建立163

5.1.1 试剂的配制163

5.1.2 操作方法163

5.2.6 内毒素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164

5.2.7 半乳糖胺(GalN)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164

5.2.5 硫代乙酰胺(TTA)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164

5.3 肝细胞分泌功能测定164

5.3.1 胶原生成率的测定164

5.2.3 过氧化氢(H2O2)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164

5.2.2 醋氨酚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164

5.2.1 四氯化碳(CCl4)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164

5.2 肝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的建立164

5.2.4 氰化钾缺氧肝细胞损伤模型164

5.3.2 白蛋白分泌量的测定165

5.3.3 ALT、AST的测定165

5.3.4 cAMP、cGMP的测定165

5.3.5 肝细胞DNA合成速率的测定(采用3H-TdR掺入法)165

5.3.6 肝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165

5.4.2 试剂的准备166

5.4.3 实验方法166

5.4.1 实验材料的准备166

5.4 肝脏星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66

5.5 肝星状细胞体外模型及功能测定167

5.5.1 肝星状细胞增殖模型(PDGF-BB刺激法)167

5.5.2 细胞增殖的测定167

5.5.3 胶原生成率的测定168

5.6 实验性肝损伤体内模型168

5.6.1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168

5.6.2 免疫性肝损伤模型169

5.6.3 酒精性肝损伤模型169

5.6.4 其他多种动物种系复制模型172

第6章 降脂降压作用的实验方法174

6.1 高脂血症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174

6.1.1 高脂饲料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174

6.1.2 非喂养法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175

6.2.1 血脂含量的测定176

6.2 调节血脂作用的药效学实验方法176

6.2.2 超速离心法对实验动物进行脂蛋白的分离提取180

6.2.3 载脂蛋白含量测定182

6.2.4 几种血清载脂蛋白测定方法183

6.2.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测定186

6.2.6 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测定188

6.3 实验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建立及药效学观察190

6.3.1 实验性高血压实验模型的建立190

6.3.2 实验药物作用后的观察指标195

第7章 抗血栓、抗动脉硬化作用的实验方法208

7.1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其在药理药效研究中的意义208

7.2 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209

7.2.1 分离牛的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209

7.2.2 分离和培养人脐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209

7.3.1 胆固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210

7.3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210

7.3.2 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活性物质损伤模型建立211

7.3.3 血管内皮细胞的DPPH损伤模型建立212

7.3.4 活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213

7.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测定214

7.4.1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收集214

7.4.2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测定214

7.4.3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电泳分析217

7.4.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基因分析221

7.5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226

7.5.1 血管壁生长控制226

7.5.2 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功能的调节227

7.5.3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抗动脉硬化药物研究中的应用227

7.5.4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228

7.5.5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作用的实验方法229

第8章 抗衰老、抗痴呆作用的实验方法230

8.1 抗皮肤衰老作用的实验方法230

8.1.1 皮肤组织的细胞培养230

8.1.2 紫外线损伤皮肤模型的建立232

8.1.3 人皮肤老化的invivo模型建立233

8.1.4 细胞的胶原合成定量测定法233

8.1.5 皮肤色素抑制作用的观察方法234

8.1.6 药物对紫外线损伤皮肤细胞DNA短片化的检测234

8.1.7 表皮细胞TelomerDNA的分析235

8.2 神经细胞的分离培养237

8.2.1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分离培养237

8.2.2 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237

8.2.3 雪旺细胞的分离培养238

8.2.4 实验药物对神经细胞作用的观测239

8.3 神经细胞的损伤体外模型建立240

8.3.1 氧化活性物质对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240

8.3.2 缺血缺氧对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241

8.3.3 其他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以PC12细胞作为实验靶细胞)242

8.4 抑制神经细胞损伤的药效作用观察242

8.4.1 药物作用于细胞的形态观察242

8.4.2 实验细胞的生物化学测定242

8.4.3 PC12细胞对神经营养性活性物质的体外观察244

8.4.4 实验药物对神经损伤模型的作用245

8.5 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的作用观察245

8.6 老年痴呆体内动物模型的建立246

8.7 寿命试验法247

8.7.1 果蝇寿命延长试验法247

8.7.3 二倍体细胞寿命试验248

8.7.2 家蚕寿命延长试验248

第9章 透皮吸收作用的实验方法251

9.1 透皮吸收作用的评价251

9.2 透皮吸收作用的测定方法252

9.3 透皮吸收作用的体内测定方法252

9.3.1 实施例一253

9.3.2 实施例二254

9.3.3 实施例三255

第10章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258

10.1 确定供血清动物258

10.2 给药剂量和次数258

10.3 采血时间与方法259

10.3. 1采血时间259

10.3.2 采血的方法259

10.6 含药血清的保存260

10.4 血清灭活260

10.5 血清的添加量和方法260

10.7 实验设计注意点261

10.7.1 空白血清本身的活性261

10.7.2 不同剂量组的设置261

10.8 体内中药的酶免疫测定法267

附录269

附录1 t界值表269

附录2 离心机转速(r/min)与相对离心力(RCF)的列线图270

附录3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271

附录4 药物的量和浓度271

附录5 各种pH值的Tris缓冲液的配制272

附录6 DNA分子量标准品电泳后在胶上的大小273

附录7 常用电泳缓冲液274

附录8 凝胶加样缓冲液274

热门推荐